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文娱 >> 心灵驿站 >> 正文

读经典要克服三大困难 读书是一门学问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5-07-21 16:12

“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中学时就总听老师这样说。对老师的教诲,我自然深信不疑。可那时候要应付高考,整天听课刷题,苦不堪言,没太多时间读课外书。上大学后,终于跳出苦海,我如饿狼扑食,一头扎进了图书馆,只要听人说哪本书好,我便会去读,甚至有时上课也不去听,一心只读“圣贤书”。

有选择地读

开卷有益,这话是真的。读大学时我听课虽不太用心,但由于海量阅读,考试成绩却不差,毕业时是全科“优”。说起来,我对付考试有一秘籍,那就是照考题所问,把从别的书上读到的观点一起写上去。一道题同学答200字,而我却能答500字。老师认为我知得多,有创见,便乐意给高分。其实我并无创见,只是照葫芦画瓢,把自己所知道的全写了上去。

到大一下学期,我忽然意识到,平时和同学闲聊我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可讨论具体问题时,却毫无主见。印象深的是一次课堂研讨,老师提前让我们预习两位学者的争鸣文章,我反复读过后,感觉两文皆逻辑井然,无从判断对错。那天研讨老师让我先发言,我脱口而出:两位学者都对。老师问:你是说一加一等于二对,一加一等于三也对吗?同学大笑,我也苦笑。

下课后,我特地去请教老师:为何我自己分辨不出对错?老师说:“虽然你读书很多,但未建立起经济学坐标体系,当然没有分辨力。”我问:怎样才能建立坐标体系呢?老师说:“读书是一门学问,得有选择地读,本科学习阶段重点是打基础,要多读经典著作,你就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读起吧。”

闻所未闻,头一次听老师这样说。于是,我就抱着试试的心态,开始读经典。果不其然,读过《国富论》后,虽未达到甚解的程度,但对市场规律有了粗浅的认识,对学界的争论,也渐渐有了自己的判断。

学术书最好读经典

这是四十多年前的往事了。岁月如白驹过隙,一路走来,感觉读书的确是一门学问。我写这篇短文,就是想作为过来人,和年轻学子说说自己的读书经验,当然重点是谈怎样读学术方面的书。要说明的是,本人的经验不一定真的有用,也未必适合所有人。我姑妄言之,读者就姑妄听之吧。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学术著作却浩如烟海,所以读书首先要选对书。有人说,无聊便读书。这话不假,当一个人百无聊赖时,读书确实能增添几分乐趣,让人放松身心,不过那是读闲书。读学术书却截然不同,若不打起十二分精神,全神贯注,很难读进去。这类书不讲故事,是讲推理,稍一走神,便可能一头雾水,不知东西。

学术书既然难读,当然就得有选择。我自己的法门是直接读经典。每个学科都有经典,而真正称得上经典的并不多。比如经济学公认的三大经典,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事实上,那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著作(论文),大多可从上面的经典中找到理论源头。

初读经典,通常有三大困难:一是不了解经典的时代背景。对作者提到的某些事例,不知来龙去脉,可能会成为阅读障碍。二是表述方式差异。众所周知,汉语是单音节字,句式结构相对简单,而西语乃多音节字,又多使用从句,一个句子往往很长,初读会不习惯。三是提不起兴趣。中学时代读的多是文学书,而学术经典却没有人物、情节,难免让人感觉枯燥。

经典至少读三遍

克服以上难题,在我看来,关键是在“兴趣”。一个人的兴趣可能随时会变,但这也同时说明,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记得当初读《国富论》时,我毫无兴趣。后来教我们经济学说史的方教授提点我:若能咬牙读到一半,就会入迷。后来我读到200页左右,渐渐习惯了作者的行文风格,而读到国际分工时,我醍醐灌顶,拍案叫绝。从此,对读经典便有了兴趣。

是的,兴趣可能与生俱来,也可以后天培养。如某人有语言天赋,对学外语乐此不疲;而有人并无语言天赋,但下足功夫后也会对外语产生兴趣。不过,就培养读经典的兴趣来说,我认为有一个窍门,那就是要先相信经典。不是说经典不能质疑,质疑应在读懂之后。不然边读边质疑,会索然寡味,容易半途而废。

另有一个重点。我的体会是,经典至少需读三遍:第一遍通读,遇到读不懂的地方,画上问号,不要停下来,也许读到后面,前面的有些问题就懂了;第二遍重点读,读你之前画问号的章节,若仍然读不懂,你再画一个问号;第三遍研讨式读,此时可以质疑,对画了双问号的内容,你可以和他人研讨,看是否是经典错了。

最后再说说精读与泛读。经典当然要精读,但若同时代的经典有多本,而你读书时间却不够,可以精读最具代表性的那一本,其他则泛读。顾名思义,泛读即快速地读,目的是弄清经典作家之间的分歧所在。我自己的经验:对其他经典,重点是读每个章节的头一段以及每段的头几句,然后一目十行,往下扫。此法屡试不爽,而且读得越多,扫的速度会越快。

多年读书体会今成小书《学海漂流记》,古人说:文无定法。其实读书也无定法。此文只是我的一己之见,写出来供读者参考。

(原载《北京日报》,作者为王东京)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新书荐读
下一篇: 长筷子 腊猪油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