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文娱 >> 文艺作品 >> 散文 >> 正文

糟糠之妻家中宝

来源:管理员 时间:2025-06-19 16:29

作者:陈国清

时光如潺潺流水,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转眼间,我已年过古稀,回首过往,最让我感到幸福和温暖的,便是与她携手走过的五十个春秋。

   我与她都出生在鄂南那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那里的青山绿水见证了我们的相遇、相知与相守。七十年代初,大队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命运的丝线将我们紧紧缠绕在一起。那时的她,宛如山间灵动的精灵,能歌善舞,是宣传队当之无愧的台柱子。舞台上,她翩翩起舞,身姿轻盈,仿若春日里随风摇曳的花朵;她扮起主要角色,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生动地诠释着故事里的悲欢离合。而我,也正值风华正茂,凭借着拉二胡技艺也加入了宣传队。在大队部那一方小小的排练室里,我们常常为了一个舞蹈动作、一段曲调的演奏反复练习。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专注的脸庞上,勾勒出柔和的轮廓;夜晚,月光伴着我们悠扬的琴声、甜蜜的歌儿,在静谧的山村中回荡。我们一起排练,一起踏上全县文艺汇演的舞台,与队友一起用汗水与才华捧回了一面又一面的锦旗。在那些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两颗年轻的心渐渐靠近,爱意在彼此的眼眸中悄然生长。

   那个年代,农村盛行移风易俗,没有媒妁之言,也没有三书六礼, 更没有隆重的婚庆,我们结婚了。那日,一位姓揭的住队干部送来一包还带着温热余温的红糖,为我们俩的牵手增添了几分甜蜜。从那一天起,我们走进了生活的柴米油盐,开启了属于我们的人生篇章。婚后,我在大队小学当教师,她却扛起了家里所有的重担。清晨五点,当我起来在备课,发现厨房已经亮起昏黄的煤油灯,她忙碌的身影被灯光拉得很长。那时,我就觉得,有她才有家。

不久后,一儿一女的到来,为我们的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也让她身上的担子更重了。白天在地里忙活,晚上哄睡孩子后还要纳鞋底。记得女儿满月时,她就把自己的蓝布衫拆了,连夜给孩子缝了件小棉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她专注的脸庞上,银针在指间翻飞,那情那景,如电影镜头定格在我的脑海,久久不能忘怀。还有一次,儿子发烧生病了,她背着儿子走了十几里山路去白云诊所,山路崎岖,她毅然前行。后来,我闻讯赶到诊所时,儿子已退烧熟睡。我望着她消瘦的脸庞,额角的汗珠还在不断下滴。暗暗发誓:这辈子一定与她不离不弃。

面对家庭生活的重荷,她从不抱怨,用勤劳的双手将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养猪、种菜,每一件事她都做得十分出色。菜园里,各种蔬菜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茁壮成长,绿油油的青菜、红彤彤的辣椒,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猪圈里,肥硕的小猪在她的喂养下欢快地哼哼着。每年宰杀年猪,方圆一团的乡邻都称赞她是养猪的好手。

那时没有液化气,更没有天燃气,养猪必须得有充足的干柴煮食。每到周末,我们便会一起到高山上去砍柴。山间的小路崎岖难行,可她总是步伐矫健,砍柴的速度也比我快得多。扛柴回家的路上,她基本是小跑,走了一段路,又会返回来接我。她轻轻将我肩上的柴放到她肩上,笑着说:“你是教书的,重事还是得我担当。”她的笑容如春日暖阳,温暖着我的心,那一幕也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无论岁月如何流逝,都不曾褪色。

   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责任制,分田分山到户。她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勤劳,在家里办起了小型加工厂,主要从事磨薯、脱米的工作。她待人热情,技术娴熟,收费又十分合理,很快便声名远扬,十里八乡的人都慕名而来,生意十分红火,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有盼头。有一次,乡里的妇女主任被她勤劳的事迹所打动,为她拍了一张脱米的照片。后来这张照片被展出在县城大街上的宣传橱窗里,当年她还被评为全县三八红旗手。看着她拿着奖状,脸上洋溢着朴实而又自豪的笑容时,我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她过上更好的生活。于是,我把每月的工资攒起来,在那个小山村里,为她买回了第一把红山花落地电扇、第一台荷花洗衣机、第一台飞跃黑白电视机。当这些崭新的家电进入我们的家时,她眼中闪烁着惊喜与感动的光芒,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

    她不仅勤劳能干,为人更是善良热情。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的年代,每天晚上,我家门前的小场上都会坐满邻居,男女老少齐聚一堂,只为观看《霍元甲》《陈真》《八仙过海》《上海滩》等电视连续剧。她总是提前烧好茶水,热情地招待这些乡邻,让大家在观看电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乡情的温暖。记得有一次,家里突然来了客人,山里交通不便,无处买菜。她毫不犹豫地把我养在水池里的供观赏金丝鲤捞起来煮给客人吃。她宁可倾其所有,也不愿怠慢任何一位客人,她的这份善良与热情,赢得了亲戚朋友的一致称赞,让我们的家充满了浓浓的温馨。

八十年代末,我被调进城里上班,两个孩子也跟着我到县城上学。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她毅然随我进城。尽管城里的生活与山村大不相同,但她很快便适应了。后来,她在一校办工印刷厂找了一份工作,临街开了一个小卖部,经销工厂生产的作业本。她小时候因兄妹多,没上几天学,斗大的字也不认识多少。但她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刻苦练习打算盘、开发票。在她的努力下,小卖部经营得风生水起,不仅为企业创造了利润,也为家庭增加了收入。看着她在努力打拼的身影,我既心疼又骄傲,觉得是她为这个家带来了满满的福气。

九十年代末,我们倾尽积蓄在城区买了一块地皮,开始兴建住宅。那时,儿子成家了,儿媳要上班,她又当起了保姆。孙子是她的心头肉,真是关爱有加。她每天带着孙子到工地监工,房子装修时,也靠她一个人打理。房子做好了,一家人搬进了新居,其乐融融。然而,我发现她那一头青丝间增添根根白发,她为这个家奉献了一生青春芳华。

    岁月永是流逝。如今,我们都已年事已高,退休在家。儿女们也过上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她呢,依旧活力满满,与街坊老太组建了老年健身队,跳起了广场舞。每当华灯初上,她们在广场上翩翩起舞,身姿虽不如年轻时那般轻盈,但依然充满了热情与活力。一次,在全县广场舞大赛中,她们凭借着精彩的表演获得了一等奖。那一刻,她脸上的笑容比任何时候都要灿烂,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文艺宣传队的时光。每一次广场舞比赛,我都给她捧场,为她鼓掌,为她送上矿泉水,也为她抓拍下身穿舞服的照片,为她留下欢乐美丽的瞬间。看着照片里她眼角的皱纹和明亮的眼神,我忽然明白,岁月带走了她的青春容颜,却带不走她对生活的热爱。

五年前,我们回到那生我养我的地方,在乡下建起了新房子。在那里,我们一起种菜,享受着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清晨,我们漫步在山间小道,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嫩绿的菜苗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傍晚,我们坐在门前的小河边,看着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我们身上,回忆着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五十个春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携手走过风雨,共享生活的酸甜苦辣。她用勤劳、善良和坚韧,为我们的家庭撑起了一片晴空。我也用一生陪伴回应着她的付出。岁月在我们的脸上留下了皱纹,却让我们的感情愈发深厚。我深深懂得:这世上最珍贵的宝物,不是金银财宝,而是那个愿意陪你吃苦、陪你变老,在岁月长河里始终不离不弃的糟糠之妻。



编辑:zhufengjin

上一篇:
下一篇: 【柯于明美文欣赏】鸡 蛋 赋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