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科教 >> 理论探讨 >> 正文

依托优势资源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5-09-18 09:55

○邓芳

2024年,咸宁全年接待游客人次增长16.4%,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9.49%,展现出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潜力。在旅游消费从“景点观光”向“生活体验”转型的背景下,咸宁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丰厚的文化遗产、鲜活的生活场景这些优势资源,积极探索主客共享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样本与借鉴。

一、优势资源,咸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一)独特的自然禀赋,构建全域生态景观体系

咸宁是国家级公园城市标准化综合试点城市,54.6%的森林覆盖率,拥有九宫山、陆水湖、斧头湖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明珠。其中,九宫山负氧离子浓度高,位居全国天然氧吧榜首,其山地康养旅游成为武汉都市圈游客“微度假”的首选;咸宁素有“中国温泉之乡”的美誉,以面积广、储量大、温度高、水质优而闻名,独具特色的氡温泉体验备受青睐。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形成了“山水林湖泉”全域生态景观廊道,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二)丰厚的文化遗产,打造连续千年文明谱系

从史前文明到现代康养,咸宁形成了连续千年不断代的文化链。赤壁古战场作为国家级文保单位,2025年构建数字化场景并提供角色体验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三国文化,实现展馆的活化升级;刘家桥古民居群落完整保留鄂南古民居风貌,是研究鄂南建筑文化的活化石;青砖茶制作技艺、通山木雕等4项国家级非遗构成了咸宁独特的文化标识,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鲜活的生活场景,激活活态传承的乡土密码

羊楼洞茶文化生态旅游区以青砖茶非遗为核心,带动年接待游客112万人次、收入8.5亿元,展现了“茶旅”融合的强大生命力;“打桂花”仪式通过“采—晒—酿”全流程体验,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符号,按照规划,到“十四五”末,桂花全产业链产值预计达到100亿元,到“十五五”末,将达到300亿元;贺胜桥“中华鸡汤小镇”主题体验馆,将美食消费升级为文化体验,体现了“食旅”融合的民间智慧。这些老百姓的生活场景,为旅游注入了鲜活的乡土气息。

二、现存问题,制约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一)资源碎片化:有“珍珠”无“项链”

咸宁市绝大部分景区都具备“自然+人文+民俗”复合形态,如隐水洞整合喀斯特地貌、溶洞传说、非遗展演,但景区间联动不足——隐水洞与刘家桥古民居距离仅30公里,却缺乏主题线路串联,很多游客选择散客自由行,团队游组织效率不高,资源未能发挥整体效益。

(二)体验浅层化:有“场景”无“沉浸”

多数景区仍以“白天观光、夜晚返程”模式为主,沉浸式体验项目占比不足;民俗活动多为表演式观赏,未充分释放“生活即旅游”的潜力,难以满足游客深层次的体验需求。

(三)主客互动不足:有“消费”无“共生”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大都不高,民宿服务标准化不足,居民参与多限于提供食材或劳动力,利益共享机制待完善,尚未形成“游客体验—居民受益—文化传承”的闭环,影响了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开发路径:从“资源存量”到“价值增量”的转化策略

(一)打通“快进慢游”脉络,让生态资源“串起来”

1.交通体验化升级

规划“咸宁乡村旅游风景道”,串联九宫山、隐水洞、刘家桥等核心景区,设置观景台、房车补给站等设施,提升沿途景观性和体验性;开通“武汉—咸宁乡村旅游专线”,实现高铁与景区直通车无缝衔接,缩短游客从城市到景区的时间成本,提高可达性。

2.智慧服务全覆盖

开发“咸宁乡村旅游”APP,集成实时公交、景区导览、车位预约等功能,实现4A级以上景区5G全覆盖,让游客“一键触达”全域资源,提升旅游便利性和智能化水平。

(二)激活文化遗产“活态叙事”,让历史场景“动起来”

1.沉浸式体验创新

借由《赤壁·借东风》实景剧的影响力,打造震撼的视觉盛宴,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刘家桥古民居开展“鄂南建筑营造技艺”非遗研学,联合高校开发“三国文化研学营”,让游客从“看客”变“参与者”,深度感受文化魅力。

2.文化IP数字化赋能

打造“咸宁桂仙子”数字人形象,开发“桂宝”动漫IP,提升文化传播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推动青砖茶制作技艺纳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资源库,实现“线下体验+线上传播”双线发力,扩大文化辐射范围。

(三)深化“生活即旅游”理念,让主客关系“融起来”

1.社区参与式治理

推广“民宿+农户”合作机制,如嘉鱼县官桥八组由村民提供食材、参与服务,民宿收益按一定比例分成,增强居民获得感;建立乡村旅游发展基金,按景区门票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于生态补偿与文化保护;推行“主客共享积分制”,游客参与环保活动可兑换民宿折扣券,居民维护社区环境可获分红,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主人翁”,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2.民俗体验生活化改造

在通山石门村推行“一日村民”计划,游客可参与农耕劳作、市集摆摊,收入归个人所有,体验真实的乡村生活;在咸安区大幕乡设立“民俗体验日”,每周六开展打糍粑、编竹篮等活动,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将“打桂花”从“政府主导”转向“社区主办”,引入“桂花仙子”选拔、桂香市集等互动环节,提升游客参与度,让民俗活动更具生命力。

四、实践启示,在保护与共享中实现价值统一

从“卖风景”到“卖生活”,咸宁以优势资源为根基的主客共享模式,不仅为都市圈游客提供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体验空间,更探索出一条“游客满意、居民获益、文化延续”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实践,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未来,咸宁应继续依托优势资源,不断优化发展路径,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下一篇: 推动咸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