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谦(市直)
烟花三月,春光明媚。歌友们相约去崇阳白霓镇古堰湾采风。蜗居城里的人们,渴望纵情山水,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大家一路歌声,一路欢笑,我心里却在嘀咕:这个偏僻陌生的小地方能让人欣赏到真正的美景么?
事实打消了我的顾虑。古堰很美,很古,很奇,很新。
穿过一片果园和竹林,从山坡下到河边。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宽约百米的瀑布。瀑布像一排白色的琴键,又像跳跃的音符,落差虽只有几米,声音却传出很远。河边长满青草,桃树和李树都开了花,地里的油菜盛花期刚过,开始结籽了,但还有不少淡淡的黄花挂在枝干上,像女人戴在发间的花;青山、树林、村舍都退得远远的,成为古堰的背景。站立岸边,呼吸着带有花香和水雾的空气,聆听着流水欢歌的天赖之声,人一下就沉浸在自然的怀抱里了。
说它是古堰,一点不假。古堰本名石枧堰,因石圳如枧得名。古堰所在的河叫高堤河,源于幕阜山脉,是隽水的支流。古堰最早修建情况已无史料可考,据《崇阳县志》记载:后唐二年,即公元931年整修,初以巨木堰水,溉田万亩。经历代整修加固,才得以保存至今。河水滔滔流日月,古堰巍巍越千年。那一排排垒在水中的条石,若隐若现,像一摞书本,书写着悠悠历史,记述着无限沧桑。长期以来,石枧堰屡建屡溃,屡溃屡建,每当高堤河上游山洪暴发,石枧堰就要垮塌一次。这一方面反映古时材料和工艺落后,难以一劳永逸;另一方面,在农耕社会,能灌溉万亩良田的石枧堰,在当地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水利工程。直至现在,堰头仍立有石碑,字迹已模糊不清,成了一座无字功德碑。
古堰之奇,表现有三。一是河小堰大,令人惊叹。高堤河一路走来,河床宽度不过一二十米,行进到这里却一字排开,形成横流之势,宽达150余米。堰上碧波荡漾,恬静优雅,堰下云雾翻滚,蔚为壮观。二是方圆数里,石板一块。堰建石板上,水顺石板流。没有谁测量过这块石板有多大面积,附近的稻田村舍,薄薄一层土壤之下,全是石板底。从河床上看,任流水怎么翻腾跌宕,终究是在石板上“打滚”,晶莹剔透,全无浑浊泥沙。三是流水不言,水滴石穿。经过几千年流水冲刷,河床的石板早已斑斑驳驳,沟壑纵横。低处如深渊,水流湍急,高处如岛礁,千姿百态,恰是一幅沧海桑田的立体画。这水,有时平如镜,静如玉,把青山揽入怀抱;有时利如刀,快如风,把石板切割得支离破碎。大自然就是这么造化神奇!
进入新时代,古堰真正涣发了青春。包干到户后,群众更加爱堰护堰,国家也拨专款维修这一古老水利工程。新工艺新材料的运用,使古堰彻底走出了“屡建屡溃”的阴影。崇阳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刘泉源是当地人,退休后不愿留在城里享清福,回到家乡开始了二次创业。他带领儿女们把附近荒山承包下来建起了观光果园,办起了生态养殖场,在河边建起了小别墅和家庭农场,开发了古堰湾乡村休闲旅游,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慕名而来。
短短一天时间,朋友们有的到山坡上捡拾鸡蛋,有的到果园赏花,有的到竹园挖笋。大家载歌载舞,摄影留念,被古堰风光深深陶醉。是啊,好政策带来新思维,新思维创造新财富,古堰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谱写了时代新曲,以更加悠扬的旋律歌唱劳动,歌唱生活。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