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2008专题 >> 王金怀作品集 >> 正文

立足主导产业 推进深层开发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8-12-18 11:12:00

立足主导产业 推进深层开发

——从崇阳县委书记江忠兴一席谈说起

  日前,记者在崇阳采访时,被县委书记江忠兴关于农业深层开发的一席话深深打动。

  近年来,崇阳县委结合崇阳实际,响亮地提出“做开明的崇阳人,创开放的崇阳县,五年再造一个崇阳县”的口号,民营经济、城镇建设等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在谈到崇阳农业深层开发和把农民增收向纵深推进的问题时,江忠兴侃起了崇阳的“一竹”“一稻”。竹就是雷竹,通过三五年的努力,使雷竹面积发展到10万亩,把崇阳县建成华中地区有名的雷竹大县;一稻,就是建成10万亩优质稻基地,并在稻田套养河蟹。江忠兴饶有兴趣地向记者算了一笔帐:按市场最低价,雷竹亩平纯收入可达3000元,优质稻套养河蟹,每亩纯收入超过4000元,仅此两项就可使崇阳的农业产值翻二番,从现在的不足5亿元增加到20亿元,每年仅农业特产税就可净增4000万元。而且,一季优质稻套河蟹对水田土壤的改善和雷竹对低矮山坡的绿化将使农业生态环境有根本好转。加上再搞好加工转化,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使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单一优势转变为综合优势,那时的崇阳农业经济将又是一番新天地。

  记者从江忠兴的言谈和发展思路中深受启发,并对我市的农村经济发展感触良多。

  我市七山一水二分田,农业经济举足轻重。这些年来,我市广大干部群众从资源上找出路,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应该看到目前我市弱质农业地位依旧,农业产业化没有形成气候,农民增收幅度不大,农村经济第二次飞跃步履艰难。记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真正使我市农村经济来一次质的飞跃,必须有崇阳县委这样的大构思,依托资源基础,强化区域布局,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效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深层开发。尤其是要在发展主导产业上实施大突破。

  真正的主导产业不在于多,而在于大;不在于全,而在于强。应该形成一个地方一个路子,一个产业一个特色的格局。我市农林牧副漁、烟麻果药茶,样样都有,“小而全”、“小而散”的问题非常突出,产业支撑不起来,产品主导不起来。崇阳的思路和作法启发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立足资源基础,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突破。崇阳的雷竹目前已发展到1.5万亩,计划今冬明春发展到3万亩,按江忠兴的要求就是“10万亩的目标,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大见成效,”雷竹就真正成为撑起崇阳一片蓝天的主导产业了。从全市的情况看,咸安的竹木加工、桂花和牛奶制品;嘉鱼的意杨加工、水产品和蔬菜;赤壁的楠竹造纸、茶叶加工和猕猴桃制品;通城的牲猪饲养加工和中药制品;通山的石材加工和酿造业等都已有了产业化的雏形,如果目标再筛选,投入再加大,工作再加强,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取得较大的成效。

  主导产业的确定,各地当然要根椐自身的条件而定。但根据崇阳的思路和作法,有几点是应该认真把握的。一是主导产业必须优中选优。选定主导产品、确立主导产业,是推进农业深层开发的首要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当地资源,立足市场需求,立足现有工作基础,集中优势力量抓重点,即选择那些市场容量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作为开发重点,形成产业优势。如崇阳雷竹,从当地资源看,崇阳境内近百公里的公路两旁的低矮丘陵适合雷竹发展;从现有工作基础看,石城、沙坪等乡镇的农户栽种雷竹已有一定的经验;从市场需求看,雷竹笋营养丰富,味道可口,是大众化的无公害食品,市场需求量大,最近崇阳县运送数千公斤雷竹笋到北方市场,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只有这样的品种,才有成为主导产业的基础。二是主导产业必须具备特色优势。没有特色的主导产业也难以“主”起来。我市是全国有名的楠竹之乡、茶叶之乡、苎麻之乡、桂花之乡,如何依托这些资源,建大基地、办大市场、上大项目、兴大产业,这是我市的一大特色。同时,要在产业创新上下功夫,要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山水资源,向荒滩、荒湖、荒山进军,努力开发名、特、优、新、稀产品,拓展新领域,创新新优势。象崇阳确立的雷竹和稻套蟹两个主导产业,在全市、全省、乃至华中地区都是颇具特色的。这样产业及其产品,其未来市场潜力可想而知。三是主导产业必须依托基地发展。基地是产业的载体,只有建好基地,才能均衡地提供大批量的优质主导产品源料,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才能获得更大更好的效益。因此,必须加大农业内部结构整的力度,引导群众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大力推进基地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着力扩大基地的规模,提高专业化程度,形成区域规模。就象崇阳公路沿线低矮丘陵地区的雷竹基地,肖岭、沙坪、石城、港口等乡镇的优质稻基地。四是主导产业最终落点在于创建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现代市场竞争,得名牌者得天下,无名牌者无市场。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是农业深层开发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关键在质量品牌。不说大举进入国内市场的泰国香米、日本富士苹果、保加利亚碗豆、美国富强粉、开心果、伊丽莎白甜瓜这些洋名牌产品,就是国内的诸如双汇、春都火腿肠、阿香婆酱、寿光鲜菜等知名品牌,也足以让人动心。我们必须运用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全面组织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克服目前我市产品加工“傻、大、笨、粗”的现状。崇阳目前依托支柱产业,全力叫响“天城牌”的战略,可以说正是该县农业深度开发的点睛之笔。

  立足主导产业,推进深层开发,农业的潜力无穷,农村的前途无量。记者期望“四川有天府,湖北有天城”的广告词奏响中华大地,期望有更多的主导产业、更多的基地、更多的知名品牌装点鄂南新天地。

  【作者感言】:这篇述评1999年10月26日在《咸宁日报》上刊出后,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市里要召开一个包括省市专家参加的大型研讨会,专题研究咸宁的农业产业化问题,主办方(市农委)邀请我参加并发言。当时我很纳闷,是谁这么看得起把我当作“农业专家”?一打听,原来是因为主办方看了我写的这篇报道,认为我在咸宁的农业产业化问题上研究得比较透,应该到会一“说”。

  我是否值得会议主办方的这样重视暂且不说,这件事至少让我感到了“记者要当杂家”这句话的份量。记者的视野覆盖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可能每个方面都是专家,但涉及到哪个方面,就必须对这一方面作深入的研究,弄懂弄透,不能满足于写一篇报道,浅尝辄止。之所以和江忠兴“一席谈”能引发我这么多的“述评”,是因为我曾多次参与农业方面的报道,掌握了大量素材,积累了很多资料,通过“一席谈”,打动了我启发了我,使我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我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下过不少功夫,作过不少努力,并基本上形成了一种习惯。记得80年刚参加新闻工作时,要搞一个金融方面的报道,为了真正弄懂“余额”两个字意思,我先后找了3位金融方面的专业人士,不厌其烦地问了一个上午,连这些专业人士也不得不佩服我的“钻”劲(人们大多都能似是而非地理解“余额”两字,但真正要吃透这两个字的意思却殊为不易)。

  最后顺便说一下,这篇报道的主人公江忠兴因为受贿罪已被判刑,但我并不认为对我这篇报道有什么影响。新闻是历史的记录。我所报道过的一些对象,命运各不相同,有的春风得意,有的前程尽毁,有的甚至早就离开了人世,如通山县的李杏贵副县长、黄国谋厂长等,但新闻是不朽的.不管这些人的命运如何,都将永远活生生地融合在我的新闻作品里。

编辑:陈凯

上一篇: 千山万绿费剪裁
下一篇: 八面疏渠引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