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文明标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凝聚和思想符号,可以体现为物质层面的有形器物(如一个图腾、一个器物等),也可以体现为思想层面的无形精神(如一种思想、一个观念,甚至一个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文明标识如同历史的里程碑和纪念碑,标记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文化来路和历史延续。
众所周知,《龙船调》《茉莉花》等民间歌曲已经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音乐名片”。由于民间歌曲是一定民族、一定地域内的民众集体创造、并经由历史传承的精神文化成果,民间歌曲承载了一定民族、一定地域的“独特传统音乐基因”,这使民间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文化特征,为民间歌曲成为一定民族、一定地域文化的音乐标识奠定了基础。
基于此,笔者就将咸宁民间歌曲打造成地域文化音乐标识的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上接本报9月8日第5版)
4、树立创造、创新意识,激发将咸宁民间歌曲打造成地域文化音乐标识的动力
民间歌曲,本就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产物,在其传承过程中,更是融入了一代代、一茬茬其接受者、参与者的创造、创新性“智慧”,使人类具有的求新求美、创造创新意识,成为民间歌曲成熟、优化的发展动力。诸多成为“民歌经典”的曲目,其生发经历,也都证明:不断给“传统”民间歌曲赋予新的时代主题、新的社会内容、新的审美观念、新的创编技法,就会激发出“传统”民间歌曲的“生命活力”。
此类成功的例子举不胜举,且越来越多。归纳起来,值得将咸宁民间歌曲打造成地域文化音乐标识工作借鉴的方式方法主要有:
(1)在成熟的民间歌曲曲目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洪湖水浪打浪》(梅少山、朱本和、潘春阶、张敬安、杨会昭、欧阳谦叔词,张敬安、欧阳谦叔曲),就是以新民歌《襄河谣》、传统民歌《月望郎》为素材创作而成的。
(2)将民间歌曲中的核心音调(旋律骨干音)作为新歌曲创作的“动机”进行创新。如根据湖北天门民间歌曲核心音调(旋律骨干音)创编的《幸福歌》(何伙词,蒋桂英编曲并演唱),以及歌曲《三峡,我的家乡》(熊永词,王原平曲)等。
(3)以民间歌曲中别具一格的曲体结构样式,作为新歌曲编创的“框架”进行创新展衍。民间歌曲的承载的曲体结构样式多种多样,要善于发现本地域内有独特形态特征的曲体结构样式。因为每种曲体结构样式,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表现意义,这给我们运用不同的曲体结构样式进行新歌曲的创编创造创新,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
(4)在当代音乐(歌曲)作品创作中,以混融方式实现对民间歌曲音乐基因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所谓混融,从形式层面讲,就是不同素材、不同形式、不同遗传基因、不同种群等,相互混合交融而形成的新成果。从时间(历史)层面讲,就是在对音乐传统保存的基础上,促进其实现现代发展。就当代歌曲创作而言,对荆楚传统音乐基因的混融,包含了传统音乐基因的方方面面:如传统音调基因的混融、传统节奏基因的混融、传统曲体结构形式基因的混融、传统旋律表现风格的混融等等。湖北音乐人在这方面的创作实践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就。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如《土家情歌——直尕思得》(贺沛轩词,方石曲)等。
(5)在当代音乐(歌曲)作品创作中,以民间歌曲体裁向其它文艺(音乐)体裁形式展衍的方式,实现民间歌曲传统基因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这类例子也很多,如我省音乐家创作的许多交响乐作品、民族管弦乐作品、歌剧作品、室内乐作品、舞蹈舞剧音乐、影视音乐,都是民间歌曲体裁向其它音乐体裁展衍的例证。而以民间歌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舞蹈作品、戏剧作品、影视作品更是屡见不鲜。2009年,咸宁在发挥自身力量的基础上借助强力“外援”,打造的地域民俗风情歌舞诗《梦寻咸宁》也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民间歌曲体裁向其它文艺(音乐)体裁形式展衍的方式,实则是实现了对民间歌曲音乐基因“静态传承”基础上的“动态传承”。
5、加强跨界融合及产业开发,拓展将咸宁民间歌曲打造成地域文化音乐标识的张力
首先,要积极融入时代、社会的发展大势。因为人类社会形态的变化会带来文化形态的改变,而人类文化形态的每一次阶段性跨越,也会导致包括民间歌曲在内的艺术形态系统发生相应的嬗变。这嬗变本身,就孕育了发展过程。我们不能以僵化的、封闭的眼光,去看待经历了千百年发展历程的民间歌曲,而应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将我们今天面对的浩如烟海的民间歌曲“传统”形式,对位于其发生、展衍历程的发展链条之上。民间歌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过去时形态”“原有模式”的“保存”上,也不能让其囿于“历史延留”下的“优胜劣汰”的“自然状态”之中。而只能在与社会接轨、与时代合拍、与当代人的审美情趣相适应的发展进程中,实现民间歌曲“涅槃”式的“新生”。就将咸宁民间歌曲打造成地域文化音乐标识工作而言,就是要将“传统”民间歌曲赋予新的时代主题,围绕新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表现人民群众“群体性”的情感、意志,创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曲“新形式”。尤其是在当代的民俗礼仪活动中,要给运用其中的民间歌曲注入新时代的主流意识、观念、价值观等内容,以契合当代人的精神世界。要吸引年轻群体的广泛参与,以促进民间歌曲的“活态”传承。
其次,要注重对高新科技成果、现代传媒平台的运用。传统平面媒体在很长的时间里,为民间歌曲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广播电视的出现,给民间歌曲插上了跨越时空的翅膀,以高新科技为支撑的现代传媒平台,更是为民间歌曲的传播提供了无限大的空间。尤其是互联网以极大的容量,通过手机、QQ、博客、播客等即时通讯手段和5G、4K/8K等超高清技术,成为当代包括民间歌曲在内的各文艺门类作品的重要载体和全方位展示平台。就将咸宁民间歌曲打造成地域文化音乐标识工作而言,就是要运用好现代媒体矩阵,传播好本地域的代表性民间歌曲,制作好可作为本地域文化音乐标识的民间歌曲音视频,扩大其社会影响力。还可以考虑开发方言民歌APP,提供民众互动学唱;用AI生成民间歌曲伴奏功能,吸引演唱者广泛参与;聚焦民间歌曲背后的传承人、研究者,向人们讲述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再次,要加强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文化产业,是促进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举措。民间歌曲作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的宽阔前景。尤其是当下盛行的文化与旅游结合趋势,更为民间歌曲与之的互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就将咸宁民间歌曲打造成地域文化音乐标识工作而言,要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勇于探索,大胆试验。当下能具体实施的举措有:(1)发展民间歌曲培训业,认定并资助民间歌曲传承人设立传习所,鼓励民间歌曲的师徒制传承;(2)发展民间歌曲制作业,从事民间歌曲的音像成品制作、传播等工作,获取民间歌曲含蕴的经济价值;(3)发展民间歌曲演艺业,组织职业、半职业的民间歌曲演艺团队,通过在重大节庆活动、民俗礼仪活动中的表演,促进民间歌曲的“活态”传承;通过在旅游景点中的表演,促进民间歌曲的“展示”性传承;(4)发展民间歌曲旅游业,通过在获得“民间歌曲之乡”“民间歌曲传承基地”“民间歌曲生态保护区”等命名的村、乡(镇),设计民间歌曲主题旅游线路,开发沉浸式旅游体验模式,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考虑打造实景演出的作品,或开发“声音地标”项目——游客扫描景区二维码即可收听当地民间歌曲及其相关的故事;(5)发展民间歌曲工艺业,制作民间歌曲演唱中使用的特色乐器、导具、服饰等用品,设计并制作有本地民间歌曲内涵的文创产品,通过文创衍生与品牌赋能,推动民间歌曲成为地域性的音乐符号。
总之,将咸宁民间歌曲打造成为地域性音乐文化标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结合文化保护、创新传播、产业开发和社会参与等进行多维度思考。我们应对其进行“在地性深耕”“超越性观照”,以“大众化解码”,阐释咸宁民间歌曲的精髓;以“时代化转化”,焕发咸宁民间歌曲的新生;以“高新化传播”,展现咸宁民间歌曲的魅力。同时,应力避在将咸宁民间歌曲打造成地域文化音乐标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功利短视、浅薄滥用、符号堆砌等偏差。从而使这项工作,既保持民间歌曲基因的纯正性,又拥有现代表达方式,使咸宁民间歌曲在从“文化遗产”升维为地域文化“音乐标识”的过程中,最终实现“听得见乡愁、带得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作者黄中骏,男,一级作曲。曾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巡视员。曾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武汉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特聘教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学术专员。)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深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规律性认识
下一篇:
将咸宁民间歌曲打造成地域文化的音乐标识(上)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文谨、通讯员王远远报道:17日上午,市委党校举行2019年下半年主体班开学典礼暨“不忘初心、牢...
6月13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下称遗产日),今年遗产日非遗活动的主题是“非遗传承健康生活”。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
刘源望(武汉)有一种传承总是托举着嫩尖尖累了的,都藏在袖子里在不经意时,落下还有一种传承总是以一种集体谢幕的方式先把纷...
出队旗、敬队礼,齐唱队歌,为烈士献花,向烈士默哀并三鞠躬,为烈士献词……庄严肃穆,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少先队员对何功伟...
未来,通城县将设立专项保护基金,建设传习所,扩大巡演范围,让这一“戏曲活化石”焕发新生机。
21日,政协第二联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皮定宇委员对咸宁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了六点建议:第一,...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谭昌强、通讯员王远远报道:1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小兵,为参加全市组织人事履职能力提升专...
搭上电商,非遗飞入百姓家——首届“非遗购物节”述评(上)光明日报记者张玉玲“非遗直播”,叫好又叫“座”。“非遗购物节”...
穿汉服、逛国风集市等也引领了一波端午新风尚。微博投票:琴棋书画、京剧、武术、舞蹈等国粹艺术580票汉服、团扇、国风美妆、...
”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舞蹈教室,伴随着优美的藏戏唱腔,西藏自治区藏剧团藏戏演员达娃曲珍正向孩子们讲解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