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2008专题 >> 武汉城市经济圈巡礼 >> 正文

武汉,全力领跑亮新姿

来源:咸宁日报 时间:2006-10-14 09:10:00

文/记者 陈真 见习记者 张小荣 摄影/记者李雪峰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孙中山就指出:“要把武汉建成如纽约、伦敦之大。”当时,许多中外专家学者都称武汉为“东方芝加哥”。
武汉,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处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3大增长极中段,曾被喻为中国经济大棋盘上的“天元”。
  9月27至28日,参观了武汉经济开发区、东湖开发区的大小企业,穿行在武汉的各大商场超市,记者深深地感受到,无论衣食住行,无论工农商贸,武汉都在亮出新姿,与圈内各兄弟城市实现心的交融。
  龙头舞动风劲起。今年3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武汉的区位竞争力位居第三位。如今,以武汉为“龙头”的城市圈正成为拉动全省乃至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并逐步坐上湖北参与全国乃至全球竞争的龙头“宝座”。
武汉城市圈离全国“第四大城市圈”已经越来越近。
  工业:产业对接显身手
  9月27日,记者在武汉·中国光谷的展厅里见到了众多竹简激光雕刻品,《孙子兵法》、《论语》、黄鹤楼等都轻而易举重现在坚硬的竹简上,光滑精美,令人惊叹。解说员告诉记者,这些产品都来自咸宁赤壁。
  “武汉楚天激光与你们咸宁竹子的链接,这是资源与市场、资源与技术成功对接的一个范例。”武汉市经委副主任刘厚照如是说。
  2001年,武汉楚天激光集团投资600多万元在咸宁市赤壁赵李桥镇兴办了赤壁楚天激光有限公司,将激光雕刻生产基地整体迁到了楠竹资源丰富的赵李桥镇,武汉总部负责研发和市场营销,赤壁基地生产加工激光雕刻竹简,既带动了当地竹资源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激光工艺品市场的扩展。今年该竹简加工产值可达亿元。
  在产业对接成为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建设当然关键词之时,这种资源与市场、资源与技术的对接,成了关键词中的有力笔画。同时,黄石、武汉两地水泥资源和市场也得到了有效对接。黄石华新水泥继与武钢合资,在青山区分两期投资1.4亿元,建成年产120万吨的水泥粉磨站项目后,又在青山区投资4.5亿元建设大型水泥及深加工环保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预计可达到13亿元,实现税收可达到1亿元,有效解决了武汉矿产资源比较贫乏、消费市场发达且辐射力强的矛盾,为产业对接增添了漂亮一笔。
  与此同时,武汉的支柱产业链不断延伸加快。在建成大冶铁矿80万吨球团厂等工程项目后,又在鄂州投资10亿元,建设了年产500万吨的亚洲最大的球团矿生产供应基地。该项目是武钢1400万吨钢材规划的重要配套项目,达产年销售收入19.5亿,利润3亿元。钢材深加工项目也开始向周边城市延伸,化工产业开始梯度转移,远离城市中心兴建生产基地,医药化工按照总部及研发基地扎根武汉、生产基地下移的方式向城市圈谋篇布局。
  烟草制造业、纺织服装行业等优势产业整合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差异发展。2004年以来,武烟集团先后兼并三峡、红安、广水卷烟厂,并购买了江陵、大悟、咸宁卷烟厂的计划指标,使武烟集团的年产规模由原来的50多万箱迅速提升到2005年的159万箱,欲跨入全国十大品牌行列。爱帝集团利用自身品牌、市场、资金优势,仙桃的企业则利用成衣设备和劳动力等优势,开展成衣加工合作,爱帝集团每年委托他们加工成衣超过50万件套。
  农业:帮销扶持发展旺
  在武汉采访时,采访团一位记者面对桌上的饭菜,开玩笑说:“这鸡汤该不会是咸宁贺胜桥的,螃蟹是鄂州梁子湖的,鱼面是孝感云梦的吧。”结果是否如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说出了记者这段时间最深的感受,道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武汉市民的“菜篮子”里,已装满来自圈内城市的产品!
  今年,武汉市按照“建设武汉城市圈”战略要求,围绕四个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以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了圈内城市之间农业经济交流,丰富了武汉市民的“菜篮子”,鼓起了圈内城市农民的“钱袋子”。
  武汉与圈内城市抓好帮销农产品和扶持项目,共同拉动农业大发展。武汉以各大型综合、专业批发市场为核心,推进圈内城市农产品与武汉大市场对接。今年,在农产品销售合作上,武汉与圈内城市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元至9月,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蔬菜产品的销售量增幅明显,销售黄石、鄂州、咸宁、孝感、仙桃、天门等地蔬菜产品就达23万吨,销售金额达3亿余元;在蔬菜淡季时,该市场为周边8城市调剂供应蔬菜20万吨,成交额达2.7亿元。在项目帮扶上,武汉群益魔芋制品有限公司以秭归、兴山县为基地,种植魔芋近4万亩,带动农户2万余户。魔芋系列产品还出口到韩、日及东南亚地区。
  武汉还充分发挥信息辐射优势,搭建城市圈产品推荐平台——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去年5月举办的第二届农博会上,共有展位1000余个,其中城市圈城市展位就达550个,参展企业达700多家,现场销售极其火爆,5天销售额超过2亿元。会展期间,城市圈各城市还签订了18项农业合作项目,签约金额8.6亿元。农博会的举办,扩大了武汉城市圈农业企业及农产品影响力,推进了各城市龙头企业互联对接,促进了农业优化组合,提升了区域农业竞争力。
  武汉市农业局负责人董友新说,下一步,武汉还将继续抓好农产品帮销工作,扩大协作城市农产品的帮销范围,重点推动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帮销,实现互利互惠。抓好农业产业的合作,组织城市圈各龙头企业进行对口交流,让城市圈农业以更强劲势头向前发展,让武汉市民能方便地吃到更多来自圈内城市的特色产品。
商贸:连锁经营遍地花
  9月28日,记者在武汉经济开发区采访时,商贸局副局长熊鑫华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身上穿的、菜篮子里装的、生活中使用的,大多是与圈内各城市有关的。武汉城市圈各个城市的商贸联系越来越紧密了。”
  近两年来,武汉商贸围绕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以大型商业集团为依托,以发展连锁经营为抓手,努力实施商贸流通对接互动。
  中商,是第一个走出武汉遍布周边城市的商业集团,随后武商、中百等也不断创新业态,以连锁经营方式,积极向城市圈内增设网点,延伸网络,拓展市场。截至今年8月,武汉商业在圈内城市中发展连锁经营网点已有58个,其中,大中型连锁超市17个、大型购物中心2个、小型便民超市(含加盟店)30个,大中型餐饮店7个。连锁网点的延伸,改善了各地流通设施,为各城市导入了商业新业态,拓展了当地就业、再就业渠道,促进了市场繁荣、消费便利。
  武汉几大商业集团在今后几年内,还将加快在城市圈内的发展步伐。中百规划今年至2008年投资2.5亿元,在城市圈内2、3级县市开办仓储超市17家,预计增加8亿元的销售额。便民超市也将在原有连锁网点基础上,以直营、加盟等模式织网联片发展,三年内新开80至100家。
  武汉高度重视加快畅通商品流通渠道,促进生产发展。武汉城市圈每天有50至60万元农产品进入武商量贩公司的供应链。圈内许多农副土特产品“零门槛”进入中百仓储采购系统。黄石的港饼,鄂州梁子湖水产,咸宁的桂花、竹笋和贺胜桥鸡汤,孝感的米酒,仙桃的鸡蛋、皮盐蛋,潜江的大米等在中百集团近400余家大小超市均有销售。据不完全统计,仅孝感市进入武汉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就有60多个品种,年销售总量160万吨,销售额30亿元,占该市农产品销售总量的40%。武汉市餐饮企业有近一半加工用原材料产自周边城市,周边城市的农产品丰富了武汉市民的“菜篮子”,生产基地已成为武汉市民的“菜园子”。武汉的服装、烟酒、乳制品、日化用品、饮料等产品也通过连锁网点辐射到各地,扩大了汉产品的覆盖面。
  同时,武汉实行招商招展对接,扩大产品知名度,给圈内产品提供亮相的舞台;加强流通信息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实现武汉城市圈区域市场一体化。
  这种心的交融,让我们惊喜地看到,武汉“龙头”扬起的同时,作为“龙身”的8个城市同样舞动出无限活力!

编辑:yourui

上一篇: 鄂州市首建国内新型钢项目
下一篇: 潜江,龙头引领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