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2008专题 >> 王金怀作品集 >> 正文

咸宁特色苗木饮誉全国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8-12-18 11:12:00

发展“朝阳产业” 壮大“绿色银行”

咸宁特色苗木饮誉全国

  本报讯 记者金怀、饶敏报道:本月初召开的国际人口与发展论坛会议,在武汉东湖之滨植下了一片和平林,林内栽植的优良绿化树种杜英全部来自咸宁。日前,记者从林业部门了解到:我市己成为有名的苗木产出地,仅今年上半年苗木销售额就达到1.5亿元。

  苗木是我市新兴的朝阳产业,发展势头强劲。1999年以来,我市从打特色牌、建示范园、引进资金三个方面着手,加强特色苗术的开发与培育,迅速实现了苗木基地从3000亩到1万亩到5万亩的两次跨越,建成了以桂花镇、路口镇为中心的桂花、盆景、雷竹,以官埠镇、汀泗挢镇为中心的杨柳、慈竹、草坪,以横沟桥镇、贺胜桥镇为中心的香樟、杜英、玉兰等三大连片苗木基地,全市大小苗木基地达到3000余个,苗木存圃近2亿株,“绿色银行”遍布鄂南大地。

  同时,我市从金融信贷、土地连片开发、土地流转、证照办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服务举措,采取以情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办法,吸引强势资本前来投资兴业,现有浙江、湖南、河南、武汉等地的一百多个老板来我市投资兴办苗木企业。2000年,我市引进省林木种苗站投资2500万元,在咸安区横沟桥镇建起一个近3000亩的示范苗圃基地,以“中日技术合作”为科技支撑,开发出中央控制区、大田育苗区、良种展示区、种质资源开发区、工厂化育苗区五大功能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华中第一圃”。

  如今,咸宁的特色苗木已经名声大振。有着“中国桂花之乡”美誉的咸安区,大打“桂花”牌,部门引导办基地,干部领头搞开发,农户广泛种桂花,每年以新育千万株的速度发展桂花苗木。短短几年,咸宁桂花苗木品牌饮誉全国,在华东、华南等各大城市的绿化市场上形成了“非咸宁桂花不买,无咸宁桂花不香”的效应。目前,我市不仅开发培育了桂花、香樟、杜英、木荷、檫木、红枫、马褂木、广玉兰等一大批乡土特色树种,还引进培育了乐昌含笑、雪松、红继木等外来树种,苗木经营品种100多个,常规出售品种达50多个。

  随着基地的发展,我市的苗术经营市场也日益健全,先后组建了lO余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苗木中介组织和绿化工程公司,网络了全市80%以上的苗木大户,在各地建立了20多个销售网点,每年出圃的苗术,70%以上销往全国各地,仅活跃在上海、浙江等地的苗木销售人员就有300多人。近年,我市还建起苗木信息库和销售网站,网上销售额已占到总额的十分之一。去年,全市苗术销售额达到1.8亿元,预计今年将突破2亿元。

  【作者感言】:这篇消息刊发在2004年9月17日的《咸宁日报》头版头条。发现这条新闻完全是个偶然的触动,我在阅读9月8日《湖北日报》关于“国际人口与发展论坛”的消息时,发现这样一则信息:“参加武汉国际人口与发展论坛的各国和各国际组织的代表在东湖之畔共同植下了一片和平发展林。纪念林内选定的树种是来自咸宁的杜英树。最高可达20米的杜英树,枝叶茂密,树冠紧凑近圆锥形,自然优美,不须加以修剪,是园艺家眼里优良的绿化树种。”觉得很有价值,于是和记者部副主任饶敏到市林业局采访,还真是抓住了一条不小的“鱼”。

  一位哲人曾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发现是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关键,一个记者最可贵的素质就是善于从人们习以为常的普通事实中或刚刚“浮出水面”的事物中,发现别人没有看到的意义。生活的海洋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风平浪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因素往往被埋没在无数个“一滴水”中,能不能发现“一滴水”中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全凭记者一双慧眼的发现。有的记者平时两手空空,为寻找一条新闻线索疲于奔命,甚至有的记者遇到好新闻也茫然不识,擦肩而过,原因就在发现力。当然,发现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来自于长期的积累。

编辑:陈凯

上一篇: 通山县万名技术型新农民大显身手
下一篇: 桂花镇招商引资也有一票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