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亚平
|
6月11日,晨光中的通羊四小墨香浮动,从教30多年,梅玉萍仍保持着清晨第一个到校的习惯,办公室砚台里隔夜的宿墨、写满批注的作业、粘着茶渍的数学教案,是她在教育一线默默耕耘最鲜活的注脚。
班级管理
助力“魔王班”蜕变
2005年9月3日,通羊四小的上课铃刚响,五(3)班的教室里却像炸开了锅。三个男生把扫帚架在门框上,一推门就“哗啦”作响,粉笔灰在阳光的照射下漫天飞舞,梅玉萍抱着一摞手写的数学题卡站在门口。
“哟,来了个新‘靶子’。”后排传来男生的怪叫。梅玉萍没生气,反而放下题卡,拿起黑板擦慢悠悠地擦起黑板:“听说你们数学平均分比全年级低二十分?我倒觉得,不是你们不行,是题没出到你们心坎里。”
她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个大大的笑脸:“今天不讲课,我们玩个‘数字炸弹’游戏。谁能猜到我心里想的数字,这包大白兔奶糖就归他。”原本吵闹的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一个个小脑袋开始转动。
接下来的日子,梅玉萍的办公桌前总围着学生。“梅老师,这道鸡兔同笼题,我用画图法做出来了。”“老师,我爸说您编的购物应用题,比超市价签还清楚。”她摸着学生的头,眼里满是笑意:“你们看,数学不是难题,是生活里的小窍门。”
2006年小升初考试成绩出来那天,班里的数学及格率从曾经的38%飙升到92%。家长们挤在教务处,手里捧着一面写着“育人楷模”的锦旗,哽咽着说:“梅老师,您是我们孩子的福星啊。”
公益助学
让数字有了温度
2015年冬天通山县广场寒风呼啸。梅玉萍带着几个学生摆起了小摊,摊上整齐地摆放着手写的数学字帖。她的手指冻得通红,却依然握着毛笔,在宣纸上写下“买本字帖送解题秘籍”。
“阿姨,这字帖多少钱一本?”一个小女孩拉着妈妈的衣角问。梅玉萍放下毛笔,笑着说:“五块钱一本,所有收入都用来给山区的小朋友买练习本。”
小女孩的妈妈买下字帖后,梅玉萍又递过去一张小纸条:“这是一道趣味数学题,解出来还可以来找我换小奖品哦!”
三年时间里,梅玉萍发起的“墨香助学”项目为572个孩子送去了定制数学字帖和练习本。如今,她的公益课堂仍在扩展:周末她会带学生给老人演算养老金,暑假她会组织留守儿童“数学思维登山队”。
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封控期间,梅玉萍组建了“流动数学课堂”。每天早上,她都会骑着电动车,绕路20公里给医护子女送教。“梅老师,您做的饺子真好吃,比我妈妈做的还香。”医护人员的孩子亮亮边吃边说。梅玉萍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等你爸妈回来,咱们一起包饺子,让他们也尝尝你的手艺。”
如今,当年那个被梅玉萍从危房里背出来的留守儿童吴晓萱,成了她的公益助手。“我要像梅老师那样,让每个数字都有温度。”吴晓萱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
教育科研
让公式长出翅膀
“传统的数学课堂太枯燥,学生们提不起兴趣。”梅玉萍尝试将生活中的场景融入课堂教学,比如用超市购物教小数,用分水果教分数。
在教折线统计图时,梅玉萍让学生记录自己的体温变化,然后根据体温曲线绘制折线统计图。“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知识,还懂得了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梅玉萍说。
在“第五届全国试卷命题大赛”中,梅玉萍设计的试卷荣获三等奖。这份试卷里,有“计算家里每月的水电费”“根据菜谱计算食材用量”等贴近生活的题目。
“数学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公式,它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梅玉萍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希望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让数学长出飞翔的翅膀。”
2024年,在咸宁市首届小学生思维运动会“记忆闪现”项目中,梅玉萍指导的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她也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她说:“我的所有荣誉都属于我的学生们,是他们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
如今,梅玉萍依然坚守在通羊四小的三尺讲台上。她的白发越来越多,但眼里的光芒却一直闪耀。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陈燕:以爱为笔,在细微处书写成长
下一篇:
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 ——记咸宁市第十四小学教师张亚清
全市“十佳师德标兵”——嘉鱼县官桥镇舒桥中学孙家万,长期扎根农村教育事业,带着知识和爱心,来到乡村孩子们的身边,辛勤...
附各地助学申请咨询电话:咸宁团市委:0715-8125915,咸安团区委:0715-8322980,嘉鱼团县委:0715-6355857,赤壁团市委:...
师范毕业后,他长期扎根农村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带着知识和爱心,来到乡村孩子们的身边,感知乡村孩子的艰辛和困惑,发现乡...
师范毕业后,他长期扎根农村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带着知识和爱心,来到乡村孩子们的身边,感知乡村孩子的艰辛和困惑,发现乡...
咸宁网讯(记者熊大平通讯员葛巍张瑞)“国家助学计划,不仅帮助一个又一个贫苦孩子实现了遨游知识海洋的梦想,更是帮助我们...
根据区教育局助学支教负责人金细猛介绍,为充分发挥名师引领、名校辐射的作用,城区重点学校每月将开展一到两次城乡教学交流...
咸宁网讯(记者徐浪通讯员夏旺春段洵)9月8日上午,人行咸宁市中支副行长刘红云、张晓峰一行前往通山县闯王镇刘家岭村开展金...
“扶老”项目二维码“助学”项目二维码联系人:夏丹联系电话:0715-8139816中共咸宁市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咸宁市...
咸宁网讯通讯员张远杰、汪延煜报道:“多亏有国家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我才能继续大学学业,在校的最后一年里,我会继续...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记者张敏、通讯员彭洪报道:9月14日上午,聚力助学兴教 助力乡村振兴——“汇得行公益基金”捐赠活动,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