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 望 之 舟
希 望 之 舟
——王英乡库区千岛巡礼
一水连坡,水阔田少唯荒洲;两山对峙,山高林稀留坚石。
这就是阳新县王英乡的真实写照。
七山二水一分田。有人曾断言:王英除非找到了金山银窝,否则致富无望。
如今这一断言开始破产了!王英人民没有找到金山银窝,然而却登上了“希望之舟”——碧水银波簇拥的1500多个已经开发、正在开发和即将开发的库岛。
从“挖锄”精神到租赁开发
关于库岛的话题是从“挖锄”精神说起的。
5月底,记者初到王英乡的这天晚饭后,在乡政府门前的水泥坐墩上,与乡党委书记樊仁昌等人闲聊。俯瞰宽阔的库面,但见碧波浩渺,轻舟点点。一个个形状不一的大小库岛掩拥在淡淡的暮霭之中,就象一艘艘归港的巨舰,罢渔的舟船。
樊书记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王英乡境内共有库中全岛332个,库边半岛1184个,已经开发648个,7800多亩。这些已开发的库岛,完全是凭着革命老根据地人民一双手、一柄挖锄硬啃出来的。接着,他指着旁边的副乡长尹定刚,向记者介绍说:“他就是王英开发库岛中‘挖锄’精神的典型代表之一。”
尹定刚原是果园村党支部书记,因为带领群众开发库岛贡献突出,被破格提升为副乡长。
果园村居住在一个库区半岛上,全村只有15亩水田,是全乡最穷的村之一。从1975年起,尹定刚带领群众凭着一把挖锄和“困难不足惧,贫困不可怕;只要意志坚,富路在脚下”的信念,挖山不止,抽槽栽桔。没有技术,尹定刚不要工资报酬,四下浙江请技术员,终于在40个库岛上高标准开发出1000亩果园,户平达到一亩果。去年水果产量突破30万公斤,水果收入占总收入的90%。成了名符其实的“果园村”。
与果园村相比,石港村开发库岛的难度更大。这个村50多个岛,全是层石结构。村里的“领头雁”石怀宝带着村民,冒风雨、顶烈日,撬开、炸开一块块青石板,挖出一道道槽沟,砌成一条条石墈。没有土,用船到外面买土运来,或等库水下降时到库边去挑,一棵柑桔要爬10多道坡,挑20多担库泥,真是“千里万担一亩桔”啊!石港村就是这样栽植了450亩柑桔,800多亩杉树,150亩油桐,使“荒岛上长满摇钱树,石缝里抱出金娃娃”。1978年这个村人平纯收入还只有45元,去年已经达到374元。
王英乡还有一位被誉为阳新“三把挖锄”之一的老农王忠卿,他从1983年起,住草棚、吃杂粮,带领儿、媳挖山不止,先后挖断了46把挖锄,栽了110亩杉树、柑桔、油桐和杂果,去年全家总收入达到10600元。
“挖锄”精神是可贵的。然而,靠挖锄开发一千多个、一万多亩库岛何其难哉。王英库岛全是风化叶岩,在岛上栽一棵柑桔,要用好几公斤炸药,要从岛外运来十几二十担肥土,还要筹资金买化肥、苗木。单靠库民开发,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都是很大的压力。
为了加快库岛开发步伐,王英乡党委、政府在组织劳力,集中投工,突击开发的同时,采取14条优惠政策吸收外来资金,实行联合经营、租赁经营、科技承包经营。去年以来,共有20多个国家单位和企业参与库岛开发,投资达80万元。
去年4月,乡粮管所在上级粮食部门的支持下,投资5万元,在南李村租赁40亩库岛,经营权30年不变。全所干部职工连续奋战5个月,栽上了3000亩橙、桔,还在岛上建了5间砖瓦房及猪圈。现已安排3名富余职工在岛上植桔养猪。所主任陈绪德告诉记者,他们准备以库岛为基地,在兴桔养猪的同时,搞网箱养鱼,以后逐步在岛上建避暑庄、开发旅游业务……
过去无人问津的荒岛,如今成了争相开发的“风水宝地”。
从库岛第一村到第一家
王英乡星罗棋布的库岛,是全地区绝无仅有的自然景观。王英的库岛开发围绕这一特色,所形成的独特的库岛经济模式也是独具魅力的。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五个一”、“五个子”。“五个一”即:一户一岛、建一栋房、置一条船、栽一片果、养一圈猪;“五个子”即带帽子(岛上有风景树)、镶边子(岛上四周栽种黄花)、开沟子(沟通路通、防止水土流失)、穿靴子(围绕库岛种草植被)、发本子(确定权属)。现在,全乡已在库岛安家的86户人家,全部实现了“五个一”。
5月30日,细雨蒙蒙。记者在樊仁昌书记等人的陪同下,访问了岛上人家。
机船穿过一条条库汊,绕过一个个绿岛,来到了被誉为“库岛第一村”的南李村卜庄组。这个组原是全乡最穷的一个组,全组18户全部居住在南山脚下,居住无屋,出门无路,每年人平自产口粮仅50公斤,1987年人平纯收入还只有60元。因为穷,组里的年轻人找不到对象,娶来的媳妇因受不住穷,也纷纷出走。为了摆脱这种状况,这个组开始向库岛进军,先后开发出150亩荒岛,栽上了12000多株柑桔。去年,18户人家全部从南山迁到岛上居住。一户一岛,户户建了红砖瓦房,还在岛上建了学校、卫生室。为了解决眼前的生活,又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买了一艘机船打鱼。
村民尹传福热情地接待了记者一行。他家共在岛上做了2栋9间砖房。屋内摆放着沙发、电视机、电饭煲等,还有一套组合家具。尹传福今年26岁,是村里的副主任。过去,他家住在南山的两间茅屋里,三代同房,先后谈过几次对象,每次带到家里一看就吹了。去年在岛上做了新房,栽了600多棵柑桔,才找到了心上人。最近,他刚刚生了个胖儿子,取名叫盼盼。尹传福的爷爷尹国兴说:“如今我们这些岛上人家,近期生活有着落,将来库岛开发好了日子更有盼头,所以全家一致同意取这个名字。”
村民尹合平家的门顶上悬挂着一块大门匾,上书“党恩关照”几个大字。这位身患残疾的库民,过去全家住在一间草棚里,如今岛上新居青砖红瓦,在乡村领导和乡亲们的帮助下,开出5亩库岛,栽上了400多棵柑桔。对党的富民政策,他感触良深。而尹传孝家的大门上,则贴着一张“最清洁”的红签。原来组里每半个月就要对这些岛上人家举行一次卫生、文明检查。尹传孝家除兴桔养猪外,还买了一套机械,搞粮食加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组长尹加雄对记者说:按现在这个模式发展,三至五年脱贫,八到十年奔小康不成问题。
离开家家欢声笑语、个个笑逐颜开的卜庄组,我们一行来到石港村6组尹合德家所在的岛上。这位1960年就已入党的老农在全乡第一个进岛开发,中央电视台还专题报道过他的事迹。1986年,他把全家迁移到茅草丛生的岛上,起早摸黑,挖山不止。几年来,他已经开发出7个岛头,栽桔1500多棵、杂果300多棵、杂树200多棵。如今,第一批栽的柑桔已到了盛果期,去年,产桔1500公斤。漫步在尹合德家的岛上,就象置身于一个美丽的园林。居室四周杉柏森森,满岛桔树堆绿叠翠,绕岛四周黄花盛开,黄花带以下,则是绿草茵茵。握着老尹那满是老茧的手,记者既感到了老区人民自强不息的顽强品质,又领会到了洋溢在库区的时代气息。
归途的船舱里,樊仁昌书记对记者说:“王英乡库岛开发的路子越走越宽,库岛经济模式也日益健全。现在全乡进岛开发的农户达730户,到岛上定居的有86户,库岛收入占全乡总收入的64%。”
眺望舱外,烟雨蒙蒙,浪花飞溅。一个个镶红砌绿的库岛,在船窗边飞掠而过,使人不由感慨万千。王英库区人民脱贫致富之路无疑还很艰难、漫长;然而,他们却已脚踏实地的登上了库岛这艘“希望之舟”,满怀信心地驶向富裕的彼岸!
(咸宁日报1992年6月18日第二版)
【作者感言】:这篇稿子是咸宁日报时任社长胡宗勤同志带领下采写的。胡宗勤社长是解放前参加工作的老同志,他理论文字功底深厚,工作作风很扎实。记得当时他带领我在王英乡采访时徒步跋涉,走访贫困农户,驾船渡水,察看一个个库岛……陪同采访的阳新宣传部向能来同志一个劲地感叹:胡社长的采访作风真是深入扎实。
王英库区是贫困的,也是美丽的。自从1992年6月以后,我再也没去过那里,听说现在库岛的旅游开发非常成功,“在岛上建避暑庄园开发旅游业务”的愿望也实现了,使我内心常常涌起再去看看的冲动,同时也为自己能成为最早报道王英库岛开发的记者而感到一丝自豪。
时下,热门话题特多。“把农业推向市场,把农民推向市场”就是一个特新特大的热门话题。然而,对于千千万万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能否接受和适应这样一个最好说又最难说的话题呢?最近,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访问了嘉鱼县鱼岳镇几个村组,虽说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这里的干部群众市场观念之深刻、市场感觉之敏锐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编辑:陈凯
上一篇:
铁柱擎起一片天
下一篇:
鱼岳镇农民市场观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