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专题报道 >> 2022专题 >> 咸宁市优秀文艺作品展播 >> 地域文化 >> 正文

图腾

来源:咸宁日报 时间:2022-10-19 17:03

通山有片僻壤,叫西坑。

二嫂的娘家在西坑村,早些年,我随她去过一次。从老家出发,翻越鸡口山,转两趟班车到洪港,接着又是漫长的翻山越岭。一路上颠簸前进,脚趾头脚后跟磨出了血泡,头发在山林中穿行时早已像个疯子般披散着,睫毛上挂着不知是汗是泪,反正流进嘴里的味道都是咸的。从早上天刚亮兴高采烈地出发,到太阳快下山了,才气喘如牛般到达。这里群山漫布,是一个上不沾天下不沾地的地方。难以想象,住在这里的人,每出一次门,是何等的艰难!那次经历,刻骨铭心。如今想到二嫂家门前那天梯一般的山路,腿肚子就忍不住颤抖发软。二嫂说,村里有些老人,嫁过来之后就一辈子再没走出过眼前的高山。

短短数年时间,这里旧貌换新颜。村民大都从山顶搬下来聚居,村容整齐干净,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缓流过村前,水声潺潺;一排粗壮的古树静静守护着村庄,树荫参天;与村委会相邻的是一座小学,耳畔,时常传来琅琅书声。在支书朱必海的带领下,曾经养在深闺无人识的西坑村,相继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第四批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等荣誉。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我缠着二嫂,让她讲述老家蜕变的过程。诸多故事,在二嫂的娓娓道来中,如影如幕,在我眼前放映。

春季,雨水频多的时节,山洪咆哮,水位上升。从山涧涌出的溪流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奔流而下,与山下的河面汇聚。通山民间广为流传的山歌《扎起竹排下长江》,壮汉撑着竹排吼着嘹亮的号子,在水中来往谋求生存,就是当时库区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西坑村也不例外。村里有丰富的竹木资源,只是苦于没有好销路。

朱必海一直想修通村里的路,苦于贫穷,没有资本开工。    

大山阻碍了人的脚步,可也磨炼了人的意志。朱必海四处奔走,为竹子寻到了销路,发动村民大量砍伐,趁着涨水良机,通过水面运输出去。

水路运输,本有一定的风险。宽阔的水域不长眼睛,稍不不慎,渡水人就会沉下水底。再者,竹子是滑的,有时候费尽全身力气扎紧的一捆竹子,在运送过程中很快就松了,散落一地,只得重头再来捆绑,双手经常被勒得鲜血直滴。但是,这些问题都没有让朱必海退却,也没有让西坑村的村民退缩。有时候,为了赶着出货,他们顾不上蒙蒙细雨便钻进林里噼里啪啦地砍开了。纤细的竹桠一不留神抽打到他们身上、脸上,留下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但是,第二天天一亮,他们又开始风风火火运竹子出山了。

有了资本,有了炸药,路动工了。村民看到了希望,扛起锄头、铁锹、柴刀,轮番出动。与设备齐全的修路施工队相比,这个队伍是挺寒酸的。肩挑、背扛、手提,就是这里施工最常见的姿势。进度虽慢,但朱必海抱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带着大家不放手,不泄气,靠双手的力量,花了五年时间,硬是把路修通了。

如今,宽阔的马路上,人来车往,欢笑声声。

西坑村有丰富的楠竹资源,村民做竹制品、卖竹子、卖冬笋,忙得不亦乐乎。除此之外,朱必海还带动村民兴建了多项产业,如今,村中尽是一片欣欣向荣蓬勃之景。

西坑,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改变,在成长,在前行……

责编:刘念



编辑:刘念

上一篇: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咸宁市第十届“香城大舞台”群众性系列文化活动第五场
下一篇: 乡村,三十五年的杏坛执念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