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文娱 >> 心灵驿站 >> 正文

三千多年来,汉字化解了三次大的困境和危机 因时而变 生生不息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5-08-04 15:24

我经常被人问:“汉字是汉代的文字吗?”“汉字是汉民族用的文字吗?”准确地说,“汉字”是指记录汉语的文字或书写系统。其实在先秦不叫“汉字”,叫“文”“字”“书”“名”“书契”。“文”和“字”连在一起是从秦始皇时代开始的,当时推行“书同文字”,这个名称一直延续到近代。

那么,汉字是如何起源的?什么时候开始有汉字的?与汉字有直接联系的,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公元前2600-前2000年),这里发现的陶罐上出现了“文字”的“文”。这个字肯定是汉字的前身,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符号。这样一算,汉字历史就有四千多年,这个时代相当于史书记载的夏代。我们读司马迁的《史记》,三皇五帝夏商周,从夏代开始才有完整的世系记载,自大禹一代一代传下来,这恐怕不是偶然的,汉字完全有可能在夏代已经形成。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曾经历了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机。

造字困境

第一次是构形困境、造字困境。

从夏代到殷商甲骨文,其间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所以我们看到甲骨文是成系统的、完善的文字体系。

就甲骨文来看,早期的汉字构形方式是以形表意,客观上有一个物象,把这个物象描写下来造一个符号,就是所谓的象形字。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话讲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即把物象画下来,随着物象的形状形成弯弯曲曲的线条。

有些字不太好用象形表示,例如“上”“下”,但是古人很聪明,“上”“下”是相对应的概念,画一横作参照,在长横上面画一个短横就是“上”,长横下面画短横就是“下”,长横可以写得弯曲一点。这就是指事字。

这真是很奇妙,“见形知义”。

有很多人说汉字太好了,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其实不是那么简单,有很多符号实在没有办法画出来。例如“思考”怎么画?画不出来。我们讲话的时候有很多虚词,古人讲话有“之乎者也”,这些虚词也画不出来。这就是汉字遇到的第一个困境,很多东西无形可象,造不出字来,这个文字系统就没法完善,如果找不到解决办法,这个符号系统就要走向灭绝。

古人很聪明,想到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假借,抽象的概念造不出字来,就用同音符号替代。据统计,甲骨文中有70%的字是假借字。除了假借,还有另一种造字方法,就是用一个符号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再借一个符号来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把意义和声音合在一起就是形声造字法。例如“鸡”字,拿一个“隹”字加上“奚”声就造出来“雞(鸡)”字。

形声字一出现,汉字就突破了“无形可象”的困境,走上了方便造字的康庄大道。

书写困境

造字困境突破以后,并不是万事大吉,很快遇到了第二个困境,就是书写困境。

早期的文字,象形性很强,按照形象弯弯曲曲去写。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非常快,文字使用面越来越广,连一般的工匠制造器物也在上面标识文字。工匠写字不可能像庙堂之人那样坐在那里描摹,于是追求简省,这种简省就改变了早期文字的一些形态。也就是说,按传统的写法,汉字又进入一个困境,即古体汉字书写效率低下,和现实用字要求快捷方便形成了矛盾。

怎么突破这个矛盾?有些人开始草率地书写,改变它原来的样子。战国时已经开始出现这个现象,例如一些兵器上的字,不专门考证没有办法辨认,写得很潦草,人们通过这个办法来突破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这种突破改变了古文字的书写系统,带来了整个文字系统的古今转型。

秦简上的字改变了篆书曲线笔画,线条趋向平直,这就是早期的隶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字”的文字政策,用的规范字体是小篆。但是一般的日常用字使用的是隶书,隶书就是篆书的简写,把篆书弯弯曲曲的线条变成平直的笔画,这就是所谓的“解散篆法”。一直发展到汉武帝时期,隶书成熟了,形成了新的字体,改变了古文字的形态和面貌。

正因为隶书的变化,古文字变成了今文字,今文字指的是隶书,古文字指的是小篆以前的文字。

但是前人觉得隶书的书写还不够快,于是汉代还出现了草书。草书就是隶书的草写,笔画和笔画连带在一起,写起来随心所欲,不过,由于辨认起来很困难,规律性不强,所以过犹不及,就没有作为一种正规字体推行开来。

比草书规范一点,比楷书又快一点的中间状态,是行书。行书“风流婉约”,写得很漂亮,最好的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行书也是适用的手写体。

汉字从古老的形态转化成抽象的符号,使得汉字突破了第二个困境。这个过程时间跨度很长,从战国开始酝酿、试验,经过了秦汉之际,然后经魏晋到隋唐楷书才完全成熟。

存亡危机

印刷术和科举制度对汉字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汉字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为一个相当稳固的系统。

然而,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甚至关系到汉字的存亡。

18世纪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开始了现代化历程,实力大增,日本明治维新后也开始学习西方。随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失败,国家民族陷入危亡关头,怎么办?有一部分人开始反思,提出“师夷制夷”,于是想从语言文字上进行改革。当时汉字改革的讨论非常热烈,社会上的一些精英人物都支持拼音文字,废除汉字,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方案,例如赵元任等提出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

后来,因为抗日战争的原因,文字改革问题被搁置。民族救亡图存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时期,古老的汉字被推向生死存亡的悬崖边缘,实际反映的是古老的中华农耕文明的生存问题。

今天,汉字从危机中走出来了吗?未来汉字会不会消亡?

其实,汉字是我们自己的文字,我们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废除汉字,把汉字废除了我们就不能走向历史,我们的文明就中断了。汉字融入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融入我们的深层心理结构中,没有汉字,中国人的灵魂就没有地方摆放,因为汉字使我们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三千多年来,汉字化解了三次大的困境和危机,确实是了不起。汉字从古到今成为唯一还在使用的古典文字,与时俱进,生生不息,就是由于因时而变,在自身的文化要素中寻找新的生存要素。我想未来也会如此。

(原载《北京日报》,作者为黄德宽)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新书荐读
下一篇: 新书荐读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