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家住咸安区浮山街道办事处附近的陈大银,终于拿到自费10万元出版的《咸宁话》两本样本书。他甚是高兴:“历经九年时间搜集资料,反复考证,倾力编纂,终成此书。”
陈大银当天就将这两本书捐赠给了市档案局档案馆。该局分管方言进档的副局长傅宏介绍,《咸宁话》包含全市六个县市区1.2万条方言注解、注音、出处、例句,是咸宁市首本地方方言词典。《咸宁话》将为研究咸宁地域文化的学者提供一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对挖掘、保护咸宁方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日,陈大银讲述了这本书诞生的全过程。
方言渐少,记载不多,萌生编写词典念头
3月14日,在陈大银家里,记者看到,一张乒乓球桌上,整齐摆放着几大摞《咸宁话》草稿。翻看其中一本,《咸宁话》包括三个部分:咸宁话词条注音、注释,咸宁话专题探讨,鄂南六县市区常用方言读音对照表。
记者发现,这本方言词典的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不仅对咸宁方言的文字进行了考究,并提供例句以备读者理解;颇具趣味性,增加了读者对咸宁民俗民情的了解。
陈大银是一名普通退休老人,为什么要花费巨大精力,自费编写一本咸宁方言词典呢?
陈大银介绍,2009年,他受聘于咸宁市地方志办公室,撰写《咸宁市志?人物篇》。在市档案局查阅资料时,他发现每个县市区的方志都有《方言篇》,而有些同一个方言词条,相关的两本或几本志书书面表达和解释并不一致,有准确的,也有值得商榷的。
另外,他查阅的县市志用大量篇幅介绍方言的意义、来源等理论知识,收录的词条较少,都没有用汉语拼音注音。除专业人士看得懂外,一般人很难看懂。
陈大银是土生土长的咸宁人,从小对方言感兴趣,且对全市六县市区方言都有所了解。在平时的方言关注中,他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孩子们对咸宁方言知之甚少。
这些事让陈大银意识到,咸宁方言确实到了非搜集整理不可的地步。“如果再不搜集整理,保护、保存咸宁话的难度会越来越大。”自此,陈大银把九年来的业余时间绝大部分投入到《咸宁话》的编写中。
一辆车,两条腿,走街串巷搜集资料
从2009年起,他就开始了一个人的“鄂南方言调查”之旅。回想九年来的“旅程”,陈大银说,最重要也最困难的就是搜集资料。
陈大银用四种方式收集资料。第一种是,在各县市区方志中找词条,再加以注解。
第二种是,在咸宁市城区找通山、通城、崇阳籍务工人员聊天,通过聊天发现词条。“城区有各县市区来的务工人员,我找到他们的工地。雨天他们歇工时,我带上一两包烟‘贿赂’他们,坐着听他们讲方言。”陈大银说。
第三种是,到嘉鱼、赤壁、崇阳、通城、通山籍人开的餐馆、商店消费,听他们讲家乡的特色方言。温泉城区老行署附近有一家通城籍人开的小吃馆,陈大银经常去那里过早。他跟老板有个“协议”,老板给提供十个陈大银还不知道的方言,陈大银就去老板家过早。他跟多家店老板都有这样的协议。这个协议让他获取了不少方言素材。
第四种是,到各县市区边远乡镇找人聊天。2013年起,他自费去嘉鱼、赤壁、崇阳、通城、通山5县市边远乡村,听当地人说话,随时记录自己不了解的方言。为了方便,陈大银还专门买了一部折叠式自行车。坐客运班车之前,就将它折叠起来。到了目的地后,就张开自行车,骑到边远村庄。每次去就住一两个星期,他在这5个县市各居住了3个多月。
“不论到哪里,我都随身带一支短型中性笔和空白卡片,只要听到不懂的方言,就记录下来。”后来,陈大银改用手机记录,但带笔和纸的习惯还保存着。
90万字,12万词条,留住乡音中的乡愁
材料收集好了,整理、加注也是一个繁琐的工程。
陈大银有个习惯,当天收集的资料,当天晚上一定要整理完。九年间,他每天回家吃完晚饭,就闷在屋里编书,每天都要熬到12点。睡梦中若想起了一个方言词条,就立刻起床查字典、整理。每晚他要起床一两次。
在陈大银书房的一角,挂着一个幼儿拼音图。“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汉语拼音都不是非常精通,但编写方言词典这类工具书,必须坚持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深度,才能让更多人了解最真实的咸宁话。”陈大银有几个音发不准,便在前几年,花40元专门购买这个拼音图,不清楚了就听一听学一学。
陈大银的手机里,安装了《在线新华词典》、《新华词典》等软件,只要有疑惑,他就打开手机查找答案。
陈大银一个人编词典,效率并不高。因为每个词都要经过反复考证,查阅各类词典。有时编好一个词要耗费1个小时,一天也就弄十几个词。
有时,为了一个方言词条,他打几十个电话,在手机上发上百条短信,用qq发上百条信息,向文友们请教。对于一些“听得懂,但写不出来”的疑难词条,他打印200份,三次到咸宁高中、青龙山高中、横沟高中请教。
“修改了108遍,改一遍最多要花三个月。”看着草稿上密密麻麻如蜘蛛网般的修改笔迹,陈大银感叹,现在想想都害怕。
“《咸宁话》共有90万字,收录词条12163条,以词条首个字第一个拼音字母先后顺序排序。”如今《咸宁话》终于“诞生”了,陈大银说,这本书汇聚了许多人的智慧和付出,其中包括他的家人、文友、一些学校的老师。而今,这本书成了文友们馈赠的精致礼品。
“如今国家提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镇建设要有地方特色。乡音其实也是乡愁,没有乡音何谈乡愁。”市档案局分管方言进档的副局长傅宏认为,《咸宁话》留住了乡音,留住了声音中的乡愁。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精彩节目送上门
下一篇:
通山推进李自成文化研究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沈强、张敬报道:近日,由崇阳县纪委、县汉剧团组织的廉政宣传教育“大篷车”走进该县铜钟乡铜钟村,开...
从大雪纷飞到夏日炎炎,从晨光熹微到夕阳西下,从一方舞台到广袤沃土……今年以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新广局、市文联等部门...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方强报道:近期,赤壁市财政局组织机关青年干部开展读书会活动,引导青年干部勤学、善思、笃行,让学习成...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郭芬芬报道: 8月28日,咸安区双鹤桥社区昱园小区人声鼎沸,一台由市政府办、市房地产管理局、温泉街道办...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张远杰、朱秀丽报道:“竹板一打啪啪响、我们八人来登场、惠农政策好又多、就把扶贫讲一讲”。伴随着节奏...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蔡祖峰、陈桥报道:近日,通城县文体广新局召开文化市场专项整治工作会议,组织全县文体市场经营业主学习...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吕新林报道:近日,笔者采访嘉鱼县作协获悉,该县官桥镇乡村教师程宏安出版诗集《忘忧草》。 据了解...
嘉鱼文化底蕴浓厚,“二乔故里”闻名遐迩。其中,凭借悠久历史和精湛技艺享誉各地的嘉鱼木雕历史悠久,成为嘉鱼城市形象一道...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焦阳、徐世聪报道:激扬奋进的腰鼓、整齐划一的舞蹈、高亢亮丽的山歌……近日,通山县大路乡吴田村吴氏宗...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葛琦、孙剑报道:“原来靖江王庙供奉的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东吴大将丁奉啊!”8月26日,外地游客在嘉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