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芳
2024年,咸宁全年接待游客人次增长16.4%,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9.49%,展现出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潜力。在旅游消费从“景点观光”向“生活体验”转型的背景下,咸宁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丰厚的文化遗产、鲜活的生活场景这些优势资源,积极探索主客共享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样本与借鉴。
一、优势资源,咸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一)独特的自然禀赋,构建全域生态景观体系
咸宁是国家级公园城市标准化综合试点城市,54.6%的森林覆盖率,拥有九宫山、陆水湖、斧头湖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明珠。其中,九宫山负氧离子浓度高,位居全国天然氧吧榜首,其山地康养旅游成为武汉都市圈游客“微度假”的首选;咸宁素有“中国温泉之乡”的美誉,以面积广、储量大、温度高、水质优而闻名,独具特色的氡温泉体验备受青睐。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形成了“山水林湖泉”全域生态景观廊道,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二)丰厚的文化遗产,打造连续千年文明谱系
从史前文明到现代康养,咸宁形成了连续千年不断代的文化链。赤壁古战场作为国家级文保单位,2025年构建数字化场景并提供角色体验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三国文化,实现展馆的活化升级;刘家桥古民居群落完整保留鄂南古民居风貌,是研究鄂南建筑文化的活化石;青砖茶制作技艺、通山木雕等4项国家级非遗构成了咸宁独特的文化标识,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鲜活的生活场景,激活活态传承的乡土密码
羊楼洞茶文化生态旅游区以青砖茶非遗为核心,带动年接待游客112万人次、收入8.5亿元,展现了“茶旅”融合的强大生命力;“打桂花”仪式通过“采—晒—酿”全流程体验,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符号,按照规划,到“十四五”末,桂花全产业链产值预计达到100亿元,到“十五五”末,将达到300亿元;贺胜桥“中华鸡汤小镇”主题体验馆,将美食消费升级为文化体验,体现了“食旅”融合的民间智慧。这些老百姓的生活场景,为旅游注入了鲜活的乡土气息。
二、现存问题,制约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一)资源碎片化:有“珍珠”无“项链”
咸宁市绝大部分景区都具备“自然+人文+民俗”复合形态,如隐水洞整合喀斯特地貌、溶洞传说、非遗展演,但景区间联动不足——隐水洞与刘家桥古民居距离仅30公里,却缺乏主题线路串联,很多游客选择散客自由行,团队游组织效率不高,资源未能发挥整体效益。
(二)体验浅层化:有“场景”无“沉浸”
多数景区仍以“白天观光、夜晚返程”模式为主,沉浸式体验项目占比不足;民俗活动多为表演式观赏,未充分释放“生活即旅游”的潜力,难以满足游客深层次的体验需求。
(三)主客互动不足:有“消费”无“共生”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大都不高,民宿服务标准化不足,居民参与多限于提供食材或劳动力,利益共享机制待完善,尚未形成“游客体验—居民受益—文化传承”的闭环,影响了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开发路径:从“资源存量”到“价值增量”的转化策略
(一)打通“快进慢游”脉络,让生态资源“串起来”
1.交通体验化升级
规划“咸宁乡村旅游风景道”,串联九宫山、隐水洞、刘家桥等核心景区,设置观景台、房车补给站等设施,提升沿途景观性和体验性;开通“武汉—咸宁乡村旅游专线”,实现高铁与景区直通车无缝衔接,缩短游客从城市到景区的时间成本,提高可达性。
2.智慧服务全覆盖
开发“咸宁乡村旅游”APP,集成实时公交、景区导览、车位预约等功能,实现4A级以上景区5G全覆盖,让游客“一键触达”全域资源,提升旅游便利性和智能化水平。
(二)激活文化遗产“活态叙事”,让历史场景“动起来”
1.沉浸式体验创新
借由《赤壁·借东风》实景剧的影响力,打造震撼的视觉盛宴,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刘家桥古民居开展“鄂南建筑营造技艺”非遗研学,联合高校开发“三国文化研学营”,让游客从“看客”变“参与者”,深度感受文化魅力。
2.文化IP数字化赋能
打造“咸宁桂仙子”数字人形象,开发“桂宝”动漫IP,提升文化传播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推动青砖茶制作技艺纳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资源库,实现“线下体验+线上传播”双线发力,扩大文化辐射范围。
(三)深化“生活即旅游”理念,让主客关系“融起来”
1.社区参与式治理
推广“民宿+农户”合作机制,如嘉鱼县官桥八组由村民提供食材、参与服务,民宿收益按一定比例分成,增强居民获得感;建立乡村旅游发展基金,按景区门票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于生态补偿与文化保护;推行“主客共享积分制”,游客参与环保活动可兑换民宿折扣券,居民维护社区环境可获分红,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主人翁”,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2.民俗体验生活化改造
在通山石门村推行“一日村民”计划,游客可参与农耕劳作、市集摆摊,收入归个人所有,体验真实的乡村生活;在咸安区大幕乡设立“民俗体验日”,每周六开展打糍粑、编竹篮等活动,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将“打桂花”从“政府主导”转向“社区主办”,引入“桂花仙子”选拔、桂香市集等互动环节,提升游客参与度,让民俗活动更具生命力。
四、实践启示,在保护与共享中实现价值统一
从“卖风景”到“卖生活”,咸宁以优势资源为根基的主客共享模式,不仅为都市圈游客提供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体验空间,更探索出一条“游客满意、居民获益、文化延续”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实践,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未来,咸宁应继续依托优势资源,不断优化发展路径,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下一篇:
推动咸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记者朱亚平、通讯员冯景、杨在辉报道:3月31日,我市召开乡村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就联席会议主要职...
咸宁网讯记者朱亚平、通讯员杨在辉报道:4月9日,我市召开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工作座谈会,为进一步推进“万千百”工程建言献策...
为助力咸宁市乡村旅游发展,更好地挖掘乡村旅游优质资源,充分展示咸宁市乡村对外形象,日前,咸宁乡村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7月13日上午,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梁细林率文旅、住建、农业农村、规划等部门相关负责人赴咸安开展乡村旅游“万千百”工程“...
同时还吸引各地企业、客商投资咸宁旅游项目,助推咸宁旅游做大做强,真正把乡村旅游打造成咸宁响当当的“城市名片”。
一定要让村民融进来得实惠孟祥伟到咸安调研“万千百工程”建设侧记旨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增收的“万千百工程”...
要进一步明确乡村旅游“万千百”工程工作分工、落实责任要求,实行属地管理,项目主体在县、责任在县,牵头单位也要发挥牵头...
咸宁网讯记者周萱、张欢报道:3月2日, ,今年,我市将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冲刺全省文旅工作...
3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后,多位代表委员围绕报告并结合旅游行业发...
石玉华要求,要攻目标任务、攻品质提升、攻规范监管“三坚”,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协作、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遵循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