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峰的魅力
鸡鸣峰的魅力
——记崇阳县鸡鸣峰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基地
崇阳有个鸡鸣峰,原是一片满目荒凉,遍地荆棘的黄土坡。近几年来却一鸣惊人,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基地。那绿浪滚滚的茶园,葱翠茂密的果林,迎风飘荡的竹海,鳞次排列的鱼池等,构成了一幅诱人的绿色画面,赢得了中央有关部委以及省、地领导的高度评价,更令成千上万的参观者赞叹不已。
鸡鸣峰的真正魅力不是因为风光美丽,而在于科技开发,首先在于——
科学规划的驱动力
崇阳县石城镇是1991年着手开发鸡鸣峰的。这是一片面积为10.8平方公里的丘陵岗地,由于60年代修建石壁水库,5个村移民后退,留下150多个秃山头和大面积的荒坡、荒汊、荒水。为了开发这片荒废的土地,石城镇请来了省农林牧渔等方面的专家。对土壤、土质、气温、降雨量、无霜期等 进行了全面的勘测调查,并成立了“基地建设技术指导小组”,按照综合立体开发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科学规划,确定在肥沃深厚的土壤上发展楠竹、落叶果;在中等土质的山坡上发展茶叶、药材;在土质较差的山坡上发展棕榈;在土层薄、肥力低、部分岩石裸露的坡地培植草场,发展养羊养牛业,并要求做到“开发高含量,生产高效益”,力争达到“品种全优化,产品名贵优”的目标。基地规划到1997年开发到3万亩,使整个鸡鸣峰的土地水面得到立体开发利用。
科学规划带来了巨大的驱动力。近4年来,镇里在“高效、快速、优质、繁荣”8个字上使劲,实行镇、村、组、户四轮联动,林、茶、果、鱼、鸭立体开发,8000个劳力怀着对科学技术的虔诚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苦干了三个冬春。现在,开发总面积已达1.27万亩,其中,丰产茶园1500亩,精养鱼池15万亩,板栗基地1300万亩,楠竹基地200亩,红枣、棕榈200亩,草场1000亩,速生丰产林7000亩。基地当年建成当年受益,目前已累计实现产值400万元。基地内的农民人均经济收入净增了524元,建场才3年的鸡鸣峰茶场,年产值已达30万元。去年该场生产的“鸡鸣峰”牌龙井茶荣获“中国陆羽杯”评比一等奖、湖北省名茶特等奖。
基地所属的上保村,原是全镇最穷的村,1991年人平纯收入320元。近几年,全村140户全部投身基地开发,男女老少上山投劳,家家户户筹措资金,光是在荒汊、荒沟梯级推筑鱼池就有107个,精养鱼池面积达515亩,仅此一项年人平收入就达900多元,一举摘掉了贫困帽。该村3组村民陈水祥近2年投资4万元筑起了3个精养鱼池,面积达到80多亩,今年鱼业收入可达11万元,成为全镇的尖子户。
科学的规划,严谨的态度,过硬的措施,在鸡鸣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开发热潮,使鸡鸣峰形成了一股强大的——
科技开发的磁引力
科技开发给鸡鸣峰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使这个出了名的“穷鸡窝”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包括5个村一个水库管理处的试验基地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农民、部门干部、科技人员为之奋斗,为之着迷。
基地所在地有个农民叫王煌南,1989年因做“提包生意”蚀本负债;1992年,他到山上转了一圈,心里热了,决定走勤劳致富的路。筑鱼池,做猪圈,盖鸭棚,又到水库管理处学习养鱼技术,现在他还承包了10亩耕地种饲料,养了20头猪和660只良种潘鸭,还有8亩精养鱼池,实行粮——猪,鸭——鱼立体化养殖,形成生态循环种养链,年纯收入超过2.5万元。现在象他这样的农户有80余户,基地所在的5个村,有22名原来在外游荡的青年农民,如今成为科技开发的示范户。
基地不仅使农民热心,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科技人员的极大兴趣。省地县财政、农牧、科委、民政、扶贫办等部门经过考察,先后投资180元用于鸡鸣峰开发,使鸡鸣峰发展成为省农税基地、省生态农业试验区、省扶贫基地,省科技示范基地、县以工代赈基地、县农业开发试验区六位一体的综合开发基地。今年县农牧局带资、带人、带技,到基地创办养羊场,几个月就发展了100多只羊,2名科技人员自愿长驻基地从事养羊业。4年来,基地共引进项目22个,先后有15名专家到基地讲课传授技术,有7名科技人员到基地从事种养业的科研,有的还在基地扎根落户。省农学院余一心教授把自己研究成功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系列生态饲料配方推荐给了基地;省高级农艺师、养鸭专家陶国富不仅自己到基地来发展养鸭,而且把家属子女都带来了落了户……
科技开发所形成的合力,使鸡鸣峰基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强化了——
科技样板的辐射力
鸡鸣峰的开发成功,给全镇乃至全县树立了科技兴农的样板,产生了极大的辐射力,仅去年,石城镇就利用基地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34期,参加学习的达685人次,为全镇培养科技致富能手1120人,科技示范户110户,109个农民获得技术人员职称,24人参加大中专函授学习。这些能手在本村本组又发挥“一人带一群,一群带一片”的邻里效应,使全镇科技兴农上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多种经营收入飞跃上升。石城镇原是个无鱼镇,现在全镇精养鱼池发展到2972亩,5亩鱼池以上的户有321户,平均亩产达350公斤,有3个村养鱼收入占整个农业收入的70%以上;石城镇农民过去有养鸭的习惯,但主要是传统方法喂养本地麻鸭,经济效益差,近2年,由于基地引进饲养人才和良种鸭,带动了全镇养鸭业的发展,现在全镇已由原来的7000只麻鸭,发展到3万只上海良种潘鸭,260户成为养鸭专业大户。仅养鸭一项,连续2年全镇人均纯收入递增了100元。
鸡鸣峰开发基地为崇阳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极好的示范作用,仅石城镇就发展了鱼、鸭、杂交稻制种、药材、花园等12个科技示范基地。这些基地都象鸡鸣峰基地一样,在规模上坚持一个“大”字,在技术上坚持一个“优”字,生产效益成倍增长。到今年,全镇多种经济产值已占整个农业产值的75%以上,人纯收入由建基地前的不足500元上升到1220元。同时多种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相关服务行业和工企业的发展,鱼、鸭、猪的迅猛增长带动了饲料市场的兴旺。今年6月该镇投资141万元,从华中农业大学引进DKL——N系列生态饲料生产专利,建起了年产5000吨的生态饲料加工厂。第一批价廉物美饲料的投放市场,便被抢购一空,投产2个月,就赢利6万余元,这条由微机控制、全自动饲料生产流水线的建成,为基地科技开发注入了新的内容。
鸡鸣峰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基地的成功再一次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科技高含量乃是开发高效益的前提! 金帆 刘晖
(1995年10月4日咸宁报)
【作者感言】:这篇工作通讯其实更象是一篇调查报告,虽然事实概括总结上比较到位,通过“科学规范的驱动力”、“科技开发的磁引力”、“科技样板的辐射力”三个部分诠释“ 鸡鸣峰的魅力”,脉络清楚,提炼准确,但仍然觉得叙述过多,数字过多,故事太少。作为党报的记者,写这类报道固然在所难免,但如何写深写透写活,却是没有止境,全看采访写作的功夫下得深不深。
编辑:陈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