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走进通山县九宫山镇振南竹业生产车间,工人正忙碌着将一车车竹炭从高温炉中送出车间、放置冷却;仓库内,一箱箱竹炭正等待装车。
这家有着30余年竹产品加工的老牌企业,在1996年出生的“竹二代”朱泰松的带领下,让竹产业焕发出“第二春”。
返乡创业 提“竹”价值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朱泰松的父辈就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起了竹制品加工厂。受制于当时技术条件,加工厂主要以竹炭、竹筷的低附加值加工为主。
2020年,从事外贸行业的朱泰松决定返乡经营自家工厂,开拓竹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过去一包3000双竹筷,只有几块钱的利润,加工技术不高,产品附加值也很低。”刚刚接手加工厂的朱泰松,首要目标就是要提高产品附加值。
“为了提高竹筷、竹签的附加值,我们首先引进了碳化竹筷生产线。”朱泰松介绍,碳化竹筷比一次性竹筷耐用,价格是一次性竹筷的近十倍。
同时,振南竹业还相继开发竹篓、竹简、戒尺等工艺品加工,进一步提升竹制品的附加值,让竹产业再次焕发生机。
产业升级 全“竹”利用
优化竹制品加工生产线,提升产品附加值,让产业转型升级开始起步。2024年,朱泰松又盯上了竹制品加工产生的废料——竹屑。
“这条新上的竹炭生产线,让公司实现了‘全竹利用’。”朱泰松介绍,2024年公司投资600万元,建设起环保竹炭生产线,生产竹炭的原料就是竹制品加工产生的竹屑。
竹屑作为竹签、竹筷打磨加工产生的副产品,往往被作为废料处理。如今,竹炭生产线的投入使用,让废料竹屑摇身一变成了“香饽饽”。
当前,振南竹业的竹炭生产线,每天能消耗40至50吨竹屑原料,生产10吨竹炭。
“以往要想办法处理的竹屑,现在要想办法从其他地方以每吨300元的价格回收。”朱泰松介绍,附近几家竹加工厂的竹屑我们全部回收,同时还要从安徽、江西等地回收竹屑。
“竹炭价格每吨3000元左右,近期就有一批竹炭即将发往武汉。”朱泰松说,我们生产的竹炭不仅在武汉、咸宁等省内地区销售,还销往烧烤市场火热的东北地区。
绿色发展 做“竹”文章
如今,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振南竹业还进行了“气炭一体化”改造,建设起了无烟无尘的环保型炭厂。
“现在制炭产生的烟气,直接进入锅炉进行二次充分燃烧,产生的热能利用到竹签、竹筷加工生产线上,对竹制品进行烘干。”朱泰松说,“气炭一体化”改造不仅避免了可能造成空气污染的烟气排放,还能进行二次供热,降低了生产成本。
“气炭一体化”改造在厂区内形成循环,将竹子的价值从头到尾“吸干榨尽”,更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
短短数年,振南竹业在朱泰松的带领下,从产值不足千万发展到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员工从不足20人增至40余人,产品从单一竹制品加工转向全竹利用,工厂产能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竹产业在通山发展有着天然优势,政府部门也给足了政策条件,我们将借着资源优势与政策东风,为通山竹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朱泰松对未来充满信心。
(咸宁日报记者 阮智愚 通讯员 王学涵)
编辑:章文静
上一篇:
下一篇:
崇阳桂花泉镇 “东道主”式服务激活创业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