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和建设的过程中,在预防和惩治并重的方针指导下,使“三不”(即不愿腐败、不想腐败、不敢腐败)理念在每位公务员心中长存、脑中长记,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因为“三不”氛围的营造能使公务员们管住自己的脑,不胡思乱想;管住自己的手,不吃拿卡要;管住自己的腿,不乱行瞎动。
纵观大大小小腐败分子的堕落轨迹,他们在工作之始、位高权重之前,抑或在登上领导岗位之初,也是党的儿女、人民公仆、国家栋梁,也不愿、不想、成为腐败分子。但他们手握权柄时长日久之后,为什么一个又一个“前腐后继”成为腐败分子、滑进深渊呢?个中原因很多,但我认为,“三不”理念和实践的缺失,不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先看“不想”。有人说腐败是一块“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这恰是一些人腐败的诱因。之所以“想“,无非是腐败背后有金钱、有美色、有享乐、有安逸。我们生活在一个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时代,共产党人也不是不食烟火、无欲无求的神汉仙人。在物欲横流、拜金盛行的潮流中,在众多的诱惑面前,由眼入脑、由耳入心、由此及彼、由汝及吾,“不想”物质和肉欲,是个严峻的命题。因此,“不想”腐败,其前提一定是发展经济,满足(最起码是基本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其次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其不致因艰苦、贫困、窘迫和无奈而产生“想”,进而无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去为人民服务;第三就是营造一个好的社会氛围、好的企业(单位)文化、好的生活环境,使其每天生活在充实、快乐、满足和健康之中,没有多少闲遐去“想”。
——“不愿”,则涉及到一个“为什么”的问题。想想牢狱苦,安分就是福。腐败的下场和结局人人皆知,腐败的后果和惨状个个都晓。但之所以总有人铤而走险,“你知、我知”的侥幸心理作崇是其中重要原因。“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的古训在耳,“除了你知我知,还有天知地知”的教侮仍在,好的反腐倡廉警句震聋发馈,因此,要想“不愿”腐败,关键就在于加强教育、加强宣传,加强预防、加强警示。倘若都能通过宣传教育真正在思想上明了腐败的结局,慑于“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社会上遗臭万年”,“不愿”也就能成为自觉。再去“飞蛾扑火”,岂不是痴人一个?
——“不敢”,重在惩处。只有加大惩处和打击力度,保持反腐倡廉的高压态势,才会使一些人不敢腐败。“治乱还须用重典”,姑息迁就,心慈手软,腐败必定抬头;一以贯之,抬头就打,腐败肯定无处滋生。从这个角度上讲,纪检机关、检察机关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加大腐败分子惩处力度,对保证我们党的肌体健康作用之大,不言而喻。党有《纪律处分条例》,国有《刑法》,还有《公务员法》等一系列条规,依法依规打击腐败分子,人民满意,政风清明,国家安定,社会和谐。对于那些经宣传教育还没有入脑入心的准腐败分子,惩处腐败分子则是一剂催醒的良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使广大党政干部做到“不想、不愿、不敢”腐败,是一项系统工程,非预防与惩处双管齐下才行。只要每个人都能在反腐败斗争中保持“三不”,每个单位都能将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落到实处,腐败分子就会永无藏身之处。
(游强进)(作者系市政协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监督就是爱护
下一篇:
别让下不为例冲破“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