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2008专题 >> 王金怀作品集 >> 正文

田土上的第二次飞跃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8-12-18 14:12:00

田土上的第二次飞跃

——茶庵岭镇高效农业采访纪实

  阳春三月,记者来到蒲圻市茶庵岭镇采访。

  正是春耕大忙的时节,茶庵畈上,金黄的菜花、翠绿的麦田、白亮的育秧薄膜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彩色的田野上,整田的、运肥的、育甘蔗秧的、在麦天里套种西瓜苗的农民忙个不停。

  镇党委书记龚炳安告诉记者:茶庵农民正在从事着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去年,这个镇有162户农民搞粮食和经济作物套种连作的高效农业,使过去只能种一季中稻的3777亩冷浸田,每亩产粮过千斤,收入达到千元。今年,套种连作面积又有扩大,农民种田的劲头更足了。

  茶庵岭镇是个丘陵地区,全镇15个村,2531个农户,2900多亩耕地,人平不到两亩。过去以粮为主,基本上搞的是单一经营。1982年田地承包到户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粮食产量比1980年增加了195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人平纯收入一下子由百来元猛增到202元。但以后,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徊排状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发挥有个限度的制约啊!讲资源,茶庵岭就这两万多亩田地,农民致富的路在哪里?

  这时,一部分率先种经济作物的农民传来消息,改种粮为种瓜、菜、甘蔗等经济作物,很划算。云台山村11组25户农民,1984年种了30多亩甘蔗,亩平收入720元;白石村农民种了40亩西瓜,茶庵村农民种了15亩香瓜,每亩收入都在600——800元之间,而种粮每亩产值仅100--230元。

  这一信息给茶庵农民带来了希望,同时也带了疑问:如果大面积改种经济作物,势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粮食生产。这年五月的一天,龚炳安在白石村13组李明生的责任田里发现了一个秘密:当时正是麦黄待割的时候,在一块1.5亩麦田里,沉甸甸的麦穗下面厚厚地铺着一层绿茵茵的西瓜苗,李明生还想收了小麦后在西瓜地里套种蕃茄,摘了西瓜和蕃茄再搞晚稻。当年这1.5亩田收粮食1040公斤,亩平690公斤,西瓜、蕃茄等各项收入有1500多元。镇党委召集全镇200多个村组干部到这块田里参观学习,附近十里八村的群众也纷纷闻讯赶来参观。

  第二年,全镇有800户在2600亩过去只种一季粮的田地里实行了这套连作方法,有的种油、瓜、稻、有的种麦、瓜、稻,有的是油菜地里套甘蔗,有的是早稻田里套荸荠……根据土壤土质,因地制宜,一下子出现了七、八种套种连作形式。种法虽不相同,结果却是一样:粮食比以前增产了,收入比以前单一种粮食高了好几倍,大部份达到了亩收入千元。茶庵人高兴地说:田还是这些田,地还是这些地,人还是这些人,只是对种植结构进行了改革,产出效益就大不一样。

  1987年,全镇有55.3%的农户实行了这种耕种方法,人平纯收入迅速达到517元,亩平产粮由1982年的550公斤上升到775公斤,实行新种植方法的农户亩平产值由过去的140元上升772元。如果说,茶庵岭镇在田地承包到户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带来的增产是田土上的第一飞跃,那么优化种植结构,搞高效农业无疑是第二次飞跃。这一次是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和优化组合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农村由自给式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移的必由之路。

  全镇第一个种油、瓜、稻的青年农民李明生,当兵时在河南帮当地老乡种过西瓜,复员回乡后他大胆尝试,在自家的责任田里搞油菜套种西瓜、蕃茄,接着插晚稻,不想当年获得了成功。我们去采访他的时候,他和爱人吴满元正在地里忙碌。吴满元是个高中毕业生,原在村小学当民办教师,由于田地里忙不过来,便主动辞去了老师工作。李明生家里有部拖拉机,除了运肥、送粮、卖瓜之外,大多数时间都闲置着。我们问他为什么不跑运输搞副业,他笑着回答说:“跑运输不如种田划得来。田地里的活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跑运输?”

  在茶庵岭,我们采访了30多个这样的农户,由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连作套种,各种田块采取不同的连作方式,不同的季节栽不同的作物品种,生产日程排得紧紧的。七宝桥村支部书记宋念海说:“过去一季粮食一丘田,半年辛苦半年闲,如今日日有事季季忙,没有农闲和农忙之分,一年四季活路多得紧,就差劳力少了。”这个村有个叫宋朝明的村民,前年冬在田里种上麦子,去年春收麦后接着种西瓜、香瓜,瓜熟后种白菜,白菜地里又套种油菜,今年春收割油菜后又插早稻。生产环节就象机器上的链条,一环扣一环,从不间歇。

  镇党委的同志说,现在全镇农民四处闲荡的少了,抹牌赌博的没有了,大家一门心思在田里做文章,一个劲的在高效农业上下功夫。而且,由于搞连作套种,调整了劳动力闲忙不均的矛盾,为消化剩余劳动力找到了新的出路。

  我们调查了茶庵岭镇连作套种的八种主要形式,无论是麦瓜稻、油瓜稻、麦瓜菜、油稻稻还是甘蔗套油菜,早稻配荸荠,稻田养鱼苗,都是按照不同田块的水土条件和不同的季节,使田土和劳动力得到满负荷的利用。这种耕种方式使得人无半日闲,地无一时空,和张兴让创造的企业管理中的满负荷工作法异曲同工,不谋而合!

  实践证明,水旱轮作套种不仅调整了劳力忙闲不均的矛盾,而且有利于优化种植结构,使土壤土质得到改良,有利于地力的培养。茶庵岭镇的相当一部分冬浸烂泥田,过去只能种一季中稻,而且产量较低。现在改成水旱轮作,先种小麦,套种西瓜,再栽晚稻,使土壤的孔隙度增加,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作物增加了两茬,粮食产量也大大提高。

  这种新耕作方式,还能够以田养田,缓解农业生产资金的矛盾,增加对农业的投资 。往往是粮食生产正需要投资的关键时期,经济作物就收获了:春耕备耕时,荸荠刚卖完;水稻双抢时,西瓜香瓜上了市;秋播冬播时,甘蔗下了田。茶庵岭镇有一项统计,随着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农业投入逐年增加,1987年,全镇农业生产总投入由1980年的76万元增加到139.5万元,亩平投入由26元增加到4819元;投入的增加使地力得到增强。这样就形成了增加投入----增强地力----提高产出的良性循环。

  高效农业带来的良性循环使土地潜力得到充分挖掘,使农业能量得到极大的释放,也给茶庵2800多农户带来希望。“搞农业划算”,“高效农业甩好”。茶庵人在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找到了用武之地,土地在人们面前展示出越来越诱人的魅力。茶庵村10组有个村民叫郑述武,1985年在外跑生意,一年时间亏本4000元,为了躲避讨债的人,春节都不能回家过。1986年,他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回来搞高效农业。当年就收入7700多元,去年他又向别人承包了3亩水田,全年总收入达到10300元,不仅还清了债务,而且真正走上了富裕道路。

  土地的高产换得了农民对它的珍惜、爱护和投资,使之发挥出更大的潜力。茶庵镇的高效农业正是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展示出广阔的前景。 王金怀 李福惠 (1988年4月21日咸宁报)

  【作者感言】:尽管这篇稿子获得了全省地市报好新闻奖,但我总是感觉这是一篇比较失败的工作通讯。稿件发了以后,我越看越觉得主题挖掘不够,素材提炼不够。

  这应该是一篇在当时很有指导意义的新闻。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包田到户)10年以后,农业如何进一步发展提高?是当时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当时农村工作的一大困惑。这篇稿件的内容应该说抓到了点子上。但口子开得太大,不够精粹深刻。后来我想,茶庵人平均一亩半耕地,刚好与当时全国人平一亩半耕地的情况吻合,如果选择李明生、郑述武、宋朝明等几个典型如何在一亩耕地里搞高效农业试验到大面积推广的事例,通过三四个故事,题目就叫“一亩半耕地的故事”,主题更集中,文体更生动,意义更深刻。

  成功有时,失败有时,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我的所得所失,是将这篇通讯收入书中的本意。新闻写作有时需要慢慢酝酿,仓促成篇往往会留下遗憾。

编辑:陈凯

上一篇: 鱼岳镇农民市场观掠影
下一篇: 一 路 欢 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