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科教 >> 理论探讨 >> 正文

伟大抗战精神映照咸宁奋进之路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5-10-13 10:34

○ 邓昭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为内涵的伟大抗战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财富,更是咸宁不断攻坚克难、开拓前进的力量源泉。

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力量一经掌握群众便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咸宁的发展历程,正是这一科学论断的生动实践。抗战精神作为咸宁的历史积淀和红色基因,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一方面,抗战时期军民同心、共御外侮的精神品格已融入城市血脉;另一方面,这种精神在新时代转化为推动咸宁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指引咸宁在融入大局、创新发展、绿色转型和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指引咸宁融入大局、担当使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一直贯穿咸宁发展历程,推动咸宁打破地域局限,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将城市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咸宁承接国家产业布局,积极响应“三线建设”国家战略。“131”军事防御工程,见证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国防和军事战略;赤壁蒲纺总厂,织就纺织机械工业强国的梦想;湖北省煤机厂,以技术革新成为全国煤炭机械装备标杆;通城县湖北发电机厂,为中南地区电力网络建设提供核心支持。这些国家重点工业项目,为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后,咸宁积极融入全国发展大局,在党的领导下探索改革路径。1978年通山县通羊镇率先拉开咸宁农村改革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铺开,农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嘉鱼县官桥八组顺应国家农村改革政策,从包产到户解决温饱起步,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到共同致富,探索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新时代,咸宁始终将地方发展置于国家战略框架下谋划推进。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到深度融入武汉都市圈,从打造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到服务支点建设,这不仅是自身定位,更是湖北赋予咸宁在都市圈建设中的独特使命。咸宁以“匹夫有责”的爱国担当,以一方鄂南服务湖北整体的胸怀格局,积极贡献力量。将爱国情怀落实到推动生态支撑、产业升级、区位协同和民生保障等各方面的具体工作中。

第二,以“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坚守咸宁绿色底线,永续发展。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化为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决心,守护咸宁最宝贵的绿色底牌。

咸宁从服务“三线建设”到改革开放后,依托本地楠竹、苎麻、矿山等资源,逐步形成以机械、纺织、印刷、冶金等资源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但随着传统路径中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约束趋紧等局限性逐渐显现。咸宁决心从“竭泽而渔”转向“养山富民”。2006年,咸宁将“生态立市”写入发展战略。2008年起实施“绿满鄂南”行动,累计造林200万亩。2012年,提出建设鄂南强市、打造“香城泉都”和“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2015年1月,咸宁在全国率先编制出台绿色崛起发展规划。2016年,咸宁被纳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21年提出建设“中国桂花城”;2025年,开始明确提出“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

从20世纪“兴工强市”到新时代“绿色崛起”,咸宁人不向落后产能低头,不向短期利益妥协,以生态优势重塑发展竞争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转型。近三年,咸宁累计完成矿山复绿项目26个,新增造林面积超5.5万余亩。2024年,咸宁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市生态红线面积占比稳定在28.6%,淦河流域综合治理上榜2024年幸福河湖优秀案例名单,实现治理、优化、美化“三级连跳”。2025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3.0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9%,居全省前三;建成12个口袋公园,49个城市客厅驿站,逐步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咸宁市成功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主城区辨识度、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依托赤壁青砖茶、咸宁古桂树等优势壮大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打造特色生态产业品牌,以“两山”理论,做好绿色“大生态”链条转化,实现生态保护与增收致富双赢。咸宁以“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捍卫咸宁绿色发展转型。这种对绿色发展道路的坚守,成为咸宁对中国绿色发展贡献的鲜活案例。

第三,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引领咸宁创新攻坚与破局协同。

抗战时期,咸宁作为湘鄂赣三省战略要冲,军民以血肉之躯抵御外侮的“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精神,赋予咸宁在劣势中敢于“亮剑”的胆魄。这种精神特质,在面对创新资源匮乏的“强敌”时,直接催化了咸宁“借势突围”“协同创新”的破局思路,引领其在新发展战场上攻坚克难。

面对咸宁创新基础薄弱、关键技术依赖外部等瓶颈,咸宁发扬“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主动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依托咸宁功能区和离岸科创园,靶向突破“研发-转化”脱节难题。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仅22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5%。通过持续攻坚,2024年,咸宁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720家,是2019年的3.2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292.22亿元,同比增长16.5%,增速位居全省第三。维达力公司获评全省“独角兽企业”,金盛兰公司入选全省高企百强,均实现“零”的突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北三环汽车方向机有限公司在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团队帮助下,攻克汽车转向器“异响问题”,瞄向新赛道进一步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正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面对地理中心“虹吸”难题,咸宁延续抗战时期战略通道使命。以“主动出击”姿态融入国家战略,建设“五纵三横三联一环”高速公路网和长江咸宁港物流枢纽,打造长江中游绿色航运支点,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举办区域产业协作峰会,对接长三角、粤港澳企业落户,优化区域联动发展新格局。2024年,咸宁科创供应链平台入驻企业超5500家,排名全省第三;促成供需对接1600余项,排名全省第三。通过向开放要活力、向协同要动能,推动咸宁从“地理中心”向“要素集散枢纽”跃升,彰显“血战到底”的破壁决心。

第四,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聚力咸宁民生保障与体制改革。

抗战时期咸宁军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新时代转化为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的持久动力。以“持久作战”的定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面对曾经审批环节多、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咸宁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的服务新生态。提升政务服务质量。此外,咸宁高投集团搭建的科创供应链平台,完成融资对接396.6亿元,为市场主体松绑赋能。以“钉钉子精神”补齐民生短板,夯实发展根基。咸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实施乡村振兴项目1047个,新改建农村公路835.8公里,新增城镇就业4.71万人。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944.57亿元,比上年增长6.1%,增速居武汉城市圈前列。民生服务品质显著提升。常态化开展“红色轻骑兵”惠民活动7524场;打造“咸宁护工”康养品牌;普惠托育体系不断完善。这些成就体现了咸宁人民在抗战精神指引下,以坚忍不拔的信念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生动实践,将精神力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果。

咸宁的实践充分证明,伟大抗战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回声,更是现实的动力。在“十四五”攻坚与“十五五”谋划交汇之际,咸宁将继续弘扬抗战精神,厚植生态底色,破解发展难题。在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建设进程中奋进担当展现出更大的担当与作为。

(作者单位:湖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湖北科技学院2023年教学研究项目,2023XY029)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金土皓:全国寻访百岁老人 探究长命百岁秘诀
下一篇: “人民至上”的精神丰碑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