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燕子呢喃,杨柳吐绿,鸭戏河水。房前屋后,漫山遍野,粉色的桃花、纯白的李花、浅淡的樱花、金色的油菜花,花开次第,无论平地与山丘,无限风光尽被占。
在浅浅淡淡、重重叠叠、隐隐约约的花海中,那缕最拨动我心弦,牵引我乡愁,指引我前行的母爱之花呀,在我心头如期绽放,吐纳芳香,从不曾谢幕和褪色。
清明就快到了,对母亲的思念有如这漫山遍野的山花,开得任性和放纵起来。思绪又飘回9年前和母亲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
1948年生的母亲读过高中,是同龄人中读书较多的一个。母亲很爱美,大眼睛,短发齐耳,为人处事干练利索。母亲很爱花,心性很高,品位优雅。总是把一间不大的房间收拾得干净利索,房前屋后总弄些花草来,尤其兰花居多。还在门前水田里栽一池荷花,一为生计,二为观赏。母亲很善良,自己过不好,还总是拿出米粮救济比自己更苦的人。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母亲总挂在嘴边的格言。面对苦难,母亲总是这样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上高中那会,因家里穷,加上兄弟四个读书,本就贫赛的家庭捉襟见肘。除了带到学校的米换点饭票外,哪怕吃最低3毛钱的青菜还经常不够用。记得有一个月的最后一周,身上仅有5元钱,好面子又不敢问人借,硬是每天花1元钱买5个馒头度日。
回到家,我生气地埋怨道:“连生活费都凑不齐,读个屁书,别的同学还有钱请客。”
见我回家,母亲笑着迎了过来,“遇到困难咬咬牙,扛扛总会过去的。”说着,满是竹片划伤的手从口袋里艰难地摸出一个花手巾,拿出一叠10元递给我,“这是刚讨回的50元劈竹片工钱,下月伙食开好点。”包容的笑容里,并没有批评我与人攀比的不对。
望着母亲那过早花白的头发,那满是伤口的手,那日渐消瘦的脸庞,我的喉咙酸酸的,眼眶湿润起来,突然感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鲁莽和不孝。
母亲是个文学爱好者。“梧桐四季好风光,一条小港畈中央。四面青山相拥抱,塔影留人思故乡。”青山、小河、胡家塔,这些家乡最普通的自然景物,在母亲心里却是如诗如画,一首赞美家乡梧桐的小诗迅速在山村流传起来。甚至看到儿时的我们参加植树节,也能脱口而出“少年树木齐成长,建设祖国有栋梁”诗句来。
母亲喜写作,喜看电影写心得。听父亲讲,陪嫁到我家一个箱子尽是古书和笔记本。但被儿时不懂事的兄弟几个扯着做玩具,留存下来的却不多,但也是一份纪念和精神财富。母亲这种以苦作乐的诗情总在不经意间感化着我们,点燃了我们对文学的向往,对家乡无尽的热爱。
“人只要想站起来,任何人都打不垮你。”母亲总是讲,遇到挫折要坚强,不要怕,要象山兰花一样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相信,是人总会有一运,是花总有开的那一天。本着这样的人生信念,我们兄弟几个,无论在单位上班,还是在打工做个体,用能吃苦,能吃亏的精神法宝,总是赢得身边人帮助和点赞,奔着幸福的生活。
2008年,60岁的母亲积劳成疾,魂归天国。那几年,母亲总是里里外外做活,田地一分不丢,一直总在忙碌。后来,田地做不动了,没学过经商的母亲在街上开个小店铺,凭着高中的文化底子和聪慧,一年有万元收入呢。有点小收入,母亲总叨唠着这个没过好,需补贴一点;那个要买房,需要支持一下,唯独没有想到她自己。
春雨绵绵,又一次来到母亲安息之地——故乡的后背山上,田野油菜花开如海,山上杜鹃花香如梦,我思念的泪水呀,顺着雨水滑入花海了无痕,滴进心海浪难平。
母亲呀,女儿想您了!多想再聆听你的教诲,多想再拜读您的诗文,多想依偎在您怀里再叙一下母女情长,多想借一缕春风,寄给您一片带雨的花瓣,因为那是女儿多年来思亲的泪滴!(胡剑芳(咸安))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