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初次见到岳母,是1985年的劳动节,陪夫人回她家拜见双亲。那时,岳母刚过不惑之年,非常精干,声音清亮。待我如同她家儿女一样,平易随和,让我没有一点生疏的感觉。
晚上,置办了一桌酒席,把亲戚朋友都请来,将我“隆重”推出。那些亲友非常热情豪爽,一个个要与我喝酒。我天生与酒无缘,不说喝酒,就是闻闻,有时也满脸通红。岳母见此情景,立即挺身而出,说我大学刚毕业,还没学会喝酒,敬酒全由她代表。岳母端起盛酒的小碗,一人一碗。虽说是米酒,度数不高,但喝那么多碗,仍然面不改色,我不由得敬佩起岳母,也由衷地感激岳母为我解围。
二
1985年底,我们结婚。那时,家里很穷,不但没给礼金,反倒是岳母赔了一套嫁妆。面对好心人的议论,岳母笑笑说,两个年轻人,刚刚参加工作,不依靠父母,自食其力,不正是天下父母所希望看到的吗?
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在单位值班,大年初二没有回岳母家拜年。有人问岳母:您家女婿怎么没有回家拜年?岳母回答:他们吃国家的饭,就得听从国家的安排。他们人没回,拜年礼早已寄回了。
其实,我们并没有寄拜年礼,没寄的原因一是不懂那些礼数,二是刚结婚手头也吃紧。岳母说我们的拜年礼早已寄回,也是不得已而言之。因为农村特别重视拜年,别人家的女婿到你家拜年,你家女婿一定得到别人家拜年。为了避免失礼,初二晚上,岳母将白天收到的拜年礼进行重新组合,并增添一些事先准备好的礼品,由内弟代我们到亲戚家一一拜年。
三
俗话说:儿女是母亲的心头肉。岳母对子女的疼爱,让我对这句话有更深切的理解。
据夫人说,岳母十九岁嫁给岳父。岳父家只有两间破房子,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即便如此,岳母生下第一个孩子后,就考虑要给孩子留点什么。她认真思考,感觉最稳当、最值钱的还是钱。于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开始收集人民币,收集最早的是1955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岳母十分留意,各种面额的一概收集齐全,用布包好,藏在箱子的最底层。即使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一家人常常饿得眼冒金花,那积攒的人民币,也舍不得花一分一毫。
2011年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客厅里,岳母从她的房间里取出两个捆扎得严严实实的包裹,交给我两个内弟,说:“这是我多年积攒的一点钱币,虽然数量有限,但在关键时候或许能起些作用。”两个内弟,都是七尺男儿,他们手捧包裹,泪珠直在眼眶里打转。
农村有个传统,父母的财产只给儿子,不给女儿。因此,岳母没有分给三个女儿钱币,大家都觉得合情合理。
一晃到了国庆节,我们又回家看望两位老人。夜深人静,岳母把她的三个女儿叫到身边,每人递给一个信封,缓缓地说:“感谢老天爷,让我们做了一回母女。为娘的虽然能力有限,但也不能白做,信封里是一千元钱,给你们,算是我们母女的情分。你们虽然出身寒门,但在娘的心里,你们永远都是千金小姐!”
当晚,夫人回到房间,眼睛哭红了,躺在床上,还不停地抽咽。
这就是岳母,自己一生省吃俭用,却给每个儿女留下一笔钱,留下一个祝福,一片希望。
四
岳母是唯物论者,她不相信有来生来世,重视今生,尤其关心活着的人。
早几年前,她还健康时,就安排我们给她录制唱崇阳民歌的视频。她会唱的崇阳民歌很多,如《洛阳桥》、《采茶调》、《长工歌》、《双合莲》等,而且记得十分清楚。她一边敲碟儿做伴奏,一边专注地演唱,一曲曲崇阳山歌,时而清亮,时而凄婉,无不叫人动情。
录制完后,岳母平静地吩咐:百年之后,在她的灵堂里,不要放哀乐,就放她唱民歌的视频。悲伤心,哀伤情,活人不必为死人受罪。
正月初十,岳母西归后,我们根据老人家的吩咐,在灵堂里反复播放岳母唱崇阳民歌的视频。前来凭吊的人,听着岳母的歌声,不仅少了许多哀戚,而更多感觉老人家还在我们的身旁。
看视频,听歌声。歌声常在,岳母常在! 夏康全(市直)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