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上一根“银手杖”车水马龙好畅行
送上一根“银手杖”车水马龙好畅行
——我区代表潘永富、黎冠英谈农业结构调整
在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农业是代表们的热门话题。在讨论中,代表们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奔小康为目标的思路明确,而怎样引导农业调整,却是一篇大文章。
副省长韩南鹏在参加咸宁组讨论时,讲了一个故事:某乡长在群众大会上慷慨陈辞说:“调整产业结构就是要适应市场变化,什么赚钱就搞什么。”一位农民问:“你说现在市场什么赚钱呀?”这位乡长却说:“这个嘛,我也不知道。”听了这个故事后,我区农民代表、咸宁市宝塔村党支部书记潘永富、通城县花亭村党支部书记黎冠英感触尤深。
地地道道农民模样的潘永富代表对农业结构调整颇有见解。他说,调整农业结构,“什么赚钱搞什么”这句话管不了总。大豆、红苕农民会种,但赚不了钱;而兴花、养蟹等赚钱的,许多人又不会。怎么办?对这个问题,宝塔村从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入手,收到明显效果。这几年,这个村先后选送八人去浙江农大、福建沿海等地学习花木、葡萄等优质高效品种栽培技术,开办成人技术学校,向农民传授实用技术,组织科技致富能手现场示范等,使全村百分之六十的农户掌握两门以上致富技术。现在这个六百多人口的村,评上技术员、农艺师职称的农民有十三个。在这个村里,十几岁的中学生至五十多岁的老太婆,不少人能嫁接葡萄,能说出柑桔的常见病等。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使一批名贵花木、优质水果等在全村普及推广,去年,这个村创造了亩平耕地产值二千余元的高效纪录,全村百分之九十五的农户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对此,潘永富得出的结论是:“发展高效农业,科技进步是关键;农业调整中的科技含量越高,效益越好。”
与潘永富相比,穿白衬衣,佩红领带的黎冠英显得有些时尚。谈起农业结构调整,他认为一个重要前提是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他所在的花亭村,这几年为农民进入流通领域供了系列服务。其中主要包括组织村内外经销能手,为近100个村民传授经销知识;从集体企业积累中拿出30多万元给经销人员作流动资金;为48%的经销骨干配备了电话;为经销人员提供经营场地和法律咨询服务等。目前,只有500余劳力的花亭村,从事茶叶等贩运的达260多人。该村原来没有一亩茶园,随着茶叶生意的红火,全村现已发展茶园500多亩,后来又扩大到花茶加工。去年,实现贸工农一体化的花亭村,工农业产值达1020万元,全村人平实际纯收入1500多元。黎冠英呼吁:现在不能讲讲把农民推向市场之类的空话就当甩手掌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还是要给农民一根“银手杖”。
(咸宁日报1993年5月6日第一版)
【作者感言】:会议报道既是党报的优势,也是党报的负担。我也写过很多落套的会议报道,但也有一些稿件的视觉独到,写法新颖。
这篇会议侧记是我随咸宁代表参加省八届人大会议时写的一组报道之一。之所以将之入书,是因为我觉得有它的特点。一是尽管是会议报道,但其中也表露了我自己的一些思想。1993年前后正是“农业结构调整”叫得最凶的时候,但到底该如何调整,很多地方都觉得无从下手。我在平时的采访中也发现,不少乡镇仅仅是喊喊而已。在这次会议讨论中很多代表都发了言,但我选择了这两个人的发言,实际上是我平时思考这个问题的结果。如果平时没有思想准备记者就会找不到新闻来源。西方新闻界有一句行话:“没有一个记者能超出他的新闻来源。”所以说,判断什么是新闻,决定如何采集新闻,怎样寻找高质量的新闻来源是记者的重要基本功。二是报道的口子开得很小。不要指望一篇会议报道把很多问题都说清楚,从一个角度出发,让人有所得就行了。三是在写作手法上摆脱了一般会议报道槽臼,述评结合,尾尾道来,干净利落,算得上一篇比较出色的会议报道。
编辑:陈凯
上一篇:
白求恩精神在这里闪烁
下一篇:
春 满 咸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