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狼”会来吗?
防汛——“狼”会来吗?
——从书记的对联说起
上联:今年反思,明年反思,思上加思,思思不断;
下联:上面也喊,下面也喊,喊了又喊,喊喊而已。
横批:失在不实。
这是地委书记徐晓春同志最近有感而发,拟的一幅对联。
徐书记为何拟了这样一幅对联呢?
又是“牧童喊狼来”吗?
从6月8日进入梅雨期后,降雨量明显增加。目前已经处于饱和状态的库、湖、塘、堰和已经达到汛期控制水位的长江干堤,在近一个月时间的梅雨期内,将经受一场新的考验。
防汛,又成为目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字眼。
6月上旬,从嘉鱼县防汛办公室传来讯息:3日午后,该县牌洲一带遭到暴雨的袭击,连续降雨10个小时左右,雨量达149.7毫米,造成5万多亩农田被淹,2人死亡、2人受伤。损失严重。
风雨无情啊!牌洲的灾情应该是一个警讯。
另据地区防汛抗旱办公室反映,我区今年的雨水情况令人担忧。元至6月全区平均降雨量881.5毫米,比去年同期多264.4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数多200毫米。长江汛期今年也来得特别早,4月份长江水位就比去年同期高2米,余码头的长江水位5月1日已达到23.56米,比去年同期高5米。而且,内湖水位普遍比去年同期高1.9米,到5月31日,全区水库塘堰共蓄水26.7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多4.5亿。
数据表明,今年的防汛形势相当严峻。
然而,更为令人担忧的,是蔓延在人们心目中“年年喊狼来、年年狼不来”的麻痹意识。有的人一听上级强调防汛,就认为又是“牧童喊狼来”了。
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支配,所以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防汛抗旱时就反思教训,但过后依然故我。为此,徐晓春同志于上月在阳新召开的全区防汛工作会议上,给这种现象画了一个相,拟了前面那样一幅对联,并要求相关单位把这幅对联挂起来,引以为戒。
“狼”会来吗?
诚恳的、有成效的反思还是必要的。
去年,我区遭受了洪涝旱等多种自然灾害,各级领导经过认真的反思之后,联系本地实际,确定了去冬今春水利建设四个为主(即:恢复水毁、除险保安、配套挖潜、消灭水利死角)、四个结合(即:兴修水利与灭螺、改造低产田、积肥、养鱼相结合)的方针,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冬今春全区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5000多处,完成土石方2077.8万立方,整修大小水库90座、新建和改造塘堰4131处,恢复和整修河堤335条300多公里,新开渠道135条151.5公里,整修渠道265条285.6公里。这些工程的完成使全区蓄引提水能增加3062万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8.08万亩,增加和改善除涝面积7万亩,改造渍害低产田42700亩。加上各级领导采取一系列措施,各有关领导通力协作,使我区抗灾御灾能力得到加强。
然而,这种能力的增强,远没有达到可以御“狼”于门外、高枕无忧的程度。防汛的“长堤”还有许多使“狼”有隙可乘的漏洞。
河道行洪能力越来越小:由于水土流失,造成河床淤积和由于违章建筑、违章种植,减少了河道行洪断面。现在与60年代相比,我区河道行洪能力在平原湖区要减少20—30%,山丘地区要减少一半以上。崇阳县有条高庄河,由于水土流失和县矾厂的废渣弃置,河床深度和过水流量减少一半。去年5月21日,上游一场大雨,便河水泛滥,渍涝农田4000余亩,水冲沙压颗粒无收的就有2000亩。通城县有的河床高程竟超过了两边的农田,造成落河田不断增加。
人为破坏水利工程设施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据蒲圻市水利局反映,去年以来,全市出现水利设施盗窃与破坏案件计有48起,共砍伐护堤、防浪林3273株,盗窃、破坏机电设备8台,盗走通讯和低压电线7000余米,破坏渠道建筑物9处,撬走堤坝和渠道上护坡的块石48立方,直接经济损失达85460元。这48起案件中,已查清的有26起,但处理的不多。由于处理不严,打击不力,因而盗窃和破坏行为至今得不到控制。
水利工程、机电和通讯设备日益老化:有些泵站运转一、二十年,机电设备老化,频于瘫痪(如富池泵站的5号机组,余码头泵站的3号机组等等),越来越不适应防大汛、抗大洪的要求。长江堤防和部分中型水库共有一百多公里通讯线路,因架设的时间长、杆子腐烂、线路老化,经常中断,影响防汛通讯。
加上防汛开支增大、防汛物资不足,还有南川、青山两个在全国挂了号的病危水库的威胁,防汛抗灾任务的艰巨性可想而知。
“狼来了,狼来了!”并非牧童戏言。
请贴上徐晓春同志的那幅对联,并记住他最近说的一段话:“要立足防患于未然,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把准备工作超前做好。”
【作者感言】:在我的记者生涯中,写过一些记者评述,但其中自认为比较出色的就那么几篇,“防汛——‘狼’会来吗?”算是其中之一吧!这篇稿子刊发在《咸宁报》1989 年6月25日的头报上,不少人看了后说好。
其实,这也算是一篇会议报道。报道中所涉及的一些材料都是从会议上获得的,就连那幅对联也是地委书记在会上讲话时说的。按照常规,这样的防汛会议每年要开一次,发个消息就行了。但消息见报后我觉得意犹未尽,所以用徐书记的对联作为引子写了这篇述评,把消息触及不到的内容囊括进去,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我们常说要“配合中心”,如果只是被动地照本宣科,即使篇幅再大,也难以达到效果。关键是要“吃透”精神。吃透了才能消化,才能通过记者自己的思路,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表达手法把这些精神反映出来。这样的宣传效果会更好。
有的人认为会议报道干巴、简单、难以突破,更出不了好新闻,我想还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解决“吃透”精神的问题。
此外,关于记者述评的体裁问题,现在仍然有颇多争议,有人认为应归类新闻评论,有人说,属于西方新闻概念中的解释性新闻。我认为这些都是次要的。只要依托于“述”,立足于“评”,用事实说话,有鲜明独到的观点,加上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记者述评这种体裁就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编辑:陈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