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钱毅的书》由三联书店出版社1980年3月出版,32开本,17印张,35.8万字,定价1.75元。首印2.6万册。编者为陈允豪、钱璎、钱小惠,三位均为新四军战士——陈允豪是钱毅战友,钱璎、钱小惠则是钱毅的战友和姐弟。他们从钱毅逾百万字的遗作中精选篇目,汇编成了这部纪念文集。
沪上脱险赴苏北
钱毅是一名抗日战士。1941年12月,他的父亲——地下党员、剧作家阿英身份暴露,在上海滩陷入险境。党组织出于安全考虑,当即决定安排阿英带领子女奔赴苏北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就这样,阿英带着三儿一女离开上海,穿上灰布新四军军装,将抗日斗争从“地下”转为“地上”。
这一年,阿英长女钱璎18岁,长子钱毅16岁,二儿钱小惠13岁,三儿钱厚祥才11岁。父子一行半夜悄悄坐船离开上海,航行了一昼夜,在长江边的张黄港靠了岸。张黄港在苏中地区的如皋境内,出港口即长江。民夫推着独轮车装载他们的行李,在寒风中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一路将他们送到邻镇西来(隶属靖江)。他们在镇上的一家小旅馆落脚,房间里点着油灯,火苗微弱。几人酣睡之时,突然被敲门声惊醒,有交通员来报信,日伪军第二天要下乡扫荡,很有可能经过西来镇,必须赶紧离开这里。一行人连夜撤离,最终抵达新四军一师一旅机关驻地。时任旅长兼政委的叶飞见到他们,欣喜地迎上前:“阿英同志,欢迎你们!”阿英一家被叶飞挽留在一旅战地服务团,后来又辗转一个多月,终于抵达了新四军军部,与陈毅军长相见。
阿英与陈毅虽是首次见面,但神交已久。此前,在上海文艺战线奋斗多年的阿英,其事迹已被陈毅听闻,陈毅还偶尔接触过阿英的作品,对这位有才华、有思想的文化名流十分崇敬。两个人年龄相仿,阿英仅比陈毅大一岁,刚满41岁。在苏北指挥战斗期间,陈毅始终牵挂着阿英的安危,阿英一家此次转移就是他下达的命令。
我总觉得,阿英这个参与筹建左联的上海滩文化名流,带着多个未成年子女一同穿上新四军军装、投身抗日洪流,这是中国革命史与文学史的一段佳话。曾有一部《陈毅与阿英》的电影拍摄完成,可惜不知为何,始终没有公开放映。
即便在艰难困苦的战斗间隙,陈毅依旧保持着乐观,常以诗歌抒怀。他将能找到的一些诗稿交给阿英,请其帮忙斟酌细节、协助定稿。阿英很喜欢读陈毅的诗歌,之后一年里,他陆续整理出陈毅的二十多首诗作(包括《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用毛笔工整地抄录在毛边纸上,装订成册后题写“阿英手录”,盖上印章赠给陈毅留念。陈毅对这本诗集珍爱至极,他逝世后,诗集由夫人张茜悉心珍藏;张茜作古后,又由他们的子女完好保存。
在军部时,阿英与陈毅相见不算难事,但有时战事紧张,两个人也会有不短的分离。1942年12月初,日寇对盐阜地区发动大规模扫荡,新四军主力部队跳出包围圈运动作战,阿英和孩子们被安排到一家爱国民族资本家的公司里“埋伏”。其间,上海的敌伪报纸有一天突然刊登了“阿英全家遇难”的假消息。陈毅非常焦虑,后来得知他们安然无恙,才长舒一口气,当即从皖东北给阿英寄去一封信:“前伪方反宣传,闻之焦虑万分。后电询无恙,复大喜。吾侪乱世男女,生涯虽无定,而侥幸处亦多,可以自愈自贺,兄意如何?弟西移后处境如前,兄有暇不妨来游……”这些战火中的情谊,在《钱毅的书》的日记摘抄里,都能找到零星痕迹。
《钱毅的书》收录有其父阿英所写《钱毅小传》,还选录了钱毅编写的《怎样写》《庄稼话》单行本,以及他创作的故事、诗歌、战地通讯。其中,《海洋神话与传说》是一部科普性著作,用他在苏北大地收集和学会的“庄稼话”来叙述和描写,非常接地气,估计文化水准不高的战士和只读过小学的农村孩子,都能看懂。这个来自城市的文艺兵,自觉与大众打成一片,向普通百姓学习,走进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我尤其喜欢他收集了两万多条苏北乡下方言的《庄稼话》,比较了一下,似乎书名也可取“苏北话”“江北话”“乡下话”“农民话”等,但都远不及“庄稼话”好。这三个字好就好在能体现出收集者与当地百姓的深厚感情,字里行间仿佛能看见绿油油的田野,闻到香喷喷的粮食味道。在我眼里,这个来自上海的少年,就像一株来到苏北大地的庄稼,顶着日寇的烽火,汲取大地的滋养,茁壮成长。
从舞台“烈士”到真英雄
其实在奔赴根据地前,钱毅已在上海滩演艺界小有名气。10岁时,他就因父亲的地下工作,与祖父、母亲、姐姐等人一同被抓进监狱,那段铁窗生涯,磨练出他沉着刚毅、不畏强暴的性格。13岁起,钱毅开始出演父亲编剧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戏剧,还在电影《孔夫子》、话剧《高尔基童年》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海国英雄》里,他扮演郑成功之子郑经,以英俊的扮相和对剧中人物的传神表演而得到当时的上海戏剧界广泛好评。
进入苏北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后,钱毅还与父亲合作编写了明末史剧《江左少年》的提纲。这部剧讲述的是爱国少年夏完淳的悲壮人生:他坚守崇高气节、不做二臣,既能冲锋前线杀敌,又能倚马挥毫写诗文,17岁被捕后,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毫不动心,最终慷慨就义。钱毅自荐演主角,阿英也觉得儿子非常适合扮演这个人物。可惜父子俩的合作因为战争而搁浅。未想到,这个渴望在舞台、银幕上饰演烈士少年的年轻人,不久后竟在真实的战火中,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烈士。
在与日寇黄海畔战斗中,钱毅曾几度命悬一线,但每次都像曲折的故事情节一样,峰回路转,绝境逢生——日本鬼子的屠刀,没能斩落这株早已与苏北大地融为一体的“庄稼”。解放战争打响后,钱毅仍战斗在第一线,作为新华社盐阜分社及盐阜日报社的特派记者,深入敌占区采写新闻。1947年3月1日,钱毅不幸被国民党军抓捕,面对敌人的酷刑折磨和“自新”诱惑,他始终大义凛然,厉声高呼:“宁可枪毙,绝不自新!”最后在石塘村壮烈牺牲,年仅22岁。新华社专门向全国通报这一悲壮事件。
得知钱毅牺牲的消息,陈毅军长与阿英见面时,两双手紧紧相握,久久没有松开,也说不出一句话。面对军长的留饭,阿英这回含泪摇头。陈毅也想起了两人第一次家中相聚的情形,不再勉强,只是抚肩勉慰阿英说:“这孩子,太可惜了!好好地搜集他的遗文,替他编一个集子纪念他。”从某种意义上说,《钱毅的书》正是带着一位军长的嘱托编纂而成。
(原载《北京日报》,作者为刘放)
编辑:但堂丹
咸宁新闻网讯 记者饶红斌报道:13日至15日,上海产业合作促进中心考察团在我市考察。市委副书记、市长丁小强与中心主任唐德...
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让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上海——这座正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何以...
光明日报记者颜维琦曹继军潮涌 历史终将走到百年前那个夏日1920年的上海,风云涌动。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十九...
通过海路运抵上海的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巨型雕塑作品《南瓜》, 25日经上海海关监管查验,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保税...
“咸宁民企,温暖守沪,上海加油!”4月26日,听说家乡的爱心物资即将运达,上海市咸宁商会的老乡纷纷在微信群里感言。
海报设计:赵丹阳新华社上海7月18日电 题:上海:作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新业绩新华社记者姜微、周琳、何...
题:努力把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效能, 2500万申城干部群众以实干笃行迎接党的二十大——上海:奋楫争先立潮头新华社记...
倘若一个人的心灵也像上海秋天这样,人世间该是多么美好!
“文化人才的出现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我们要能识才、重才、爱才”,谷好好说,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