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文化 >> 地方戏曲 >> 正文

唱支山歌表情怀

来源:咸宁日报 时间:2008-04-17 08:53

  通山山歌,已历经五千年的岁月沧桑。她唱遍了青山绿水,吟绝了人间情事,无论优雅也好,失意也罢,只管一路奔放高歌。在春意阑珊之际,记者带你一起走进山歌的故乡——通山县厦铺镇。
  源于殷商,盛于明清
  4月12日,通山县厦铺村成了歌的海洋。来自该镇青山村、藕塘村的歌手与当地山歌协会成员齐聚一堂,开展“山歌对唱”联谊活动。在厦铺农村的大堂屋里,泡好新茶,捧上瓜果,吹响唢呐,百余名山歌手争相秀出自己的嗓子,以新词唱响新时代的山歌。
  “在通山农村,山歌比流行歌曲还要流行”。通山县农民山歌协会会长夏发旺说,像这样的歌会在通山很寻常,山民们每逢农闲都会聚在一起展开山歌对唱。
  据介绍,通山山歌是经历远古时代山上劳作击木呀喝声,再到拖长音而变唱音,唱音再到音阶乐句乐段直至完整歌谱歌词,至秦汉时期最终孕育行成。三国至唐宋时通山山歌发展成熟,至明清、民国时期走向普及、鼎盛。在漫长的演变中,通山山歌在传承中不断得到完善,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一路优雅走来的山歌,在文革时期也曾遭受粗暴待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歌被看作‘四旧文化’而遭禁,民间艺术一度濒临枯萎。”该县文化馆退休馆长陈友生介绍说。
  改革开放后,通山山歌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01年,厦铺村成立了农民山歌协会。在山歌协会的组织下,多种形式的演出和交流不断进行。同时,以通山山歌为旋律而创作的《隐水洞的故事》、《九宫恋歌》、《竹山情》等节目,在我市大型文艺活动中一次次闪亮登场。其中,《竹山情》在2004年全国首届竹文化节上倍受欢迎,获得最佳作品称号。2006年,通山山歌获批我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重资打造的大型音画歌舞《白云深处》中,通山山歌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地方艺术的符号之一。
  唱山唱水唱情歌
  在社会实践中,通山人民创作了大量的口头山歌,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各个时期人民群众的生活、意志和愿望。
  收集整理山歌十几年的夏发旺告诉记者,山歌内容有历史名人典故、神话传说,以及当地地理、风土、人文等等。此外,通山山歌还把当地风貌特产编入歌谣中传唱,如:“通山县,老崖尖,老崖尖上雾遮天,老崖尖上三件宝,沉香石耳和黄莲”。《厦铺遍地都是宝》是一首在厦铺一带广为流传的小调:“青山秀水数厦铺,林上多树木,花纹出楠竹,山界茶叶香,西山出煤碳,山宝长香菇,翠屏干笋嫩,桥口鱼虾肥,瓜坪的栗子遍山是,金山茶油香喷喷……”
  在通山传统山歌中,传播最广、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要数情歌,民间统称为“郎搭姐”,传统留下来的本本有:《十想》、《十叹》、《十绣》、《十送情郎》、《海棠花》、《风灯记》等等,自编和即兴唱段则不胜枚举。
  “对门一个好女人,瓜子脸来红头绳,大哥看见打啧嘴,二哥看见啧嘴唇,这个姣莲爱煞人。”情歌唱词直率,字句贴近生活,意味绵长,折射出山里人对爱情生活的追求、憧憬。
  到了现代,通山山歌有了新的时代特征。为更好地发挥山歌的教化功能,该县组织宣传、文化系统干部职工深入全县各地开展山歌的搜集、整理和修订工作,对传统山歌进行改编,将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等编进歌词,让党的大政方针妇孺皆知。
  “因了山歌,封闭贫穷的日子,也变得开朗滋润乐观起来。因了山歌,相恋的人,得以倾泄积郁的愁怨与思念。因了山歌,被压迫的农民才能表述对红军八路军的拥戴。因了山歌,富起来的山民,有了展示自己风貌的载体。”当地作者孔帆升在其博客中写道。
  千年曲调终成绝唱?
  该县厦铺镇的陈七军是当地有名的歌手。4月11日,记者在厦铺中学找到正在干活的他,采访完毕记者请他唱首山歌,坐在椅子上正要开口的他突然腾的一下站起来,说:“唱山歌得站着唱,这样才好使劲”。话音刚落,学校操场就想起他嘹亮粗犷的歌声:
  “上个岭来下个坡,丢落扁担就唱歌 ,别人说我图快活,时今叫做无奈何,唱支歌崽好得多。”
  “干活干累了就唱支山歌,这样疲劳就消除了。”陈七军说,山歌就是这样,旧社会的苦难,新生活的美好,高兴的时候,痛苦的时候,随兴而唱,尽情抒发感情。
  通山农民喜唱山歌成俗,厦铺镇尤其突出。夏发旺介绍说,厦铺镇会唱山歌的农民约占总人口的40%,农闲或晚休时,上到70多岁老人,下到几岁稚童,或禾场群唱,或山间接龙,成为民间文化的一道景观。
  2001年10月,通山县“农民山歌协会”成立后,各村组也成立山歌分会、山歌小组。山歌协会定期举办“山歌擂台赛”、“山歌联谊赛”等活动,近几年,该县较大规模的山歌演唱活动达500余场次,参与农民达20万余人次。
  “但是(山歌传承)隐忧仍然存在。”夏发旺说,虽然协会成立后,前来报名参加协会的人很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中年以上的村民,而青少年因为在外读书或工作,少有参与者。
  “虽然现在山歌的活动形式很多,政府也在加大力度保护。但是等我们这一辈人老了,唱山歌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少。”陈七军话语中带着深深的忧虑,这不奇怪,因为同他朝夕相伴的儿子,竟然也不会唱山歌。
             (记者  成良田 通讯员 袁望来)


作者:liuhuafang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古老的通山神歌
下一篇: 曲苑奇葩通山小调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