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龙头引领新跨越
“地上盛产粮棉油,地下富藏油气盐”,说的就是江汉平原上的一颗闪亮星星——潜江。
9月22日,采访团来到了人称“聚宝盆”的潜江。
连日来,记者从跨越潜汉的上市大企业江钻股份、潜江制药,到30多家化工企业排列起的15公里“化工走廊”,到具有传奇色彩的“潜江裁缝”大军,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潜江这个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名列第一的明星市,在融入武汉城市圈进程中,如何独辟蹊径,主动向武汉进行自己的扩张。
企业扩张,从武汉开始
江钻股份、潜江制药、幸福实业三家上市公司是潜江人的自豪。而更令人骄傲的是,他们通过项目从武汉开始实现扩张,把企业做大做强。
江钻股份、潜江制药近年来将“中军帐”设在了武汉,把研发等项目“迁都”省城,由此获得了天然的区位优势和资源——国家高新区政策、科研力量雄厚、市场辐射能力强、企业扎堆效应好、信息交流通畅,使企业发展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1998年9月,江钻上市了,但他们认为,小富即安不能抵御风浪,必须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从单一的工具制造企业向多元化企业集团转变。于是,江钻股份参股华工科技,控股武汉天喻江钻、江钻声屏公司、江钻工程钻具公司等系列企业。江钻进入了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开始了跨地域的发展。
以此为基础,江钻股份组建起上海江钻、承德江钻,参股趋势科技、中视传媒,将“地盘”扩张到全国。2003年以来,该公司又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内市场占有65%份额的同时,并在北美、俄罗斯、中东地区等19个国家地区建立了办事处或分支机构。
和江钻股份一样,潜江制药也演绎着同样的精彩。
2001年8月,潜江制药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12月,潜江制药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订了入区协议。潜江制药将总部、研发中心及色甘酸钠滴眼液等3个高科技医药项目落户开发区。
潜江制药“迁都”武汉的总投资额为1.53亿元,投产后实现了年产值5亿元的目标。
目前,潜江制药是中国最大的眼科用药生产厂家和国家医药管理局批准的“国家眼科用药生产基地”,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的103家“实施火炬计划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之一。
潜江市政府表示,融入武汉城市圈,对于企业的发展,他们坚持的是“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政府宏观指导,牵线搭桥,服务协调,企业是主体。他们鼓励企业积极在武汉设立窗口,发展“前店后厂”、“前研后产”模式,主动承接武汉的辐射,推动企业加快发展。
“化工走廊”,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化工,是潜江的特色,也是潜江最有潜力的产业。潜江有丰富的油气、盐卤资源。仅石油储量就达2亿吨,天然气储量9700亿立方米,地下盐湖岩盐储量7900亿吨。因为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有人说潜江是武汉城市圈内最富庶的城市之一。
据称,潜江的化工企业占了全市30%以上。近年来,潜江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城市圈加快融合的战略机遇,该市决定以潜江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着力建设“化工走廊”,大力实施化 工兴市的发展战略。
在政府建设“化工走廊”思想的主导下,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自主研发,出现了一个你追我赶的新局面。
9月22日,记者一走进金澳科技,就看到一个醒目的“金澳科技改造项目倒计时”牌,上写“距 2006年12月31日一期工程竣工只有99天”。该企业负责人告诉我们,9年来他们共投入技改资金3亿多元,年生产能力从8年前的3.5万吨扩大到20多万吨,生产的产品除柴油、汽油外,新增加了聚炳稀等产品,对石油原料进行了全面综合利用,真正实现了“油头化尾”产业链的延伸。其上缴税收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
潜江远达化工走的是一条精细化工的发展之路。该公司生产的产品一改单一的工业硫酸产品生产,增加了亚硫酸纳等产品。目前,公司又投资1.5亿元上马钛白粉生产项目,形成了国内最大的钛白粉单系列生产装置。
现在,潜江经济开发区内已集聚化工企业30多家,初步形成了长达15公里的“化工走廊”,实现了“油头化尾”的产业链。
廊内一批企业在国内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永安药业生产的牛磺酸国际市场占有率近60%,占去了大半江山,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湖北华盛铝电公司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湖北长江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在沥青砼高等级公路建设中位居全国路桥企业前列。
“十一五”期间,潜江一条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化工走廊”正在形成。
“潜江裁缝”,擦亮服装品牌
在潜江,令记者们感兴趣的,还是全国闻名的“潜江裁缝”大军的故事。
这的确是一支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军。据说,目前在沿海从事服装生产的潜江人达10.8万;在广东东莞、虎门一带,潜江人开办服装企业,上规模的就有100多家。去年一年,10.8万“潜江裁缝”挣回了15亿元。
今年以来,“潜江裁缝”成了潜江市炒得颇热的一个“品牌”。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都对“潜江裁缝”作了专题报道。“潜江裁缝”甚至吸引了国际对外劳务输出机构的注意,目前, “潜江裁缝”输出到了日本。9至10月间,日、韩、意等国及中东的劳务中介公司分别到潜江考察、签约。潜江有关部门已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潜江裁缝”品牌。该市近期更作出“加快发展服装产业”的战略决策:一方面,继续擦亮品牌,向全国服装制造业输出更多务工人员;另一方面,由市委副书记领衔,招引在沿海地区发展的潜江籍服装业老板回乡创业。
“潜江裁缝”为何如此抢手?记者在潜江听到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说法是:旧时礼教森严,男裁缝为妇女做衣常有不便,而“潜江裁缝”因为练就一身“看体裁衣”的裁剪绝技,不用量体即可迅速成衣,因而深受欢迎。清与民国时期,潜江水患频仍,大批居民凭借裁缝手艺外出谋生,因而形成了一定声势。
不管怎么说,当代“潜江裁缝”的确曾因一个人的名字享誉全国。上世纪80年代,潜江张金镇人周作亮创办的幸福服装厂,曾拥有工人2000人,日产服装2万件,其“普拉索”牌衬衫曾获中国十大衬衫名牌,效益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可惜,由幸福服装厂发展起来的幸福集团,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因违规操作遭遇重大挫折,周作亮离开了“幸福”,远走广东,其后媒体上很难听到“幸福”的声息。
其实,目前潜江的“幸福服装”仍是全省第二大服装企业,该市亚细亚、大洋两家服装企业也名列省内同业10强。
2004年,潜江开始打造“潜江裁缝”品牌,建成市、镇两级服装培训网络,以市农广校、技工学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市职校牵头,带动民间力量办校,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免费进行“裁、剪、缝、编、织、绣”等专业技能培训。
根据“服装产业将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内陆转移”的趋势,潜江市政府今年4月决定实施“引凤还巢”工程,目前,已有28位服装老板签约到“潜江服装产业园”建厂,投资规模达12亿元。
潜江市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目标是:依托“服装产业园”,三年内使服装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并形成制作、加工、贸易、出口一体的“国际服装产业基地”,力求将服装业打造成化工业之外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文/记者 陈真 见习记者 张小荣 摄影/记者 李雪峰)
全国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汉油田
市民休闲的好地方——南门河广场
气势磅礴的潜江金澳科技有限公司
华盛铝电一角
风景如画的曹禺公园
编辑:liuhuafang
上一篇:
武汉,全力领跑亮新姿
下一篇:
天门,改善环境增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