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如今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教育形态,从备课、授课到评价,AI工具几乎渗透教学全流程。但一线教师也陷入困惑:技术是“助手”还是“对手”?“合格老师”的标尺是否已重构?
汪永富:AI对教育的冲击,表面是教学手段革新,本质是对教育本质的重新叩问。我走访咸宁多所中小学,听过上百节课,发现教师的焦虑源于对“变与不变”的模糊认知。其实答案很明确:合格的AI时代教师,要在“坚守不变”与“主动求变”间找平衡——不变的是教育的灵魂与底色,变的是适应时代的方法与能力。技术终究是“外器”,育人才是“根本”,想通这点,诸多困惑便迎刃而解。
记者:“不变”是老师们最关心的底线。AI能精准答疑、生成教案甚至模拟情感互动,教师哪些核心价值是AI永远无法替代的?“不变”的根基具体是什么?
汪永富:这问到了教育的“根”。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教育核心是“人影响人”,这是AI无法复制的。“不变”的坚守有三个层面。
首先是育人方向的坚定。教育是国之大计,中国教师必须心怀“中国的灯火”,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技术无法动摇的航标。正如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政涛所言“人工智能为我们赋能,我们为人工智能赋魂”,这里的“魂”就是教育的理想信念与教育家精神。比如用AI上历史课,工具能梳理时间线、展示文物,但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家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用AI做语文阅读,工具能分析修辞,教师要渗透核心价值观、培育同理心。这种“赋魂”,是AI不具备的价值立场。
其次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论断,在AI时代更显珍贵。教育本质是心灵唤醒、灵魂塑造与情感精神传递,而AI没有真实情感体验与温度。当前青少年“四无”心理、手机依赖、心理健康问题及单亲、留守家庭成长困惑等,都非AI能解。去年咸宁一位农村教师,面对经常逃课的留守学生,AI只能监测缺勤数据,却读不懂孩子的孤独。这位老师通过每周陪下棋、带其参与班级活动,慢慢打开孩子心扉,这便是“爱”的力量,是技术冰冷无法替代的。未来,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可能被替代,但懂用爱唤醒灵魂的教育者永远被需要。
最后是师德师风的底线。国家强调“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其核心是“关爱学生”。我们推崇“于漪式的好老师”,这种好在于精神层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德行,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智慧,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心。去年咸宁“最美教师”评选中,一位扎根山区30年的老师,用工资帮学生买文具、休息时间给学困生补课,她或许不会使用先进AI工具,却用行动诠释了“师德”。守住这份师德与关爱,才不会在技术浪潮中“失魂落魄”。
记者:“不变”的根基令人心安。那“变”的部分体现在哪里?教师需在哪些方面主动突破?
汪永富:“不变”是教育的根与魂,“变”是教育的枝与叶,是焕发生机的关键,有三个层面的“变革”必须落地,即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范式革命,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精准转向,从技术“旁观者”到“实践者”的数字化升级。
尤其,教学方式的范式革命是关键,这并非空穴来风,202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及2025年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意见,都明确指向这场革命。变革的根源是人才需求变化:过去社会需“知识储备型”人才,教师讲清知识即可;如今AI秒检索百万条信息,社会更需“创新创造型”“问题解决型”人才——会思考、会实践、会解决问题的人。
但当前很多课堂仍“满堂灌”,这是存在多年的“顽瘴痼疾”。比如部分数学老师一节课从头讲到尾,公式定理讲得透彻,学生却只会套公式,不会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AI时代的课堂需构建“三学中心”模式:以学生、课程、学习为中心。咸宁多所试点学校已付诸实践,如用AI学情分析工具绘制“学习画像”,精准定位学生短板,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语文课开展跨学科项目,结合AI查资料,让学生用文字、漫画、短视频解读《岳阳楼记》,兼顾语文能力、史地知识与技术运用。这种从“怎么教”到“怎么学”的转变,是合格教师必须迈过的坎。
记者:这种转变很关键。您提到的“个性化”是AI时代教育热词,过去“因材施教”难落地,现在借助AI如何实现?对培养创新人才有何意义?
汪永富:“因材施教”是孔子的千年理想,AI让其从“小众探索”变为“大规模可能”。过去教育常犯“一刀切”错误,芬兰教育专家比喻:“让猴子、企鹅、大象站在同一起跑线爬树,既可笑又不尊重生命。”每个学生兴趣、思维、节奏不同,统一标准会扼杀创造力。如今“小班化教学”普及叠加AI技术,“大规模因材施教”将成常态。
个性化培养有三个层面。一是学习方案精准定制。AI持续追踪学生答题速度、错误类型、阅读偏好及课堂互动频率,建立动态学情画像。如咸宁实验小学英语课,AI据学生发音准确率、词汇量推送不同内容:基础弱的练日常对话,基础好的做情景剧本创作。二是教学过程差异化实施。摒弃“一套教案教全班”,推行“一人一策”。有语文老师用AI上《桃花源记》,同时推送三种材料:基础好的读原著及史料,中等的读白话译本配注释,薄弱的看动画解读加生字卡片,老师重点点拨各小组难点。三是评价体系多元化。打破“唯分数论”,AI记录课堂发言、小组合作、实践成果,从知识、能力、情感多维度评估。如某学生数学分数不高,但AI记录其在小组项目中常出新思路,这种“创新能力”得以被看见、认可。
这对创新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基础教育是创新“第一粒扣子”,拔尖人才非“标准化生产”所得。教育部数据显示,推行AI辅助个性化教学的学校,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人数比传统学校高45%,成果质量更优。咸宁近两年亦有体会,中小学科技创新大赛获奖项目中,一半来自试点学校,有学生用AI制作的“农田墒情监测装置”获省级奖项。可见,个性化培养不是“奢侈品”,是新时代教育必然方向,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记者:实现这些“变”,对教师能力有新要求。AI时代教师需具备哪些新能力?如何破解教师对技术的畏难情绪?
汪永富:对于教师的畏难情绪,我非常理解。部分老师觉得“技术复杂学不会”,或怕“AI抢饭碗”,这很正常。但要明确:AI淘汰的是“不会用AI的教师”,而非“教师”。破解关键有二:一是转变观念,将AI视为“教学搭档”而非“对手”,如同过去从“黑板”到“多媒体”的升级,工具迭代但育人核心不变。二是坚持“用以致学”,在实践中学习,不必“学透再用”,可“边用边学”。咸宁开设“AI教学工作坊”,由技术骨干带领练习,从AI备课、学情分析等基础入手,逐步过渡到教学设计整合。有位临近退休的老教师,起初不会登智能平台,如今已能用AI做学情分析,他说“不是我学会了技术,是技术帮我读懂了学生”。
需提醒的是,技术不是“万能药”。有些学校斥巨资建大数据平台,因未理解“技术为教学服务”,导致老师不用,沦为“花架子”。教师应做“技术浪潮的弄潮儿”,而非“守旧旁观者”,更不能做“教育乞丐”——坐等技术投喂,而不主动驾驭。
咸宁日报记者 甘青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鄂南高中军训砺剑启新程
下一篇:
咸安永安南大街社区开展专项检查 净化校园周边文化环境
7月1日,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邮票正式发行, ,当天全市各县、市、区零售网点同步销售,同时开设了网上营业厅、微...
“团结有爱永不言败,竞速时代我们最帅”“发型高贵气质到位,早起早睡锻炼万岁”“低调低调我们驾到,不要掌声只要尖叫,不苦...
在思政教育中,应深入挖掘咸宁红色文化的内涵,充分利用新兴数字技术,丰富教育的形式、深化教育的体验感,从而扩大其在思政...
针对留守儿童就学和心理健康等突出问题,镇红十字会联合咸宁市心理学会重点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在辖区学校全覆盖开展身心健康...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
下一步,该行将持续践行私行客户专业服务模式,通过贴心周到的金融服务,为客户量身定制财富规划和资产配置服务,进一步提供...
2月19日,记者在咸安区中医医院医养中心建设现场看到,目前项目的主体建筑基本完工。
通山县九宫山镇中学历史老师涂诗教,扎根教育一线40年,相册里存下了与学生们的一张张合照,对孩子们的名字、个性、职业如数...
学习数学,口算是基础中的基础。通过数学游戏,如数独、口算挑战等,不仅能够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在游戏中潜移默化...
”ABB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总裁张志强说,从ABB厦门工业中心落成到上海机器人超级工厂动工,从开放创新中心到未来实验室,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