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2008专题 >> 王金怀作品集 >> 正文

千山万绿费剪裁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8-12-18 11:12:00

千山万绿费剪裁

——通山县林特结构问题断想

  通山的山是一篇大文章。通山人民脚踏实地做这篇大文章已有多年了,然而通山人深切认识到林特结构的重要性,却是近年来的事。(既然说是做文章,便必然存在描篇布局,即所谓结构问题。林特结构是通山的大章里面的大文章。)

  通山县拥有320万亩山地,人平10亩山地,是全省35个重点产材县之一,而且楠竹资源居全省第一位。早在10年前,通山就根据这一“家底”,确立“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指导思想,打响了向荒山进军的人民战争。10年过去了,不少荒山已披上了绿装,然而,通山的贫困状态却依然如故。据1991年的概算,全县山场面积是耕地面积的16倍,而所创产值仅及耕地的60%,与10年前相比,并无多大改变。(原因何在?难道是这广阔而贫瘠的山的确没有搞头?)

  其实,通山不乏养山有成的例子。慈口乡西垅村过去是通山最穷的库区村,多年来,这个村全力在库区荒山上发展柑桔,现在全村人平柑桔达到1亩,仅此一项,人平纯收入就达到600元。杨芳乡在林地套种烟叶,去年83户人家总产值达90万元,人平增收千元以上。横石潭镇船埠村朱家舍组的事实更具现实意义。这个组是通山县“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典型,从1978年起,该组将96个劳力分成林业、农业两个专班,其中48人长年累月开荒造林。整整15年心血汗水啊!如今,虽说2000亩用材林葱绿一片,可还处在“丰收在望”的阶段。而该组1989年底新开辟的100亩优质茶园,今春就已开始摘茶上市了。(记者信手拈来的这些事例说明,山,还是有搞头的,关键是方法要对路。)

  通山县委的一位领导对记者说:“现在,我们已深切地认识到,绿化荒山,必须与群众脱贫致富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使群众在短时间内就能收到效益,以便年年有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林。通山县经济林的比例仅占23%,我们力争二、三年内达到40%,加上庭院经济林,使用材林与经济林在林业结构上并驾齐驱。”(经济林效益高、见效快,称得上“效益林业”。据有关资料表明,如种植一亩柑桔,二、三年即可挂果出效益,四、五年达到盛果期。包括头两年间作其它作物的收入,头5年纯收入可达1500元,以后约15年的盛果期则每年每亩有1200元的纯收入。而用材林一般约20年才能见效创收,且产值远不如经济林。山区要脱贫致富,发展经济林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近两年,通山县发展经济林的认识高了,步伐快了,干劲足了,仅1991年,就新发展经济林近10万亩。而且这些经济林正逐步形成基地化、规模化,各乡镇根据本区域内的地理、气候、传统生产习惯,选择品种,规模发展,形成拳头。如库区乡镇的柑桔、横石潭镇的茶叶、万家乡的柿子、厦铺镇的板栗、县城近郊的猕猴桃、蚕桑……(经济林内部也有一个结构调整问题。不管发展什么品种,必须因地制宜,有利于形成商品优势。)

  通山做山的文章开始做到点子上了,或者说通山人民找到了调整林特结构这个脱贫致富的突破口,这就是通山的希望之所在。

  (值得提出的是,林特结构的调整并不是排斥用材林的发展。一些不适宜发展经济林的高山、远山、石头山,还是要大力发展用材林。而且,用材林本身也需要调整结构。比如,前些年各地全力开辟了不少杉木基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木材用途发生变化,杉木的适用范围逐步缩小,而松木在建筑业、造纸业等领域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大。因此,要适当抑制杉木等窄途树种的发展,而增大松树、杨树等具有广泛用途树种的比例,以提高用材林的效益。)

  千山万绿费剪裁。林特结构问题不仅在通山,而且在我区各县市都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只有真正把林特结构这篇大文章做好了,鄂南的千山万岭才会出现更多的摇钱树、聚宝盆。  

  【作者感言】:此稿刊发在1992年4月12日的《咸宁日报》上。之所以把此稿选入书中,是因为它反映了当时我在新闻写作上某些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值得提出来和同行商榷与探讨。

  我认为,一个合格的记者,应该有自已独到的思考,要善于从平常的事实中发现带倾向性、有代表性的问题,并通过自已的过滤、筛选、发挥,把这些思索反映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做好资料积累工作。记者工作不能“猴子掰苞谷”,掰一个丢一个,而要把每一次采访都当成一次积累过程,将每一次的积累当成珍珠一样保存,适当的时候把它们串联起来,那就是美丽的珍珠项链了。所以,平时我特别注重资料收集,并分门别类保存,包括一些会议材料、领导讲话、部门总结,后来都成了自已写评论、述评、工作通讯的得心应手的资料,受益匪浅。

编辑:陈凯

上一篇: 防汛——“狼”会来吗?
下一篇: 立足主导产业 推进深层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