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党员的家国情怀——记荆楚楷模退伍老兵张向温
铭记党恩 参军报效祖国
1935年的春天,张向温出 生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一个 贫苦的家庭,寒冷与饥饿是那 时唯一的记忆。后来,共产党 解放了全中国,张向温家第一 次有了自己的土地和房屋。
“好日子是毛主席、共产党 给的,咱不能忘恩,要报答共产 党。”这一句话,在张向温的心 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1950 年,15 岁的张向温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加入了人 民解放军。1951年,他参加了 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 1954年,张向温加入了中国共 产党。
老人常怀念战友,回忆那 场终生难忘的残酷的战斗: 1951 年 3 月,志愿军第 50 军 150 师 48 团机炮连队驻守在 朝鲜安东县某阵地山头上,16 岁的张向温给连指导员袁好锡 当通讯员。一天,美军突然发 动攻击,敌机先后四次轮番向 阵地狂轰滥炸,全连将士激战 两昼夜,击落一架敌机,坚守住 了阵地。
然而,在这次战斗中,志愿 军伤亡惨重,“张副军长也阵亡 了,袁指导员和战友们因子弹 打光,全部光荣地牺牲在阵地 上。因为先负了伤抬下阵地, 全连就我一个人活了下来。”老 人说到这里,不禁泪水涟涟。 “我经常在梦中,见到我那 些在朝鲜战场上被敌机炸得血 肉横飞而死的战友们。”过完 50 岁生日,张向温暗自决定: “当兵没在战场上为国捐躯,活 着就要为社会多作奉献。”这一 年,是1985年。
情系民众 爱心捐赠暖人心
1984 年,张向温被安排到蒲圻 县(现赤壁市)碳素厂工作。重新走 上工作岗位的他,格外珍惜来之不易 的工作,对党更是充满了感激之情, 每天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工作。
1986 年 ,蒲 圻 县 修 建 烈 士 陵 园。自己是部队出来的,对军队有很 深的感情,于是,怀着对烈士的崇高 敬意,张向温将平时省吃俭用节省下 来的280元钱捐了出去。这时候,张 向温一个月的工资才几十块钱。 有了第一次的善举,此后便一发不 可收拾。凡是工厂倡议向灾区或贫困 地区捐款、捐物,他总是积极响应。对 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是如此大方,但对 待自己和女儿的生活,他却十分“小 气”。他和女儿吃、穿十分简朴,三年都 难得买一件新衣服,女儿几次想要添条 花裙子,都被他拒绝。而省下来的钱, 总是在第一时间被他捐了出去。
1990年,退休后的张向温当门卫、 守仓库,直到他的左脚患静脉曲张实在 行走不便,才正式休息。在厂生活区, 人们经常看到他拖着一条病腿,一跛一 拐地到街边买馒头回去当饭吃。有人 劝他趁早住院治疗病脚,他总是不以为 然地笑笑,不把病脚当回事。
张向温在家喜欢看新闻节目,关 注社会热点和国家大事,每天都要看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
1995年,张向温从电视上看到西 部地区许多贫困学子无钱上学、沿海 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办教育的新 闻。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连夜给 当时的国家教委负责人写了一封信, 随后给国家教委汇寄捐款3000元。
很快,他收到了国家教委有关领 导的回复信和盖有国家教委印章的 捐款荣誉证书。那红色的捐助证书 上写着:“张向温老人,您好!国家教 委代表西部广大学子忠心地感谢您 对西部贫困学子的无私援助。”
事后,一位朋友一番好意地劝他: 你这大的年纪了,有点钱留着自己照顾 身体养老,何苦要把自己的积蓄到处捐 赠?再说,你也有孙子在上学读高中, 今后上大学需要许多钱花,你的钱留给 自己孙子用不更好吗?老人却笑着说: “我的孙子上学,比起西部地区那些贫 困孩子的条件来,那要好得多了。”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特大 地震,第三天,张向温就把平时积攒的 3000元钱全部捐给了灾区,在随后的 几个月时间里,他又陆续捐出了4000 元。对于每月只有2000元退休金的 老人,攒下7000元钱是多么不易。 2018年3月,张向温在电视里看 到自己河南老家有一位70多岁的流 浪老人,又把自己积攒了 3 个月的 1 万多元钱捐赠了。“现在政策好了,我 每个月的退休金有 4000 多元钱,我 留一点生活费就够了。”张老说道。
张向温家里珍藏着一个皮箱,里面 有厚厚一摞邮汇清单和回执,还有一些 捐赠证书。这些证书,有民政部、中央 电视台、国家教委(现在为教育部)、西 藏自治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颁 发的,也有湖北省慈善总会和赤壁市防 汛抗灾指挥部等部门颁发的。
“有人背后说我是一个大傻瓜, 还有人说我脑子有问题,把自己的钱 捐给别人。”老人苦笑着说。在他看 来,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 和行为方式,自己这样做,没有什么 不对,自己认为很值得。
贫困学生、三峡工程、1998年特大 洪水灾害、汶川大地震、江苏盐城的龙 卷风、天津的爆炸事故、山东的厂房坍 塌、长江的轮船遇灾,只要哪里需要帮 助,张向温就会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
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张向 温老人已陆陆续续捐款 16 万余元, 这些钱,都是他省吃俭用,从牙缝里 抠出来的。
身先士卒 争做新时代楷模
今年 5 月,由于老毛病犯了,张 向温再次住进了赤壁市人民医院。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医院住院部 14 楼 5 号病房 65 床,老人正在打点 滴,手里还拿着一叠今年8月份主题 党日活动的资料,医院后勤消防管理 员闵刚正在帮老人整理东西。
2009 年下半年,在医院上班的 闵刚通过媒体报道得知了张向温的 事迹后,查到了他的住址,与老人取 得了联系。
“当时是被他的爱心事迹感动。” 闵刚说,后来在与老人的接触中,他 发现多年来老人一直是独居,只有一 个独生女儿在鄂州。于是,闵刚就成 了老人的半个儿子。
“他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 在医院里度过的。”闵刚说,老人住院 的时候,他每天都会抽空来瞧一瞧, 与老人聊聊天,洗洗衣服。老人出院 回家后,闵刚隔三差五也会去老人家 中看看。
在老人病床旁边的墙壁上,贴着 一张小纸条,上面写有 2 个电话号 码。“这是义工留下的。”闵刚说,张老 总是为他人着想,现在好多人都被他 的事迹感动,自发前来帮助张老。
“我们小区有 100 多名党员,张 爷爷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最积极的 那一个。”炭素社区干部江莹说,现在 社区在进行棚改工作,老人居住的地 方要拆迁。得到消息后,老人出院第 一件事,就是到社区去签字。 “每年的党费,张爷爷只会多交, 不会少交。”江莹说,这几年,张向温 每年都会主动缴纳超过实际金额的 党费。 平时里,张爷爷喜欢看书,并 做好笔记,即便是住院,都会随身携 带党规和《党章》自己学习。 “要为国家多做好事,不能忘记党 的恩情。”张向温还经常对周围的人 说,“虽然如今病魔缠身,生活困难,但 与牺牲的战友们比,我是幸运的,也是 幸福的。只要稍微有条件,我还是要 为社会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
编辑:chenguo
上一篇:
做活企业 当好代表 ——记咸安区人大代表、湖北三六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冬青
下一篇:
“全国种粮大户”连片承租土地2000余亩,年收入300余万元 吴正刚:稻田里飞出“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