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2008专题 >> 王金怀作品集 >> 正文

铁柱擎起一片天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8-12-18 15:12:00

铁柱擎起一片天

——通城县铁柱工业区开发建设纪实

  一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凉的黄土地。如今,这片土地却发生了神奇的变化:现代化的工业厂房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宽阔的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流不息,隆隆机声打破了以往的宁静……这,就是通城县铁柱工业区。仅仅一年时间,这个工业区已完成投资2400万元,11个在建工业项目,6个已正式投产,可实现年产值3亿多元。地委书记万维东、行署专员李明贵盛赞这个工业区,说它在我区工业小区建设中放了一颗“卫星”。

高擎“以区兴工,以工兴县”之旗

  铁柱工业区地处隽水镇城北,南起加油站,北至铁柱桥,全长5公里,规划总面积10平方公里,计划到1997年完成3.7平方公里的第一期工程建设,实现财政收入1000万元。

  铁柱工业区是1994年经地委、行署批准,1995年动工兴建的。其实早在1992年,工业区的建设已在通城县委的酝酿之中。县委书记熊传经多次在县委会议上阐述自己的想法:通城县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但缺乏整体规划,企业分布面稀而且广,供电供水不方便;由于分布零乱,工业污染的治理成了“老大难”;想新办工业,又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仅影响新上项目的效益,还破坏了城建整体规划;特别是在原国营企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工业还能不能发展,怎么发展?基于这些考虑,必须兴办工业小区,使之成为通城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1994年10月,地委、行署关于兴建工业小区的文件下达以后,使熊传经的这些思考付诸实现。县委、县政府迅速成立了工业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县长阮英梓任领导小组组长,县委副书记刘凡生分工专抓工业区建设。在他们的主持下,经过认真考察,充分论证,反复推敲,就土地征用,项目审批、招商引资、税费征收等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以县委1995年1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铁柱工业区的22条意见,确立了“以砂布、建材、陶瓷、机械、轻纺五个亿元工程为重点;坚持多成分、多层次、多形式开发;把工业区建设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以区兴工、以工兴县”的指导思想。

  这一指导思想得到了地委、行署的赞许和支持,地委书记万维东指示:一定要做好“以区兴工,以工兴县”这篇大文章,地委委员、地委宣传部部长俞柏林、行署副专员佘贻珍挂点联系,多次亲临一线具体指导工业区建设,并提出了“发展规划要争特色,发展过程要争块头,发展目标要争名次”的要求。

  1995年5月8日,铁柱工业区在“以区兴工,以工兴县”的烈烈大旗下破土动工。从此,这片黄土地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迎难而上方显出英雄本色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铁柱工业区已经蓝图初现。临高远眺,整个工业区泱泱岸伟,气魂弘大。而建设之初,堆垒在这几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却是重重困难。

  最大的难题莫过于缺少资金。通城县地方财力比较薄弱,要完成一个相当于“再造一个隽水镇”的巨大工程,别的不说,光是“四通一平”(通路、通电、通水、通邮和平整土地),就得数百万元资金。钱从何来?通城县委、县政府的做法是,把政策制订好,把精神宣传透,把工作做到家,动员全社会出力,尤其是依托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任务分担,共同建设。

  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县委、县政府明确规定,工业区内的基础设施,谁建设谁受益,并多次动员协调,充分调动了职能部门的投资积极性。去年仅7个月时间,有关部门就拓宽和新修公路2000多米,填土方22万立方米。交通部门主动投资20多万元护砌涵道和排水沟;自来水公司投资50万元将全长1000多米,直径400毫米的主水管铺设到各厂家;电力公司投资30多万元,竖起了总长1700余米的高压电杆,邮电部门还在工业区内筹建邮电所,开通了程控电话,很快就为项目建设打下了基础。去年以来,整个“四通一平”建设共投入资金200多万元,而县财政仅投入15万元民工建勤款,真正起到了“大伙儿蓬柴火焰高”的效果。

  工业区的建设者不仅要克服各种客观困难,还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责难和非议。基础设施要投资,有人说话了,“有钱何不投到现有企业里去,摆什么花架子呀”;工业区从长远着想,决定新街道要建68米宽,又有人说话了,“又不是修飞机场,搞这么宽,花钱买好看呀?”有的人甚至到处找岔,抓住工业区建设中的一些枝节问题大做文章,向上告状,迫使上级有关部门向县里施加压力。面对这些,县委、县政府一方面认真妥善解决好工业区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一方面坚定信心,正面鼓劲,迎着困难上,甩开膀子干。熊传经对建设者们说:“要搞建设,有困难是当然的,有非议也是正常的,迎难而上,难中取胜,方显出英雄本色”。作为工业区建设的总指挥,阮英梓的心始终挂在工地上,隔两三天就要到工业区办公室了解具体情况,每次出差回来,首先是要到工地上看看,星期天还常常骑着自行车到工地现场办公。县委副书记刘凡生更是与工业区办公室的6位同志一道,日夜奋战在工地上,使一道道难题得到克服,一个个矛盾得以化解。

  工业区第一期工程建设的土地征用涉及新塔、雁塔两村七个组,由于区内征地价格低于隽水镇土地平均价格,部分农民的局部利益暂时受到损失,村组干部、村民一时想不通。针对这种情况,刘凡生和区办公室的同志会同隽水镇上门做工作,先后召开村组干部、村民代表会100多次,讲清工业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号召群众顾大局、向前看。还组织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外县市工业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同时,认真对待群众提出来的合理要求,解决农转非户口200个,减免公粮65000公斤,青苗补偿14080元,并就水利设施、村民门店、土建附属工程承包等问题达成协议,使农民在工业区建设中有实惠,建成后有指望,形成了上下一心的共识。今年8月10日,工业区举行首批项目投产典礼时,当地农民自发组织,高擎横幅,敲锣打鼓放鞭炮上门祝贺。

部门分流办实体大显神通

  从1992年开始,通城县就锐意改革,对县直部门单位分类实行财政“断奶”,鼓励部门单位上项目办实体。几年来,部门单位在“断奶给压力,改革创活力,经营争活力”的大环境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又把工业区建设与部门单位分流办实体结合起来,工业区依托部门单位办实体壮大自己的块头,部门单位又在工业区内找到了大显神通办实体的最佳场所,使两者相得益彰。

  在铁柱工业区首批建设项目中,有6个项目是部门单位自筹资金,分流人员办起来的。县交通局干部职工较多,过去存在着基本工资难筹措,人员分流难实行的问题。工业区一建立,他们就捷足先登,局机关和所属的养路费征稽所、运管所、公路段等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集资150万元,单位集体筹资130万元办起了灰砖厂。今年7月1日点火试产,现在每天能生产4万块灰砖,年产值达300万元。正式投产后的第一个月,厂里开展百万灰砖让利销售活动,引得客户云集,好不热闹。今年,交通局共分流30多人脱离机关到这个厂工作,终于实现了县政府提出的“三分之一的人在机关,三分之一的人下基础,三分之一的人分流办其他事业”的要求。现在,交通局正在筹资,准备在工业区内再办一个公路标志厂。

  有的单位自己财力不足,缺少技术,就采取合资联办的形式上项目,拓宽了部门分流办实体的路子。县水电公司通过职工投资入股等方式筹资200万元,与郴州磨具厂合资,在工业区内征地16亩,办起了砂布厂。如今,该厂的耐水砂纸、磨砂、砂布、涂附磨具四条生产线的设备已全部到位,年底可以正式投入生产,预计明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

  部门单位在工业区内所办的企业,有的已创造出良好的效益。工业区办公室与财政局合股兴办的石材厂,从土建到投产,仅花了58天时间,现在已生产出花岗石板材600多平方米,并以其质量上乘受到用户欢迎。县邮电局兴办的水泥制品厂,今年5月份开始建厂,当年就可实现产值100万元。同时,通城县的一些骨干企业也看中工业区这块宝地,纷纷在这里立项办新厂,开辟新天地,使老厂焕发了青春。县水泥厂投资380万元,从总厂分流93人到工业区内办起了灰砖厂和编织原料车间,使全厂的年销售收入扩大300万元。

  所有在工业区内办有实体的部门单位的干部职工都感觉到,自己的单位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以“多成分、多层次、多形式”为立区之本

  通城县在建设铁柱工业区过程中,有一条原则是写进文件并一直认真实行的,这就是坚持多成分、多层次、多形式开发。他们既不坐等外来投资,又不光是眼光向内,不问内外亲疏,不分东西南北,谁来投资都欢迎,政策一视同仁。短短一年多时间,铁柱工业区就上了10多个项目,签约投资7128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310万元。这10多个项目在成分上可说是五花八门:国有、集体、个体,县办、乡办、村办、独资、合资、股份合作应有尽有。各种形式的企业,在工业区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小温室里共同发展,各显神通。

  工业区内规模最大的厂是设计总投资5300万元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砂带厂,最小的是隽水镇街道办事处的制刷厂;投资者远的有湖南长岭炼油厂,近的有与工业区毗邻的县内厂家。见效最早的要属财兴板材家具厂,而这个厂却是财政局与一位个体老板合资的股份制企业。从这个厂的第一期工程资金来源上,我们不难看出它的组合形式:财政局集体固定资产投入90万元,局机关干部职工个人股份投入20万元,个体老板杨忠信投资30万元,新招工人带资入股40万元。目前,这个厂生产的拆装式实木烙画家具等产品行销武汉、岳阳等大中城市,当年可实现产值210万元,明年可达1750万元。

  铁柱工业区内的新上项目不仅在所有制上成分各异,在办厂的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有围绕科技上档次的,如县砂布厂引进意大利设备和国内外先进技术,新上一条高档混合涂附磨具生产线,生产国内外急需的砂圈砂带及转换产品,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新增产值2.5亿元;有围绕资源上项目的,如县交通局和水泥厂分别兴办的年产1000万块的灰砖厂,就充分利用了通城县河沙资源丰富的特点,而且有利于疏通河道,保护国土;有围绕拳头产品搞配套的,如隽水镇甲醛厂,就是根据通城县是全国重点砂布生产基地,每年需从外地购进甲醛6000吨的实际兴办的,这个厂年设计能力为5000万吨,产品完全用于本县内销。还有县水电工程队为砂布生产配套上的选砂厂,二瓷厂为陶瓷产品配套的包装厂;也有围绕本部门的工作需要上项目的,如县邮电局新上的水泥制杆项目等。

  多成分、多层次、多形式的企业交相辉映,使铁柱工业区展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风采。

  通城县委、县政府为铁柱工业区设计的近期奋斗目标是199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000万元,城镇常住人口达到2万人;远景蓝图是到本世纪末,使工业区成为拥有产、供、销一条龙基地,一批现代化企业,一个大型批发市场,一座变电站,一个自来水厂,一条10里长街,一个居民区和个游乐中心的新型工业城。从目前的情况看,工业区的建设进度和效果比预期的要好。

  通城人习惯地把铁柱工业区建设称之为“铁柱工程”,希望而且相信它将成为通城经济的钢铁巨柱。如今,这根铁柱已经铸就,未来,它必将越来越巩固高大,越来越光亮耀目!

  (咸宁日报1996年9月17日第一版)

  【作者感言】:这篇工作通讯是陈宽瑜同志(时任咸宁日报副总编辑,现任报社党组书记、社长)带领我采写的,从采访到写作都给予了很多指导,并最后亲自修改定稿。

  通城的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是从铁柱工业园开始的,而咸宁日报这些年来对通城的经济发展,以强势报道,应该说也是从此开始。在通讯写作中,工作通讯是比较难出新意的,尤其是这种大场景、大范围、点多面广的报道。我认为搞好这类报道,要求记者必须运用主体思维方式,坚持把报道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立体的、动态的、全方位的反映;在深入求实中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立体地再现事物的本来面貌。这样就可以避免反映事物时的平面化。同时在结构特点上要注意纵贯横连、纵横交叉。所谓纵贯,就是运用各种背景材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问题;所谓横连,就是运用各种现实材料,从事情的发展变化及相互联系中研究问题,认识问题。然后把纵贯和横连有机组合在“坐标”上,按照一定的轨迹来表达实情,表达主题思想。

编辑:陈凯

上一篇: 春 满 咸 宁
下一篇: 希 望 之 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