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木 (通山)
半夜醒来,想起新闻界一朋友写的某单位一些退休人员发挥余热的报道,我除了为那些退休不退志的人感动之外,由此产生了其他的想法,觉得这事是值得说和论的。
每年都有大批的人员从岗位和职务上退下来,这是自然规律。前几天,央视百家讲坛一位医学专家讲一个教授一退休就病了的事,很有感触。这叫退休后遗症——常年上班,又热爱自己的职业,猛地退下来,一时没了着落,空荡荡的不适应。我一个当部长的朋友,“改非”后的第一天,早上照旧拿着公文包往办公室的方向走,走了一段路后突然想起自己不用去上班了,然后摇摇头笑笑就回来了。
说实在话,从古至今,没有人是愿意主动退的,像陶渊明那样主动挂县令印而退至山林的少之又少。想想这也自然,连我们这些官场上的小萝卜头,什么科、什么长的,在职时也有些油水,有专车接送,来了客能招待签报,自然比平民百姓好些。前不久,有人跟我说他对门住着的一位局长,以往是开着单位的小车进出的,昨日刚免职小车就没有了,进出都低着头,一幅低沉落寞的样子。
自愿退休也好,制度规定退休也罢,终究是要退休。然而,退了又怎样呢?是否真的休了呢?勿容置疑,人上一百,各种各色。
我粗略概括了几种现象:
一种是名退实不退。“改非”也好,退休也好,这种人一旦改了退了,就明着跟单位领导硬要,要待遇,要权利。明明是退了没什么职责和工作,硬是要单位安排几个办公室,自己还组织一些活动,什么学习啊,什么讨论的,神乎其神,装模作样的也像那么回事。
二种是人退心不退。是真心实意发挥余热,为单位或社会做些事,尽些力,这种人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然而,人退心不退的还有另一些人,也就是打着这些幌子,心里还耿耿于怀地惦记着以前那点利益和地位。这些人生怕别人把他忘了,时不时找点所谓正当理由而堂而皇之的去单位找些事干,不是要车,就是要钱。
当然,除了以上两种人表现特别突出外,还有一些情况,只是影响和危害不那么严重罢了。
那么,怎样正确对待退和休呢?古人早就说了,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及老子的“无为而不为”,等等,实质上就是退与休的原则。知趣、少欲、自爱、自重,等等,这也是退休之人时刻要遵守的做人原则。除了以上我所批判讽刺的这些人之外,其实大多数退休之人都在用不同的形式发挥着余热,而且比这些人更有尊严,更有品味,更有价值。
我想,退休之人既然退出了舞台,那么就坐在下面安心当好观众,看到听到台上的角色演得好,我们就鼓掌叫好,如果台上念错了台词,或者做错了动作,也不要急,不要像个别年轻人一样吹哨子、拍椅子起哄,而是等戏散了,或者开座谈会时指出,或者个别交流。当然,如果你对这戏太熟了,不想看,那也可以,你想发挥余热,你可到台后帮助演员化化妆,或者搬搬道具,或者拉拉帷幕,还可以到剧院门口收收票,维持秩序,戏散了还可以扫扫地,擦擦坐椅。总之,要发挥余热的地方很多,只有一条,千万不要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而乱窜上台去。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