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岳镇农民市场观掠影
鱼岳镇农民市场观掠影之一
逢俏不赶遇滞不丢
“逢俏不赶,遇滞不丢”。3月下旬,记者在鱼岳镇南门湖村采访时,曾经得过县里“老有所为”奖、年届八旬的老农汤远生侃侃而谈。他说,这些年稻谷滞销,卖不起价钱来,但今年他家9亩田打算
全部种水稻。3月中旬前,秧田就已经整好了。与往年不同的是,种子换了“湘早1l号”早杂良种。他相信,久滞必俏。
村党支部书记许南方告诉记者:南门湖村紧邻县城,交通便利信息灵,市场开放后,群众都自发地经常揣测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前年该村种了4 00亩大白菜,在市场上很俏,去年他们却撤退一步,将种植面积减少一半,改种秋莴笋。到年底,市场上的大白菜果然货多为患,结果他们的大白菜损失不大,秋莴笋却捞了一把。去年该村还种了50亩优质稻,市场价格卖到8角、l元,今年他们还准备大面积种植一年。
前两年,由于稻谷滞销价低,该村将1980亩水田中的一部分高磅田水改旱种黄瓜、低洼地改鱼池或种藕。今年一开春,村民们就私下议论开了,一致认为根椐市场规律,今年谷物必定转俏,所以竞相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就连以前改种莲藕的低洼田,也计划种一季晚杂。为了支持农民根椐市场变化扩大种水稻的积极性,村委会已经组织资金6万多元,浆砌灌溉渠道2000米,维修抽水泵站6个,扩大旱涝保收面积700亩。
记者到该村采访的头一天,许南方和村主任胡大融刚从武汉回来。该村的干部们经常到外地去了解种植行情,并用这些信息指导农户调整种植计划,外地多种的他们就少种或者不种,外地种得少的他们就多种。这次他们就为群众买回了一批荪菜、抗热白菜等市场上稀少的蔬菜新品种。
记者欣慰地感到:在这里,“市场”已经不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一个话题了! (咸宁报1993年4月4日)
鱼岳镇农民市场观掠影之二
打只船儿好闯海
“下海”这个词曾在城里就象刚上市的鲜虾,很抢手了一阵子。记者在鱼岳镇采访时发现,农民对这两个字的那股热劲儿绝不比坐机关的人逊色。“潮汛”一来,他们便急不可耐地瞄准出海口,结网打船忙开了。
石矶头村一组的“出海船”打得早些。前些年由于县里在这里征地260多亩建了水泥厂等三个企业,使这个有270多人口的组仅剩下25亩耕地,如果光靠盘泥巴,便是亩收万元也富不起来啊!但是这个组有个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紧靠长江。去年,70多户村民一合计,东拼西凑集资改造码头,终于建成了一个可以停靠千吨大船的货运码头。由于这里靠近县城,组里在装卸上又能按时保质,吸引了湖南、四川、上海等10多个省市的货轮停靠,去年全组65个劳力搞装卸,人平纯收入3600多元。另外还有10户人家在码头边开设了小卖部,2户办了餐馆,全组光是第三产业去年就收入28万余元。年过花甲的村民李茂起去年在码头边开了家小餐馆,船来了便去搞装卸,船一走就来招呼客人,几个月时间,光是餐馆就尽赚了3000多元。
方家庄五组3月底建成了一个“小湖海”夹板厂,这艘“出海船”更气派。这个组紧邻县人造板厂。今年初,组里投资13万元,利用人造板厂的边角余料,由组里在该厂工作的人晚上回来传授技术,建成了一个年产值达400万元的组办企业,现在全组的主要劳力全都成了厂里的工人。
陪同采访的镇委副书记杜显旺说,现在鱼岳镇几乎所有的村都根椐自己的有利条件,建成了各自“下海”闯市场的基地和实体。
要下海,先造船。闯市场,光靠做“白手”生意是不行的。鱼岳镇农民的这一观念对那些临渊慕渔、立岸观潮的人们是否有所启发?
(咸宁报1993年4月11日)
鱼岳镇农民市场观掠影之三
不怕肥水流入外人田
“肥水不落外人田”,这恐怕要算是中国农村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俗话之一吧!然而,记者在鱼岳镇与农民座谈时感到,这句老掉了牙的俗话再也拿不上桌了。
在镇委领导的陪同下,记者参观了新码头一组的白云织布厂和珍贵鱼种繁殖场,并与该组的干部群众进行了座谈。用他们的话说:这个组现在就开始往外流肥水了。
白云织布厂是这个组今年引进50多万元资金办起来的,组里就出了一块地皮和在电源、原材料、劳力等方面提供方便,其他一切由投资方负责。现在这个厂里的64台织机己启动32台,每月产值近10万元。在办织布厂的同时,这个组又将80多亩十年九淹的低洼田租给广西一养殖老板。对方投资20多万元建成鱼池,专门繁殖美国回、叉尾回、云斑回、银鲫等珍贵鱼种。
新码头村党支部书记傅献定和记者算了一笔帐:这两个项目尽管每年对方要赚去数十万元的利润,但对本地农民起步奔小康却大有好处。就拿白云织布厂来说,组里虽然每年只收3000元租金,但厂里上交地方的税收却不少,而且为组里安排了60多名剩余劳力,还带动了本地的第三产业发展。现在该组平均每户都有两个人进厂务工和从事第三产业。村民彭金章说:“不让人落些好处,谁来你这里投资?”
只要自家的禾苗长得壮,就别怕肥水流入外人田。我们应该为农民在这一观念上的转变拍手叫好。(咸宁日报1993年4月13日)
【作者感言】:这篇通讯刊发在的咸宁日报头版,并被评为当年全省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在早年采写的工作通讯中,算是我比较满意的一篇。一是这篇稿子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最基层的材料,反映最热点的话题,没有什么“措施”、“方案”之类,全部是鲜活的素材。二是放得开收得拢,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用材既全面又细腻,开口大收口小,主题重大、篇幅短小。三是文笔生动跳跃,散文色彩浓郁。当时陪同采访的是杜先龙和汪成奇同志,汪成奇因患癌症英年早逝,借此机会表达缅怀之情。
编辑:陈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