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宇
【光明论坛】
2025年4月15日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实十周年”。十年来,全社会国家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特别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已成为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关键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鼓励国家安全领域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提出“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安全形势,有必要加快国家安全领域科技创新,以鲜明的实战实用导向引领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程。
当前,国家安全的科技含量与日俱增。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国家安全集各领域安全于一体,是全面、系统的安全,是共同、整体的安全。近十年来,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持续丰富,领域不断专业化,已经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生态、资源、核、网络、金融、粮食、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人工智能、数据等诸多领域,并且还将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不仅军事、经济、核、网络等领域明显受科技影响,太空、深海、极地、生物、人工智能、数据等越晚近的国家安全领域,甚至是大国科技竞争的某些关键细分领域,其安全水平也和本国在该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息息相关,其安全建设天然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赋能。
更进一步来看,许多重大安全风险挑战往往“风起于青萍之末”,表现为关键数据的异动、关联信息的异常、各类风险的传导与叠加等。这就要求国家安全治理在前端的态势感知环节“明察秋毫”“见微知著”,物联网、大数据和量子计算等新兴科技成为预警国家安全风险的“神兵利器”。随着全球和地区性安全风险持续增多,国家安全问题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呈现出内外联动、跨域传导、突变放大等特点。这要求国家安全治理在后端决策环节实现科学化、精准化、动态化与智能化,通过云计算、元宇宙、人工智能等辅助决策技术的集成应用,取得“拨云见日”“一针见血”的效果。
目前,国家安全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还有待完善。比如在科研活动的评价中,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为导向的评价依据尚显欠缺,除专门机构外,科技创新主体对国家安全领域的需求关注较少。再比如,社会对国家安全科技的价值理解不深,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前沿科技的横空出世,社会主流讨论大多就科技本身及其产业效应“鼓与呼”,往往忽略了从国家安全角度的解读和阐释。
加快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是实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局。它事关国家安全治理和科技创新治理两大体系,广泛涉及军事治理、生态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需要统筹的资源多,需要协调的事务细。这就要求在项目、资金、人才、知识产权等方面完善“量体裁衣”的制度设计,有效形成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的多方合力。
引导科技创新主体重视科研活动的国家安全价值。首先,在常规层面,可对应当前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在财政资金支持或国有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考核指标中,增列体现科研成果国家安全价值的内容。其次,可在国家自然科学奖 、 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及省部级科技类奖励等标杆层面,丰富并提升国家安全维度的指标权重。此外,在科研工作者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也应充分考虑其科研成果对国家安全的贡献。
依托科技智库加强全民国家安全科普教育。维护国家安全是一项正义的事业,不仅要坚定不移地“做”,也要理直气壮地“说”。加快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应发挥科技智库的专业优势,将全民国家安全教育融入日常科普活动,增进各个群体对科技赋能国家安全的理解,同时不断创新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内容、方式和载体,营造重视国家安全、关注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尽快完善国家安全科技赋能的制度保障。相关机构应着眼国家安全科技赋能的目标导向,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依法在战略及政策层面不断完善利于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的体制机制。积极打造“科技+国家安全”创新平台,增强面向国家安全的跨系统、跨部门科技创新协同性,因时而动、因势而变,高效统筹相关科研项目、经费和人力资源,形成体系性合力和战斗力,加快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
(作者:刘光宇,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人人参与,共筑国家安全屏障
下一篇:
”ABB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总裁张志强说,从ABB厦门工业中心落成到上海机器人超级工厂动工,从开放创新中心到未来实验室, AB...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声音始终伴随:人工智能会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失业吗?在更隐形的层面,人工智能对高技能...
29日,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与爱思唯尔等机构在“中国医院协会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专题学...
本报记者李正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发展...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渗透,引领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
人工智能系统需要感知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其视觉、听觉、触觉,而嗅觉也是很有价值的方向,目前已经有科研人员在研究气味传感器...
16日,第十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首次以“云上文博会”的形式在线上开幕。本届文博会将利用5G...
访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杜兰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G20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指出,疫情激发了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
核心阅读人工智能是引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韩国政府力争到2021年...
刷脸认证、自动驾驶、智能音箱、手术机器人……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爆发期,被广泛应用于金融、电商、医疗、安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