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文化 >> 文娱动态 >> 正文

咸宁红色文化系列报道(下)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8-04-25 17:00

潜力无穷的红色文化

 

  

  国家倡导“把红色旅游打造成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阵地”。那么,我市红色旅游红色文化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尽快摆脱现状“红”起来?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有关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专家学者,探寻红色文化开发之路。

  红色遗址期待挖掘

  “1935年除夕夜,省委特派员胡梓和道委秘书刘士杰在住处吃年夜饭——红薯煮玉米。窗外敌人虎视眈眈,他们冒充游击队一步步逼近,此时的冷水坪一场血战一触即发……”站在冷水坪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编科科长徐赐甲回忆起当时的历史,他介绍说,就是这样一个红色文化历史所在,现在的保护现状却堪忧。

  “周边的树木无人打理,革命烈士纪念碑在修复之前,纪念碑上面还有一个原有的设计元素,但因为最后资金不足而放弃了。”徐赐甲介绍,在鄂南暴动中,通城、通山、赤壁在全国率先建立红色政权,但是红色政权的遗址保护、开发利用不够。

  在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咸宁市革命遗址普查报告》上,记者看到:经过全面普查,我市共确认革命遗址123处,其他遗址4处。从保存状况来看,保护较差、被损毁的遗址占65%。除了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钱亦石旧居等比较著名的红色遗址,其他的都保护得较差。

  通山县大畈镇隐水村和尚坪是红17军诞生地,1933年,为了保卫和发展苏区,中共鄂东南道委在通山兰田村召开了第一次党委扩大会议和第二次常委扩大会议(后被称为兰田会议),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当时这里有1万余人参加庆祝大会。如今,在这个大坳坪里却是一望到底的杂草,没有一块碑、牌可以证明这里曾经有过红军生产生活的影子。

  “像这样没有保护的、没有挖掘的红色文化遗址,都期待我们进一步深入开发。”徐赐甲说。

  红色名片期待擦亮

  据了解,我市革命遗址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分布广泛,数量较多;二是大多分布在山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给维护修缮和参观游览带来困难。许多革命旧址或被村民拆掉重建成住房,或因建设开发、兴修公路、水利等而受损。

  “我市对红色文化资源宣传力度不大,开发相对滞后,与红色旅游发展快的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群众对革命遗址历史由来不了解,对历史价值、不可再生性认识不够,导致保护意识较差。”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从市委党史研究室了解到,目前,革命遗址还存在“代而不管”的现象,开发起来难上加难,究其原因是没有将其与发展地方经济统筹考虑,缺乏长期建设性规划,投资融资渠道单一,导致开发利用工作始终处于依靠政府单一投入、个别部门独立支撑的局面。

  咸宁是革命先辈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些遗迹是咸宁一张张红色名片。如何擦亮这张名片,就是要对这些有价值的革命遗址进行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使其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淡出人们的视野,使其在宣传教育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相得益彰,重焕生机与活力。

  红色资源期待整合

  如何让我市这些难以估值的精神和物质遗产得到有效的开发和保护?

  史为今鉴、资政育人。我市第五次党代会的报告中要求“加强文化遗产、档案记忆和古民居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精心塑造咸宁历史文化、特色文化、红色文化。”

  今年1月,“实施荆楚大遗址保护传承工程”被列入201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省文化局于2月印发的《湖北省文物局2018年工作要点》中要求实施文物保护重点工程,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加强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实施文化扶贫。

  在这种现状之下,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古色文化旅游资源科学整合,应该是开发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的最佳方式。这是很多专家学者的共识。

  “咸宁不是没有红色旅游资源,只要进行积极挖掘、合理利用、整合开发,咸宁的红色文化潜力无穷。” 徐赐甲说,当前,应该认真做好红色文化开发的规划工作,使红色旅游规划与全市旅游规划、城市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文物保护规划相衔接。

  徐赐甲建议,我市当前对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意识还不够强,没有形成开发的合力。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做好互动,加大遗址普查、重建、扩建、管理、维护力度和资金的投入,协调文保、旅游等相关单位,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引入社会力量,为红色遗址的保存、红色精神的传承出力,遗址保护工作急需得到重视和支持。

  “针对我市经济现状,红色文化的开发要以招商为主,尽可能地吸引民间、社会资本,不断加大投入,同时,整合项目,争取国家、省政策资金支持。只有多渠道融资,才能够保证红色旅游的资金投入。”徐赐甲说。

  同时,要多借鉴外地经验,把红色旅游放在全市大旅游中开发,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产品整合,实现“红、绿、古”三色结合,复合发展,优势互补。即用山、水、林、洞、湖来串起红色景点,展示红色内质,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亚平 见习记者 丁婉莹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通山县通羊镇“文化粮仓”乐百姓
下一篇: 咸宁籍画家毛才奇钢笔画在美成功展出

相关新闻

  • 崇阳廉政宣传走进基层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沈强、张敬报道:近日,由崇阳县纪委、县汉剧团组织的廉政宣传教育“大篷车”走进该县铜钟乡铜钟村,开...

  • 文艺轻骑兵的红色之旅

    从大雪纷飞到夏日炎炎,从晨光熹微到夕阳西下,从一方舞台到广袤沃土……今年以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新广局、市文联等部门...

  • 赤壁开展青年干部读书会活动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方强报道:近期,赤壁市财政局组织机关青年干部开展读书会活动,引导青年干部勤学、善思、笃行,让学习成...

  • 咸安举办红色宣传文艺晚会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郭芬芬报道: 8月28日,咸安区双鹤桥社区昱园小区人声鼎沸,一台由市政府办、市房地产管理局、温泉街道办...

  • 通山快板演绎精准扶贫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张远杰、朱秀丽报道:“竹板一打啪啪响、我们八人来登场、惠农政策好又多、就把扶贫讲一讲”。伴随着节奏...

  • 通城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整治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蔡祖峰、陈桥报道:近日,通城县文体广新局召开文化市场专项整治工作会议,组织全县文体市场经营业主学习...

  • 嘉鱼乡村教师出版诗集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吕新林报道:近日,笔者采访嘉鱼县作协获悉,该县官桥镇乡村教师程宏安出版诗集《忘忧草》。   据了解...

  • 一块木雕的文创之旅

    嘉鱼文化底蕴浓厚,“二乔故里”闻名遐迩。其中,凭借悠久历史和精湛技艺享誉各地的嘉鱼木雕历史悠久,成为嘉鱼城市形象一道...

  • 通山红色宣传有声有色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焦阳、徐世聪报道:激扬奋进的腰鼓、整齐划一的舞蹈、高亢亮丽的山歌……近日,通山县大路乡吴田村吴氏宗...

  • 嘉鱼挖掘“三国文化”打造旅游名镇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葛琦、孙剑报道:“原来靖江王庙供奉的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东吴大将丁奉啊!”8月26日,外地游客在嘉鱼县...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