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改善环境增活力
文/记者 陈真 见习记者 张小荣 摄影/李雪峰
明代竟陵派文学中的竟陵,指的就是今天的天门,内陆侨乡、状元之乡、棉花之乡说的仍是天门。9月20日,采访团来到了这个美丽的“三乡宝地”。
曾经,这里无限辉煌,十多年前曾先后被列为全国百强县(市)和全省十强县(市),十多年后却又因交通等原因放慢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而今,一条条高速建起来了,一批批客商来了,一座座厂房立起来了……这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市委书记、市长别必雄说:“天门,具有强劲的后发优势,有两张名片可以印证,一是去年天门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小城市50强之列,一是天门列入第五届中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连日来,采访车行驶在平坦宽敞的大道上,一个个繁忙的工地现场深深触动了记者的心:这里正喷射着积聚多年的巨大能量,正散发出风光无限的青春活力。
打破交通瓶颈
交通不便,曾是制约天门发展的最大瓶颈。
曾有客商打趣说:“我们坐在车上睡觉,都能知道车子到没到天门,这里的路太颠簸。”别必雄也带着些许辛酸地告诉记者:“当年我来到天门任职后,曾有一些熟悉的客商跟随我到天门来投资,却被这里的交通‘赶’走了,纷纷表示等以后交通好了再来投资合作。”
小路小富,大路大富,高速公路快富。当外地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的大交通日益发达时,天门却成为全省市州一级唯一境内无国道、无重要经济干线及高速公路的地区,给毗邻兄弟县市带来经济振兴的汉宜高速,也与天门擦肩而过。
从天门城区上高速,竟然需要一个半小时。从武汉到天门,走宜黄高速公路,165公里;走省道荷沙线经汉川,130公里,都无法达到武汉城市圈1小时路程的目标。不少前来投资的客商,乘兴而来,摇头而去。
严峻的现实给了天门人重重一击,天门人发现:要想发展,必须打破交通瓶颈!
2004年,紧紧抓住与武汉城市圈对接的历史机遇,天门开始发力,全力打破交通瓶颈。
39公里长的天仙一级公路的建成,使天门的交通“瓶颈”有了很大的缓解,使天门到武汉的时空距离从3个多小时缩短至1个多小时,迈出了向武汉城市圈对接的关键一步。
随(州)岳(阳)、武(汉)荆(门)高速公路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随岳高速公路明年年底可以通车,武荆高速公路在2008年可以建成。
天门还将继续申报天门至武汉的快速直达通道,建设随岳高速至天门城区的连接线、武荆高速至天门的连接线。加快与孝感水上交通运输建设的步伐,争取汉宜高速铁路过境天门并到仙北建站。
一条条大道,宛如一双双有力的大手,拉近了天门与武汉的距离。制约天门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已被彻底打破!
刮起效能风暴
记者在天门采访时,市委副书记刘杰讲述这样一个有趣且令人深思的故事:
8月9日上午,天门全市所有党政机关及下辖各乡镇领导干部1200多人,聚集天门剧院,参加多年未见的大会。
会议首先在大屏幕上播出了一个10多分钟的短片:片中的主人公都是与会者本人或他们身边的同事,他们中有的上班迟到,有的提前下班,有的在工作时间上网玩游戏、炒股票,有的开会时打瞌睡、接手机……
看完短片,许多人还未回过神来,主席台上又开始宣读市纪委的通报:市交通局某分局违规上路拦车扣车;市工商局岳口分局向企业违规收费……
这,就是天门前不久刮起的一场行政效能“风暴”。
天门整顿机关作风出如此重手,并非一时性起。年初,天门市将机关效能建设作为全市的重点工作之一。半年下来,市领导并不满意:要求火药味浓些,浓些,再浓些!
的确,效能建设如果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高效精干的政府机关,没有责任心强的干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只会是句空话!
于是,市委书记别必雄亲自挂帅,成立效能建设小组,并组成工作专班,与电视台记者合作,四处暗访,几经修改,制成短片在大会上播放,并严肃处理相关人员。与此同时,《天门市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安排及要求》、《天门市政府关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的意见》、《关于影响行政效能行为责任追究办法》等三个文件同时出台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鼓励全市群众举报违规行为和投诉……
天门市领导毫不掩饰地表示,以非常措施提高机关工作效能,就是为经济提速做准备。
现在,天门建立健全了行政服务中心、投资服务中心、经济环境投诉中心的运行机制,落实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互联审批、收费明白卡等制度,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规范行政审批程序,降低收费标准,减少收费项目,降低投资者投资成本。严格执行“事不过三”的“六条高压线” 责任追究制度,坚持开展“千人评议机关”活动,严肃处理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2004年以来,全市共查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122件,对19起影响较大的案件进行了通报和曝光,对涉案人员进行了严厉的党纪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
一场效能风暴,给天门这个“三乡宝地”注入了全新的气息。
引来火爆场面
软硬环境的建设,打破了天门招商引资的沉寂。
9月21日,在随记者参观采访天门侨乡经济开发区时,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甘霞蓉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说:“两年来,侨乡开发区平均每天都要接待一两批客商前来考察,差不多每两天就有一个项目落户。目前,区内招商引资项目已达100多个,比前10年该市招商引资的总和还要多。”
作为天门最大的产业聚集区,侨乡经济开发区堪称对接武汉城市圈的“桥头堡”。近两年,他们花费1.12亿元,按20年不落后的标准,请专家编制了整体规划,在境内修建起二横四纵、总长1.4万米的高标准道路,并进行雨污分流、三线埋地,这在全省所有开发区都是少有的。“这里建起后,环境不亚于昆山!”侨乡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黄鸿雁颇感自豪地告诉记者。
一凤引得百鸟来。2004年以来,开发区共引进规模以上企业(项目)60家,其中投资过亿元的15家,国内知名企业集团5家。仅今年元至8月,招商新建、扩建项目就达168个,引资61亿元。
想当初,天门人数赴香港,力请香港轮毂巨头华泰来投资,收购已经停产的轮毂厂,华泰不屑一顾。当看到天门坚定不移发展轮毂的劲头后,他们最终决定与美国AR公司合作投资1.5亿元新建150万只轮毂厂。
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今年,该公司产值将超过7亿元。现在,他们还决定进行扩规,建设年产250万只铝轮毂生产线,以一步步接近“亚洲最大的轮毂生产基地”的目标。这,让记者深深感受到激越跳动的时代脉搏。
做出同样正确选择的还有不少企业:香港供井化工国际集团投资20亿元建设盐化工工业园;中国星星集团投资15亿元建设天门新城,投资1亿元建星星工业园;杭州华泰集团投资13亿元建国际商贸城;浙江冠南集团投资2亿元建服装工业园……
包括武汉在内的一些圈内城市企业也在天门寻求发展。华润集团投资2亿元建设啤酒厂;湖北益泰制药投资2.5亿元新上三氯蔗糖生产线;湖北昌丰公司投资3亿元建设棉纺厂;湖北成田制药投资1亿元新建成田工业园;湖北21世纪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6.6亿元兴建两湖平原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和农村生产资料连锁配送基地……
招商引资一片大好形势,但天门人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仍在采取各种措施继续前进。作为全国最大的侨乡,天门正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吸纳天门籍企业家回乡创业。目前,回归企业已占园区落户项目的60%。
天门的招商引资已经形成喷发之势。目前,开发区内已经形成汽车零配件、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园区税收从2003年的300余万元猛增到去年的3000多万元,2年翻了整整10倍,今年预计可达5700万元。
今年省委书记俞正声两次考察天门时,曾高兴地点评:“天门的东方出现了鱼肚白”、“天门将大有希望!”
“我们深信,天门将成为武汉城市圈中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市委书记别必雄信心十足地说。
秀丽的城中西湖
东风华泰车间
城市名片——陆羽广场
天门纺机总装现场
百年学府——天门高中
编辑:liuhuafang
上一篇:
潜江,龙头引领新跨越
下一篇:
孝感,借力驶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