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老家时,不仅天色渐暗,气温也降得厉害,这让身上衣着单薄的我们兄弟有些不大适应。
裹着一缕寒风,就着村口昏黄的灯光,我们摸着黑走进了家门。在打开门的那一瞬间,一股热乎乎的气息向我们扑来。原来,母亲早就将火炉中的火烧得旺旺的,整个屋内,已没有一丝寒气。看我们到家了,母亲说:“外面一定很冷吧,快,先用热水洗一下,再坐在火炉边上烤烤火。”母亲边说,边取下挂在炉火上方的铜壶,把水倒进了一个脸盆内。
我们兄弟没有多余的客套,或洗手,或是先行坐到了火炉边上,已然开始享受家的温暖。
看我们都坐定后,母亲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她用火钳挑起三脚铆,把三脚铆支在了炉火上。然后,把一口小锅架在三脚铆上——母亲开始为我们准备晚餐了。几块肥肉做油,将切好的白萝卜丢进锅内,烧上几分钟后,便加进一些水,放进一个鱼头,盖上锅盖,任其自然地煮着,这也就是农村里的“鱼头火锅”了。
不多长时间,锅内便沸腾起来,满屋子都飘着鱼汤的香味,母亲往锅里丢进一些佐料后,就可以开饭了。一辈子都喜欢为我们兄弟操劳的母亲让我们坐着都不要动,她发给每人一双筷子,然后为我们盛好饭,再为自己盛上一碗。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上,就着这温暖的炉火,吃着滚烫的火锅,边吃边聊……
兴许是对父亲的怀念,围着火炉吃着饭时,母亲最容易想到父亲,很自然地也让我们想到过去,想到父亲在世的日子,想到父亲与我们一起坐在炉火边上的时光……
小时候,火炉边是充满了欢乐的,这里有着全家人温馨的相聚;小时候的冬季里,火炉边是我们求学的地方,我常把桌子搬在炉火边上,就在火光完成作业;小时候,这火炉边更是我们兄弟成长的地方,父亲最喜欢在火炉边为我们上“政治”课了。父亲没读多少书,更不会为我们讲多少书本上的知识,可我们几兄弟却在父亲的熏陶之下,一个接一个地迈进了大学的门槛。即便是我们去远方工作了,每个冬季里回到老家,父亲依然会和我们一起聊着工作和生活。
父亲已经故去了,可温暖的火炉不曾熄灭,母亲还在为我们燃烧着炉中的火。当我们感受了世间的沧桑,当我们看惯了人情的冷漠,回到老家后,坐在了温暖的火炉边,总会有一种融融的暖意流遍全身……
(胡新华)(作者地址:赤壁市河北大道288号生态小区四幢二单元602室)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