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经常被人问:“汉字是汉代的文字吗?”“汉字是汉民族用的文字吗?”准确地说,“汉字”是指记录汉语的文字或书写系统。其实在先秦不叫“汉字”,叫“文”“字”“书”“名”“书契”。“文”和“字”连在一起是从秦始皇时代开始的,当时推行“书同文字”,这个名称一直延续到近代。
那么,汉字是如何起源的?什么时候开始有汉字的?与汉字有直接联系的,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公元前2600-前2000年),这里发现的陶罐上出现了“文字”的“文”。这个字肯定是汉字的前身,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符号。这样一算,汉字历史就有四千多年,这个时代相当于史书记载的夏代。我们读司马迁的《史记》,三皇五帝夏商周,从夏代开始才有完整的世系记载,自大禹一代一代传下来,这恐怕不是偶然的,汉字完全有可能在夏代已经形成。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曾经历了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机。
造字困境
第一次是构形困境、造字困境。
从夏代到殷商甲骨文,其间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所以我们看到甲骨文是成系统的、完善的文字体系。
就甲骨文来看,早期的汉字构形方式是以形表意,客观上有一个物象,把这个物象描写下来造一个符号,就是所谓的象形字。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话讲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即把物象画下来,随着物象的形状形成弯弯曲曲的线条。
有些字不太好用象形表示,例如“上”“下”,但是古人很聪明,“上”“下”是相对应的概念,画一横作参照,在长横上面画一个短横就是“上”,长横下面画短横就是“下”,长横可以写得弯曲一点。这就是指事字。
这真是很奇妙,“见形知义”。
有很多人说汉字太好了,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其实不是那么简单,有很多符号实在没有办法画出来。例如“思考”怎么画?画不出来。我们讲话的时候有很多虚词,古人讲话有“之乎者也”,这些虚词也画不出来。这就是汉字遇到的第一个困境,很多东西无形可象,造不出字来,这个文字系统就没法完善,如果找不到解决办法,这个符号系统就要走向灭绝。
古人很聪明,想到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假借,抽象的概念造不出字来,就用同音符号替代。据统计,甲骨文中有70%的字是假借字。除了假借,还有另一种造字方法,就是用一个符号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再借一个符号来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把意义和声音合在一起就是形声造字法。例如“鸡”字,拿一个“隹”字加上“奚”声就造出来“雞(鸡)”字。
形声字一出现,汉字就突破了“无形可象”的困境,走上了方便造字的康庄大道。
书写困境
造字困境突破以后,并不是万事大吉,很快遇到了第二个困境,就是书写困境。
早期的文字,象形性很强,按照形象弯弯曲曲去写。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非常快,文字使用面越来越广,连一般的工匠制造器物也在上面标识文字。工匠写字不可能像庙堂之人那样坐在那里描摹,于是追求简省,这种简省就改变了早期文字的一些形态。也就是说,按传统的写法,汉字又进入一个困境,即古体汉字书写效率低下,和现实用字要求快捷方便形成了矛盾。
怎么突破这个矛盾?有些人开始草率地书写,改变它原来的样子。战国时已经开始出现这个现象,例如一些兵器上的字,不专门考证没有办法辨认,写得很潦草,人们通过这个办法来突破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这种突破改变了古文字的书写系统,带来了整个文字系统的古今转型。
秦简上的字改变了篆书曲线笔画,线条趋向平直,这就是早期的隶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字”的文字政策,用的规范字体是小篆。但是一般的日常用字使用的是隶书,隶书就是篆书的简写,把篆书弯弯曲曲的线条变成平直的笔画,这就是所谓的“解散篆法”。一直发展到汉武帝时期,隶书成熟了,形成了新的字体,改变了古文字的形态和面貌。
正因为隶书的变化,古文字变成了今文字,今文字指的是隶书,古文字指的是小篆以前的文字。
但是前人觉得隶书的书写还不够快,于是汉代还出现了草书。草书就是隶书的草写,笔画和笔画连带在一起,写起来随心所欲,不过,由于辨认起来很困难,规律性不强,所以过犹不及,就没有作为一种正规字体推行开来。
比草书规范一点,比楷书又快一点的中间状态,是行书。行书“风流婉约”,写得很漂亮,最好的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行书也是适用的手写体。
汉字从古老的形态转化成抽象的符号,使得汉字突破了第二个困境。这个过程时间跨度很长,从战国开始酝酿、试验,经过了秦汉之际,然后经魏晋到隋唐楷书才完全成熟。
存亡危机
印刷术和科举制度对汉字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汉字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为一个相当稳固的系统。
然而,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甚至关系到汉字的存亡。
18世纪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开始了现代化历程,实力大增,日本明治维新后也开始学习西方。随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失败,国家民族陷入危亡关头,怎么办?有一部分人开始反思,提出“师夷制夷”,于是想从语言文字上进行改革。当时汉字改革的讨论非常热烈,社会上的一些精英人物都支持拼音文字,废除汉字,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方案,例如赵元任等提出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
后来,因为抗日战争的原因,文字改革问题被搁置。民族救亡图存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时期,古老的汉字被推向生死存亡的悬崖边缘,实际反映的是古老的中华农耕文明的生存问题。
今天,汉字从危机中走出来了吗?未来汉字会不会消亡?
其实,汉字是我们自己的文字,我们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废除汉字,把汉字废除了我们就不能走向历史,我们的文明就中断了。汉字融入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融入我们的深层心理结构中,没有汉字,中国人的灵魂就没有地方摆放,因为汉字使我们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三千多年来,汉字化解了三次大的困境和危机,确实是了不起。汉字从古到今成为唯一还在使用的古典文字,与时俱进,生生不息,就是由于因时而变,在自身的文化要素中寻找新的生存要素。我想未来也会如此。
(原载《北京日报》,作者为黄德宽)
编辑:但堂丹
《上元灯彩图》是一幅珍贵的古代市肆风俗画,由佚名画师绘制,画作描绘了明代年间南京地区元宵节时的街市景致,画中各色灯笼营造...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规范学生书写。本次比赛,大大提高了学生端正书写的态度,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此次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书法的舞台,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写字的兴趣,为同学们今后正确、...
为教师们提供了展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高了教师写好规范字的意识与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记者陈希子书写是青少年在漫漫求学路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果存在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等问题,会影响答题“卷面分”,书写能...
总监制:周宗敏监制:田舒斌倪四义策划:郭奔胜周红军刘加文徐壮志执行策划:夏小鹏汤丹鹭徐倩导演:马轶群文案:董小娇王子...
咸宁网讯记者见博报道:4月7日, ,从4月10日——5月10日, “自省的书写”巡展将在董继宁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由市委宣传部、...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记者姜明助、见博报道:4月10日下午,第七届“山水咸宁”中国画作品邀请展暨“自省的书写”陈履生抗疫百字巡...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恬报道:12月3日下午,副市长汪凡非在市会议中心宣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汪凡非要求,全市...
“孩子开始学拼音了,作业是写a、o、e,虽然已经学过两周,写过很多遍,但孩子在做这个作业时仍然感到很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