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专题报道 >> 2025专题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 正文

九岭长歌八十载 精神丰碑永屹立 ——镌刻在通城大地上永不褪色的抗战史诗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5-08-29 15:53

●记者 袁立新 杜培清●通讯员 罗伟民

八十年前,无数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换来了山河无恙,那段用血与火熔铸的峥嵘岁月,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在鄂南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都镌刻着抗日救国的不屈印记。其中,通城九岭这片红色热土的抗战史诗,更是为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8月20日,记者随通城县党史专家李斌重走九岭防线遗址,重温80多年前发生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军民同仇敌忾抵御外来侵略者的场景,缅怀那些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用鲜血捍卫国家尊严,用生命换来今日和平的抗战英烈。

两陷之殇 通城军民依山就势血战日寇

通城地处鄂东南边缘,幕阜山脉的黄袍山、黄龙山系、药姑山系蜿蜒环列县东、南、西三面,分别界邻江西修水与湖南平江、岳阳、临湘。这里山势复杂,雄关险隘,是由鄂入赣、入湘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军事防御要地。

1938年11月9日,日寇占领通城,在县城内设立宪兵队和维持会等汉奸队伍,强征民夫修筑碉堡工事。《通城抗战史料》记载:县城沦陷后,日寇以“只要土地,不要人民”为口号,用断喉饮血、火烧油熬、集体扫射、互相活埋等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杀害通城百姓。

2022年,李斌在老家通城隽水镇东港村采访了一位深受日军之害的87岁的老人陈名贵。老人撩起衣襟,向他展示身上两个枪眼伤疤:1939年,母亲牵着哥哥,背着2岁的他在乡村小路上走着,在山头架着机枪的日军忽然开枪,一梭子弹打死母亲和哥哥,一发子弹从他躯干侧穿而过,落下的残疾让他一辈子站不直、坐不下。

据1947年通城县政府统计数据:从1938年7月到1945年8月,日军两次占领通城,全城八百多栋房屋和拱北桥、回澜寺等名胜古迹全部被毁,通城县县城人口从18万人锐减到13万人,其中南区两地——十里市和石板铺只留下一个地名。

“那边是锦山,旁边是铁柱山,这边是鼓鸣山、寒婆山、黄鹤楼、庙峰尖、杨台尖……”李斌指着远处连绵的山峦对记者说:“抗战的时候,通城处处是战场,山山有血战,每个山头的土地都曾被抗日烈士的鲜血染红。”

李斌告诉记者,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他跟着长辈到锡山附近的山上打柴,经常捡到子弹壳、炮弹壳、铁帽子(钢盔)、军用水壶、迫击炮等,不时看到被雨水冲刷出来的白骨。长辈们就给李斌讲,锡山原本也叫血山。

原来通城县城陷落后,日军除在县城及近郊锡山、锦山一带设防外,还在尖山、石南山、摇鼓山等险要山头设据点,控制北港,磨桥等地和公路沿线,跟崇阳、临湘的日军相呼应。

1939年8月,国军98师、134师同时奉命收复县城,134师担任左翼攻堆山、菖蒲港、锦山、大柱山、马鞍山各据点,经过月余包围,歼敌上千,抗战将士伤亡巨大,锡山被鲜血染红。1941年,县长朱声沛倡议改锡山为血山,以纪念用鲜血和生命攻克锡山的抗日阵亡将士……

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通城抗日游击中队在中共通城县委领导下发动民众,为抗日将士运送弹药、抢救伤员、摸情报等,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

从小听着家乡抗战故事长大,一团团国仇家恨之火在李斌的灵魂深处强烈地燃烧着,把通城的抗战故事传承下去,早已融入了他的血脉。

英烈长眠 鸡笼山的纪念与传承

乡村公路在通城腹地蜿蜒,车行至麦市镇鸡笼山西麓的井堂村。

踏入马家垅山门,拾级而上,就来到了“鸡笼山抗日阵亡烈士墓”纪念地,只见新修葺的烈士坟墓焕然一新,几块旧碑依次立在坟后。烈士纪念碑基座前,还有前来瞻仰的人们敬献的水果、糖果……他们用最传统的方式,表达对抗战烈士的思念与敬意,让抗战烈士也尝一尝“胜利果实”的甜味。

鸡笼山山顶上,当年被抗日将士当作掩体的自然奇观“巨石长城”仍在,岩石上斑驳的弹痕与山顶纵横的战壕似乎还在诉说着当年战役的惨烈。

井堂村村民龚长祥一段开场白把记者带入了86年前那个悲壮的场景:1939年9月23日,一股日军企图走麦市过江西修水再攻克平江,进而夺取长沙。在经过麦市镇鸡笼山时,遭国军140师837团3营9连(连长曾吉林)外加8连许俊陶排共160人的猛烈狙击。日军采取陆空联合、步炮协同的战术,反复猛攻,苦战三昼夜,九连连长曾吉林不幸中弹牺牲,国军整个阵地与日军拼刺刀,拼到最后只剩8人。

龚长祥介绍,鸡笼山战斗结束后,村民配合军队打扫战场,收殓烈士遗体,将100余名烈士就地合葬在鸡笼山半山坡上,另外50多人合葬在马家垅后面小山上。1940年,国军第九战区拨款在马家垅修建了一座鸡笼山抗日阵亡烈士墓,可惜后来被破坏,石栏杆、墓志和题词不知所踪。

日军见攻克鸡笼山非常困难,只得迂回苦竹岭过江西。1939年9月26日,川军20军军长杨汉域率133、134两个师5000余名官兵,在与江西修水县白岭镇荣春村交界的通城县塘湖镇石坪村苦竹岭设伏,迎头痛击日军。日军飞机大炮轮番轰炸,抗日壮士不顾伤亡,轮番往山上冲锋。激战几昼夜,毙敌1000余人,杨汉域后来在山腰上的天然花岗崖上亲自题刻“大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九月蜀人杨汉域率精卒五千大破倭寇于此”。

80多年过去了,杨汉域在花岗崖上题刻的27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当地村民每一年都会来这里给摩崖石刻添彩。

2020年,李斌前往成都寻访曾参加九岭抗战的幸存的川军老兵,当年随军行动的杨汉域部下郭大树师长的儿子郭家瑞只有13岁。他向李斌回忆起当年目睹苦竹岭战场情景:“日军和我军连着打了几天几夜,打到最后山上没有了枪炮声,没有了拼刺刀的喊杀声,只听见像水牛一样粗急的喘息声。老百姓上山收殓时,看见抗战将士有的掐着日军脖子,有的咬着日军耳朵,有的把手伸进日军的喉咙拼命抓……拼得太狠了,收尸时根本掰不开……”

烈士英雄应有所表功,爱国精神更不能忘。2024年春,由通城县委统战部牵头,麦市镇和井堂村筹集30万元对烈士墓进行重修,建起了纪念碑和鸡笼山战斗简介墙。由通城文史爱好者和民间组织通过多年不懈努力,从洗衣塘、菜园等地寻回的“气冲霄汉”“壹壹垂丹青”“气吞胡羯”3块石碑也重新被立在烈士墓后。而今“鸡笼山抗日阵亡烈士墓”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会有大量的青年学生、党员干部群众来这里缅怀先烈。

“吃水不忘挖井人,重修烈士墓是对英烈的尊重和缅怀。”井堂村党支部书记葛先富表示:“80余年前有先烈英雄们在这里浴血奋战,鸡笼山在我们心里不只是山,更是精神,更是信仰,我们要把鸡笼山烈士的精神传承下去。先辈们拼死守住的家园,我们一定要把它建设得更美好。”

心怀这份信念,今日的井堂村已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柏油路穿境而过,延伸到每一个村民小组。小村庄见空补绿、庭院见缝插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体村民共享家门口风景,还通过产业+旅游实现了增收致富。

九岭铸魂 永不屈服的精神丰碑

通城县马港镇九岭106国道象鼻嘴路段,老武(汉)长(沙)公路从对峙的两山中穿过,公路一侧,刻有“立马九岭”四个大字的石碑庄严矗立,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记者登上九岭埂上,只见群峰环抱,宽阔的隽水穿田而过,窄急的老武(汉)长(沙)公路蜿蜒其间,在象鼻嘴忽然折返向上,与湖南平江县上塔市一带的高地相连。象鼻嘴与右侧的宝盖山、左侧的九岭埂上形成品字形,互成犄角,互相响应,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这里就是当年的九岭抗日主要战场,抗日将士在这里打响了长沙保卫战的第一枪,打退了日军多次大型进攻,粉碎了日军南下进攻企图。”李斌介绍,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日军兵锋直指湖南。东起南楼岭,西至大云山、全长约百余公里的九岭防线成为拱卫湖南的铁壁铜墙,主战场九岭更是中日双方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

1941年1月6日,日军4.5万余人在九岭两翼形成包围态势,企图一举夺下九岭。国军新10师失守九岭后,58军副军长鲁道源率新11师在这里与日军肉搏,激战一昼夜,炮火纷飞,敌血没踝,歼灭倭夷不下数千,成功收复九岭失地。

为纪念九岭战役胜利,58军在九岭下石井建纪念亭,鲁道源在石碑上亲书“立马九岭”4字,碑后勒诗:“滇南健儿镇此间,三捷长沙敌胆寒,立马九岭歼顽敌,屡教倭奴弃甲还……”

一幕幕九岭阻击战场景,不只是悲壮故事的发生地,更是中国军队用4600多条生命铸就的永恒丰碑:歼敌数千人,牵制了日军第33师团向长沙增援,天岳幕阜山九岭也因此被世界军事史称为“日本侵华不可逾越的悬崖”。

80年沧桑巨变,抗战精神永存。近年来,通城县政府和民间组织共同努力,修复抗战遗址,重立“立马九岭”主副碑,抗战后人及老兵先后前来凭吊。2017年6月,90多岁的四川籍抗战老兵周禄生、陈家乾、苏国章不远千里辗转来到九岭凭吊战死沙场的战友,喊出了当年血战九岭时的悲壮口号:“打日本鬼子,我们不怕死!人在阵地在,人亡阵地亡!”现场听闻者无不动容落泪。

这些年,李斌致力于通城抗战史研究,他无数次踏访九岭防线战争遗址,并与同是通城文史专家的魏向党一道,自费驱车数万公里寻访参加九岭阻击战的20余位幸存老兵,通过民间调查、史料整理及新媒体传播,还原80多年前发生在通城九岭的真实抗战史和历史真相。

80多年前的九岭防线如今已是满山青绿,曾经的抗日战场故地已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周年,铭记历史是为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我们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就是要让抗战精神世代传承下去。”李斌说。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通城九岭:抗日将士在此打响长沙保卫战第一枪
下一篇: 保持战略定力 坚定必胜信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代启示之三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