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松彬
嘉鱼的潘家湾,在我的辞海中是一个亲切悦耳的名字。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妹妹的家在这里,其主要是缘于1998年那场洪水。
二十七年后的今天,簰洲湾已是春回大地,阳光明艳;而潘家湾也同样是春风拂面,生机勃勃。
初夏的一个上午,我们一行文友来到潘家湾四邑村的蔬菜基地,放眼无边的碧绿,数不清的菜畦像无数条染成绿色的平行线井然地伸向远方。近处,南瓜已经拖蔓开花,金黄的花骨朵如婷婷的少女浮在绿叶丛上轻歌曼舞;最显目的还是脚下排列整齐的甘蓝,宽大的叶子用葱绿的爱意簇拥其间的球包,那淡绿色的球包就像多情的女人,盘起尖尖的发髻,坐拥在绿色的怀抱中。一颗颗、一行行,宛如列队待发的时装秀。
其实,甘蓝还有很多悦耳的名字,卷心菜、包心菜、春包菜等都是它的昵称别名。小时候我们都叫它“春包”。甘蓝的外形有两种,初春时,它圆球一般如同胖墩墩的孩子,有人干脆叫它“球包”;初夏时节它脱胎而出,竟然长成尖尖的宝塔,嫩黄嫩黄的,冠以“甘蓝”之称似乎更近完美。
上世纪70年代初,每到元宵节后,家里就断粮了。记忆中,嘉鱼县有个头墩农场,每年初春,总能看到一台老旧的拖拉机,往返几天将一车车的春包运到村子里,再按人头分到各家各户。母亲将春包洗净切碎,再参合可数的米粒将那段艰难的岁月熬成清可照人的稀粥。故而,小时候的我因为这甘蓝对嘉鱼,对头墩农场独有情钟。后来,听父亲说,原来的头墩农场就是今天潘家湾菜籽湖———我妹妹的婆家。于是,我对潘家湾又滋生了另一种情愫。
我们从十里蔬菜长廊到四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再到四邑村的幸福食堂,我们看到了猎猎的五星红旗下,清一色的白墙黛瓦、整齐划一的村居、宽阔的休闲广场、如画的林荫大道,举目四望,哪一处不是赏心悦目的风景?哪一处不是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及至走进村级幸福食堂,我才真正领悟到嘉鱼县潘家湾人是如何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将一颗甘蓝的执着成就为产业,将成片的甘蓝根植于老百姓心田的。难怪四邑村的美女书记在如数家珍般地讲述时,脸上总是笑靥如花。
诚然,嘉鱼潘家湾已是全国知名的蔬菜基地,各种特色蔬菜如南瓜、丝瓜、甘蓝、大白菜、土豆应时而出。每次来妹妹家玩,车后备箱总是塞满各种蔬菜,去年秋末,为了装更多的甘蓝,我竟然将小车当货车,运回满满一车甘蓝。
初夏的阳光正艳,返程时我故意将车速放慢,宽阔的G351柏油路上,极目之处,绿油油的甘蓝在阳光下微笑。凝望着微风中起伏的绿浪,我心中感慨万分。上世纪60年代,她们就将潘家湾人的勤劳传递到赤壁,拯救几代人于饥荒中。如今,她们更是将潘家湾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智慧传到千家万户。这就是一颗甘蓝的岁月坚守,更是潘家湾近6万人高远的情怀。
编辑:但堂丹
12月8日,崇阳县隽青家庭农场大棚糯蕉基地,农场总经理程艳和村民一起锄地,为套种蔬菜做准备。
咸宁网讯记者丁伟报道:1月13日,在崇阳县青山镇吴城村隽青农场萝卜地里,十来个农户正在田里拔萝卜,一个个白白胖胖的萝卜整...
“农场除了种植和观光,还是一个科普基地,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农耕’生活,了解现代农业基础知识,加深与农业和文化的亲近感。
21日,阳光明媚,嘉鱼县渡普镇净堡村二组的杰佳家庭农场水果种植基地,工人正在为果树喷洒农药。对于农场未来的发展,汤兆原...
1月20日,崇阳县青山镇吴城村隽青农场,暖阳洒在田野上,一派祥和。 村民围着农场负责人程艳喜领工钱,红色钞票在他们手中数...
从一个打工返乡的青年,到一身本领的现代高素质农民,郑普雄用坚持与热爱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出一幅现代农业的精彩画卷,也影...
陈怡升(咸安)今天是端午节,是一个引入思念的日子,呆坐家中的我,陡然想起了我一周前离世的大嫂!其后,大哥因为工作关系转至...
11月9日,嘉鱼县官桥镇官桥村8组开心农场温室大棚,工人们正在采摘车上给番茄株落蔓。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夏正锋通讯员徐阳邓...
我在红楼度过4年求学时光,红楼像一位心怀博大慈母,用母性柔怀,拥抱一只志在蓝天雏鸟,让其羽翼渐丰,飞翔于文学漫漫征途。
我仿佛听到了红旗山老场部早晨嘹亮的军号声,和穿越时空的场部高音喇叭传来的第一套广播体操的旋律,仿佛听到了老“翻砂”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