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山鼓舞中飞 民俗民风入画来
《竹叶酒香》
《山中鼓》
《云中湖》
《画中人》
民俗歌舞音画《白云深处》剧情简介
《白云深处》是我市第一台大型歌舞音画创作,也是我市首次用歌舞音画的方式,就一个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进行了完整系统的展示。
该剧以通山的民间艺术为素材,通过独特的音画、歌舞形式,将通山山歌、山鼓、打花棍、哪吒灯以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和舞蹈,呈现在观众面前,并独具匠心地展示出了九宫山、隐水洞等独有的旅游人文资源。
全剧分为:序《风》,第一章《山中鼓》,第二章《云中湖》,第三章《洞中天》,第四章《画中人》,尾声《天上人间》。艺术概括了通山的山、水、洞、人,是通山人生活状态、风俗民情与精神意志的精美缩影。
这是一个民俗艺术的盛会,这是一个地方文化的展台。
山歌山鼓舞中飞,民俗民情入画来。21日晚,通山县精心打造的民俗歌舞音画《白云深处》在县影剧院隆重首演,为千余名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极具震憾力的文化盛宴。
那一声声激昂的山鼓,那一支支悠扬的山歌,那一个个亲切的劳动身影,那一个个如诗如画的场景,那一幕幕如泣如诉的深情,都在这七尺舞台上真切呈现。
“我爱通羊好,青山便是城,白云深处宿,一枕玉泉声。”这是宋朝通山县令蒋之奇的神来之笔,用原汁原味的通山话抑扬顿挫诵读出来,成为贯穿整台民俗歌舞音画的一根红线。四个乐章《山中鼓》、《云中湖》、《洞中天》、《画中人》如行云流水,风格独具。恢弘的音响,梦幻的灯光,如画的布景,逼真的道具,特异的服饰,将声音和画面完美结合。
在豪放欢快的山鼓声中,首章《山中鼓》若隐若现般出现在观众眼前。开场便是感天动地的男子群舞《开山》:巍峨连绵的群山,被震耳欲聋的鼓声劈开,在铿锵山鼓中,山民们扛着石头,用臂膀筑成一条通山之路,那便是山民们心中的“通山岭”。
“奉请歌友帮我音,门前早谷也要耘,勤俭之人带担粪,懒惰之人空手行。”当通山山鼓传人、65岁的农民焦韩恩唱着那极富穿透力的山歌出现时,当即博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鼓匠高亢清亮的边击边唱,女人们用毫无修饰的嗓音和出美丽的旋律,劳动的人们一唱众和,歌舞《一鼓催三工》再现了山民们欢乐忙碌的劳动场景。一位观众忍不住热泪盈眶地说:“那种淳朴,那种只属于通山山民劳动的歌,而今在这样一个辉煌的舞台上响起。作为农民的儿子,我感到光荣。”——《山中鼓》,让人深深体会到,通山的精魂在山!
“昨夜约郎郎没来,一夜烧去两夜柴。”在九宫山美丽的夜色里,在月亮倒影的云中湖边,美丽的通山女儿惆怅满怀。多情的岂只有美丽姑娘,山那边小伙想姐想得好心疼:“想姐想得不耐烦,想得泪儿直打转,吃饭想姐落了碗,走路想姐滚下山。”空灵潺潺的水声,清脆悦耳的鸟鸣,如诗如画的云中湖畔,山民劳动之余的美丽爱情故事,在婉转动听的民歌联唱《九宫夜色》中,就这样跟你娓娓道来。——《云中湖》,让人细细感受到,通山的灵性在水!
在《洞中天》里,观众则随之进行了一次神秘的古洞探险。男子群舞《隐水洞探》中,一群手持火把的男人在古洞中寻觅仙人留下的足迹。女子群舞《桃之夭夭》,粉红的桃花,轻柔的舞步,袅袅的身姿,一群娇媚俏皮的女子翩翩走来,似乎将我们带到武陵源的桃花源。——《洞中天》,尽情展示的是山民们毫无畏惧的探索精神。
“贤德新娘泡喜茶,新婚喜庆不离宅,茶是九宫嫩毛尖,水是河边龙凤花。”在最后一章《画中人》里,家乡美如画,人在画中行,情景歌舞《赞婚茶》、《竹叶酒香》等热闹喜庆上演了。——《画中人》,充分展现了通山独特婚嫁茶俗等民风民俗。
在这里,《勤俭不饿苦耕人》、《哥是钥匙妹是锁》……10多首糅合了原汁原味通山腔调和时尚艺术元素的山歌,将通山百姓勤劳耕作、乐观生活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里,荡气回肠的山歌、珠落玉盘的山鼓、采茶戏、哪吒灯,九宫山、云中湖、隐水洞……通山人以歌舞作图腾,向八方来客讲述着灵山秀水间的动人故事。
“山通山路盘路,云卷云雾锁雾,山是我的魂魄,路是我的脚步,云是我的笑容,雾是我的泪珠。你要问我的家在哪里?我的家在白云深处。白云深处白云深处,那是梦的家园,那是人间天堂……”尾声一首旋律优美的主题歌《天上人间》,将大型民俗歌舞音画《白云深处》唱到沸点。
相信这悠扬的山歌,会从白云深处,飘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看 点
1、《白云深处》以宋朝通山县令蒋之奇的《我爱通山好》诗句贯穿全剧,用原汁原味的通山方言抑扬顿挫诵读出来,成为贯穿4个章节的一根红线。
2、独特激扬的山鼓催工劳动场面、山歌滋润的云中湖畔甜蜜爱情、神秘奇妙的古洞探险、喜庆有趣的婚嫁茶俗……是每章节里的精彩看点。
3、全由通山本土群众演员端上的一道民风民俗风味“土菜”。
4、由省、国家级专业编导、作词、作曲、舞美、化妆、服装设计,让这道“风味土菜”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5、在原生态再现传统文化同时,也蕴涵有新的艺术成分,而科技创新在舞台、灯光、背景屏幕及道具上都发挥得淋漓尽致。歌舞交融,音画相配,大地震撼,辉煌灿烂。
一场土香土色的文化盛宴
——《白云深处》的台前幕后
叫响地方文化品牌
通山是一个文化沉淀深厚,文化氛围活跃的地方。大型民俗歌舞音画《白云深处》的应运而生就是例证。
为什么要打造这台民俗歌舞音画?通山县委书记曾国平说,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来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打造出一台精品文化节目,一个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一张对外提升形象的名片,这就是通山精心打造这场大戏的目的。
通山人演通山戏、讲通山事、唱通山歌
“通山人演通山戏、讲通山事、唱通山歌,这便是《白云深处》的主要特点!”县文体局局长吉四贵说,“这可以说是我们通山端上的一道民风民俗风味‘土菜’。”
据了解,为了真正叫响通山地方文化品牌,打造对外交流名片,县里高度重视,县委书记曾国平、县长熊征宇任总监制,姜卫东、周尚谋、华允回3位县级领导担任总策划。县文体局精心组织,任务明确,责任到人。
年初,通山7位“土专家”,专程前往宜昌长阳、恩施考察了全国闻名的民俗歌舞《梦幻土家》、《比兹卡》。该县还专门请来国家级专业编导、作词、作曲、舞美、化妆、服装设计,让这道“风味土菜”,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从8月初开始排演直至首演,80多个来自通山不同岗位的姑娘小伙全身心投入,也发生了不少感人故事:县公安局的廖远洋为不影响排练,一再推迟婚期;县建设局的鲁军牙疼得几天几夜睡不好觉,仍然坚持;演员们还自建QQ群,排练之余互相鼓励,互相交流。
65岁的农民演员焦韩恩是通山山鼓传人,也是演员中最年长的一位,他说:“我非常喜欢打山鼓唱山歌,我们村里人都争着要来演,将来我们还要去更大的地方去演。希望白云深处能让自己人更爱家乡,让外地人了解通山。”
“风味土菜”迎来好评如潮
有专家评价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白云深处》四个乐章结构自然,主题鲜明,在利用通山独特的民间文艺形式反映民风民俗上达到了新高度。一位省里专家说:“通山山歌真美,同刘三姐、阿诗玛流传千古的那些情歌相比,毫不逊色。《洞中天》中的歌舞《桃之夭夭》等章节,如诗如画独具风情的再现,如果早一点出笼,完全可以参加大型歌舞《家住长江边》演出。”
通山观众倪霞看完演出后,兴奋地说:“台上演员演得激情,台下观众看的感动。山歌、山鼓、打花棍、哪吒灯这些通山独具特色的东西,在舞台上得到了完美体现,作为一名通山人,我真的很自豪。这是通山捧上的一场土香土色的文化盛宴,看过之后,我越来越热爱我的家乡。”
观看了首演后的媒体记者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湖北画报社》副主编明剑玲一连说了几个“没想到”:“没想到通山这个小山城能搞出如此高水平的作品,给了我一个不小的震撼,《白云深处》完全可以同恩施的大型民族歌舞《比兹卡》相媲美!”
一场土香土色的文化盛宴
——《白云深处》的台前幕后
《石鸣天籁》
《洞中天》
《天上人间》
《桃之夭夭》
文字:陈 真 成良田 宋朝阳 图片:张大乐 陈红菊
编辑:Administrator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希子通讯员龙钰皮道琦质朴的乡村景色与现代影像相结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嘉鱼县一群善于捕捉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