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疏渠引活水
八面疏渠引活水
——白霓镇解决发展与资金矛盾探微
最近,记者在崇阳采访时,有关部门提供了一则颇为诱人的信息:今年头4个月,白霓镇一股作气建成了毛毯、包装材料、彩色胶印三个新厂,还改造了毛巾、酱品两个老厂,现在均已投产,出了效益。第一季度,该镇完成工业产值40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7%,利税增长53%。记者带着浓厚的兴趣,迅即赶往该镇采访。
(记者点评:随着邓小平南巡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我区进一步开放搞活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各地盘企业、争项目,希望抓住有利时机,新上一批效益好的企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但大多都苦于缺少资金来源。白霓镇能在短短的时间内新上和改造这么多项目,资金从何而来?)
“联姻”生“娃”
在白霓镇新上的项目中,要数毛毯厂认项准、上得快、效益好。分管工业的副书记魏德胜告诉记者,这是“联姻”生“娃”的产物。
去年10月,镇里根椐市场调查,决定上在鄂南尚属空白的毛毯生产项目。但上百万元建设资金哪里来?外联引进!镇委书记丁胜补三下浙江,终于与浙江苍南针织厂达成联营协议,双方共同投资,并由对方负责技术、培训等。合同一签订,白霓镇便全力以赴进设备、修厂房、培训工人,使这个年产10万条毛毯的企业,从立项到安装试产,前后只花了100天。投产以后,为了保证产品销路,又千方百计钻武汉毛毯厂的路子,与该厂建立联销关系。到4月底,该厂已生产毛毯2000多床,无一积压。如今,武汉、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商户纷纷前来订货,产品供不应求。
今年,该镇还与武汉江岸酱油厂联营,改造酱油厂,新建了陈醋车间,增加了10个品种,使该厂年生产规模扩大80多万元;与武汉水泵厂联营,扩建了水泵弯头生产线;与武汉桥口区教委联营,扩大了竹木制品厂的生产规模。通过各种“联姻”关系,全镇今年从外地组织回资金100多万元。
(记者点评:办联“姻”企业是缓解资金矛盾的好办法。但也有人认为,“联营”好是好,就是代价太大,让人家利用我们的资产得了不少好处。这是目光短浅的看法。白霓镇办联营企业的实践证明,你发财,我发展,互惠才能互利。“舍不得孩子打不到狼”。我们千万不能再走“肥水不落外人田”的老路了。)
筑“巢”招“凤”
白霓创办毛毯厂时,联营伙伴只给了10万元,资金缺口还很大。怎么办?当然是指望银行贷款。然而银行也不愿在毫无端倪的情况下贸然投资。于是,他们不等不靠,先自已动手把“闹台”打起来。全厂职工集资5万元,到县二矾厂借来对方滞销的五氧化二矾2吨,找关系销出去赚了8万元,厂长章维球又个人出面向外借款5万元,先将价值30多万元的主要设备买回,边安装、边请银行的同志来考察。地县农行通过现场考察评估,认为有搞头,当即贷款36万元。镇毛巾厂根椐市场行情,转产90713彩条浴巾,通过艰苦的攻关,色彩和织造质量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产品迅速占领了武汉汉正街及湖南、郴州、浙江、江西等地的小商品市场。今年初,该厂向银行申请10万元贷款用于扩建浴巾车间,银行二话没说,当即就予办理。现在毛巾厂的生产能力已由去年的日产7000条扩大到11500条。
镇长程度明告诉记者:白霓镇要贷款的方法是先筑“巢”,后招“凤”。自已先创造一定的条件,让银行敢于投资、乐于投资。今年在银行信贷资金依然紧缺的情况下,光是农行一家就已向白霓镇投放资金150多万元。
(记者点评:人们都说从银行贷款搞项目难,而白霓镇却用筑巢招凤的办法,轻轻地敲开了银行的大门,确是耐人寻味。欲招“凤”,先筑“巢”,不光是吸引银行贷款,在吸引外来投资上也是如此。希望人家来投资,就必须先创造一个使人敢于投资、乐于投资的良好环境。有的地方之所以舍得花力气搞好本地基础设施建设,道理就在这里。)
聚涓成流
其实 ,白霓毛巾厂扩建一个织造车间,光靠银行10万元贷款是远远不够的。不说别的,仅是添置织机就得花20多万元。该厂通过关系,了解到安陆市棉纺厂因转产,有一批旧织机闲置,结果,只花了3万元就购回了30台织机。如果新做车间,需要投资20万元,且费时又长。经过镇委出面协商,毛巾厂只花8万元将相邻的家具厂空余车间买下进行改造,很快就解决了厂房问题。包括自已动手安装机械,该厂扩建一个新车间共节约资金40余万元。毛毯厂新建时,除主机外,还需添置12台纺织机,如从浙江购进,每台需要数千元不说,运输也极为麻烦。为此,该厂只从浙江买来两台样机,其余10台全部自已动手仿造,节约资金两万多元。
除了精打细算,处处节约外,白霓镇还采取多种形式内部筹措资金。全镇22家工业企业,家家都实行了风险抵押金制度。毛毯厂光是这一项就集资近10万元。包装材料厂厂长张继德在资金无法落实的情况下,不惜将自家的一幢三层楼房作价抵押,在外借款5万元,终于按时买回了机械设备。
(记者点评:精打细算,聚涓成流。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却殊为不易。然而这却是当前解决建设资金的重要途径之一。)
记者采访其间,镇委书记丁胜补正在深圳洽谈由台商投资兴建出口雨伞基地事宜。据说这将又是一个立项很准的企业。程镇长深有感触地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要抓住机遇,搭上快车,不得不全方位突击啊!
(记者点评:八面疏渠引活水。从白霓镇解决发展与资金矛盾点点滴滴的经验中,记者终于弄清了该镇在短短的三、四个月时间,就筹措了400多万元建设资金的奥秘所在。)
【作者感言】:这篇述评刊载在1992年5月12日的《咸宁日报》上,并被评为当年全省地市报好新闻。尽管时隔十几年了,社会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现在读来觉得仍有其现实意义。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建设和发展,在过去、现在和可以预期的将来,都是咸宁最优先的课题。要解决这一课题,就必然面临资金的矛盾。如何破解这一课题,解决这一矛盾,也是各级党委、政府所关切的重大问题,大有文章可做。我们常说党报要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并不是照本宣科地刊登政策、措施,而是要吃透政策,联系实际,不动声色的进行解读,形象生动地进行宣传。记者只有吃透了政策,吃透了实际,才能抓住有特点、有深度、有典型价值、有启迪意义的报道。
记者绝对不能简单地当传声筒,要有自已独到的思考、独到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零碎的材料统合起来,把埋没的珍宝挖掘出来,把一些好的新的现象反映出来,把别人已经在实践但未来得及总结的观点提炼出来。1992年我到白霓采访时,时任白霓镇党委书记的丁胜补同志〈后任赤壁市委党委〉不在家,我和他在此之前也不相识。看了这篇报道以后,他专程到报社来看望我,表示感谢,说这篇报道不仅对白霓的招商引资工作进行了很好的总结,而且把他一些想要说的话说出来了。我们因此成了朋友。我想这也算是做有思想的记者的一次体现吧。另外,时任白霓镇镇长的程度明同志因病现已去世,在此深表哀悼。
编辑:陈凯
上一篇:
立足主导产业 推进深层开发
下一篇:
自已干不了 就是不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