首页 >> 专题报道 >> 2008专题 >> 王金怀作品集 >> 正文

白求恩精神在这里闪烁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8-12-18 15:12:00

白求恩精神在这里闪烁

——通城县人民医院抢救无名患者札记

  曾经,我们不时听见人们对某些医疗单位“无钱不救命”的谴责声。今年,全区各地的卫生部门都广泛开展了“满意在医院”活动,“无钱不救命”的现象是否还存在?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访问了通城县人民医院,记下了下面几则故事,其中不乏发人深思之处。

谁来认领骨灰盒

  初夏的一天中午,几个素昧平生的人把一位约7旬的老人抬进了通城县人民医院门诊内科急诊室。只见老人嘴边、衣上满是秽物,据医护人员初步检查,老人深度昏迷、颈项强直、大小便失禁,瞳孔扩大,血压高且脉压差大,病情相当危重。

  院长王永先知道这一情况后,对负责抢救的同志说:“救人要紧,该用的药用上去,治疗费用在门诊记帐。”随后,王院长又召集医护人员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并派人联系老人的住址和亲属事宜。在急救室里,护士长胡家华等人及时给病人导尿、输氧、打针、喂药,进行紧急处理,并用手抠洗老人嘴中的呕吐物,还找来衣服给他换上。遗憾的是,尽管医护人员坚持三天四夜象照顾亲人似的分班进行特护,但死神还是夺走了老人的生命。

  经县政府办公室、县广播站、电视台及县医院本身多方面、多渠道联系,老人的地址均无下落。院领导只好亲自组织,并由内科主任黄浣、护士长王瑞龙等同志护送火葬,办理后事。

  发人深思的是:老人火化后很久,临近县一位40来岁的男子汉找到该院领导来认领亲人。院长介绍了老人特征和病发情况,并出示公安部门鉴定的“正常死亡”证书,他当即点头认可。但当听说还有1000多元医疗费及安葬费时,他竟一阵吱唔后溜之大吉。至今,老人的骨灰盒尚无人认领。

相互一笑了之

  一天下午,几个旅客从县汽车站将一个高烧40℃的12岁男孩送到医院门诊部,没跟医生多说话就急忙离去了。值班医生根据病情收其住院,这个不肯讲明姓名地址的麻疹病儿,在医护人员三天三夜的精心护理下,出了麻疹、烧退了、病好了后,悄悄地离去了……

  门诊还常遇到一些好心人累得满头大汗地送来的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的癫痫病人。这些人大多自白:并不认识病者,见他(她)病倒在地就做点好事。据了解,这些人中的确有些是这种好心人,但也确有些人是病者的亲属或同伴,只是不愿承担医疗费用罢了。这时,白衣天使们也毅然从人道主义出发,给病人打针喂药。病好了,癫痫病人身无分文,只是望着医护人员一笑了之。而医护人员也无可奈何,只好望着药费单一笑了之。

无数个省略号

  在传染病房里,住着沙堆镇平坳村一个特殊的病人。说他特殊,一是个孤儿,二是身患结核性脑膜炎、肺结核、结核性关节炎,三是因病致贫。前后住院两次半年多时间,医护人员把这个骨瘦如柴、行动十分困难的病人当亲人,进行特护治疗,每天扶他拉屎撒尿、抹澡洗脸,还掏钱买饭给他吃,送衣给他穿。出院时,除县民政局和镇政府给他解决了2300多元外,还有700多元的欠费又在医院里打了一个“省略号”。据闻,在医院的帐本上,这种“省略号”已经不知有多少个了。

  采访结束后,我们不禁感触万千。对个别医院“无钱不救命”的现象当然不能姑息,然而我们更应该赞扬闪烁在白衣天使中的白求恩精神。同时也有必要呼吁病人及其家(亲)属,不能治病不给钱,更不能“要钱便不认亲爹娘”。

  (咸宁报1991年12月14日第二版)

  【作者感言】:还是讲材料问题。通城县人民医院是个老典型,在报道中我没有面俱到,而是选择抢救无名患者这个侧面展现该院的医德医风。

  在写这个侧面过程中也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通过讲几个故事来表达主题。其实,在通讯写作中,感人的故事是无比珍贵的。一些新闻范文也是以挖掘故事见长。例如《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据介绍,采访组写作之前先整理出了20多个故事,最后根据主题需要选择了四、五个既生动又精粹的故事,从而成为脍灸人口的经典之作。所以我在采写通讯中也尽量在挖掘故事上下功夫。但要做到这一点殊为不易,特别是采访过程中要花更多的时间。现在有的通讯员,甚至记者在新闻实践中一味追求短、平、快,要想深入挖掘故事就更难了。当然有时候短、平、快还是必要的,但一旦遇到好典型,却不可浮光掠影,草率成稿。

编辑:陈凯

上一篇: 热闹山村“小龙”飞
下一篇: 送上一根“银手杖”车水马龙好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