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2012专题 >> 湘鄂赣边区行专题 >> 正文

余家桥:从山水到“三水”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2-08-02 08:08:00

  余家桥的梨子熟了。          记者 大乐 摄

  7月20日  晴

  土肥水阔之地,必是鱼跃果丰之乡。

  不到余家桥,绝难感受到土地的潜力和山水的魅力。

  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发展水果、水产、水稻,借“山水”兴“三水”——赤壁西陲、鄂湘交界的余家桥乡,绘出一幅美仑美奂的山水画。

  余家桥乡素有“水果之乡”的美誉,更有“地偏民不穷”的说法。

  穿行在该乡大丰收果业种植基地,遍野翠绿,满山果香,水果一望无际,品种五花八门,有丰水梨、枇杷、葡萄、大樱桃、杨梅、蓝莓等。

  在基地高坡处有一观景亭,村民张东明坐在亭子里看守基地。见客人造访,他热情地递上丰水梨,“大热天,解解渴!”

  张东明是丛林村村民,过去就在家种几亩地,前些年,乡政府依托山水资源,大力招商引资,号召农民种植水果。张东明承包了20亩荒山种起了丰水梨。仅去年,收入有10余万元。

  站在亭中远眺,黄盖湖波光似烟,黛山如画。对面的湖南定湖镇隐约可见。

  陪我们采访的乡长叫周湘波。记者顾名思意,推断他是湖南人,一问,果不其然!看着远方的“湘波”,他不无陶醉:湘鄂两省一衣带水,在这里工作跟在家里一样。

  他介绍,现在余家桥乡有大丰收果业、绿态果业、众发果业等13家水果开发商,全乡共有水果基地一万余亩。

  顺着山路,穿过果林,采访组来到冷家湖外湖,霎时又被眼前景象震撼:只见鳞光闪闪的偌大一个湖面,鱼影幢幢,活蹦乱跳,满湖鲜鱼之多,只能用“堆”来形容。

  余家桥乡共有18000亩鱼池,养鱼大户们都有自己的饲料加工厂,亩产可达1000斤,全乡养鱼的年收入过亿元,是个名符其实的水产大乡。

  余家桥乡是赤壁市远近闻名的粮仓之一,每年为国家提供优质商品粮。为了使农民安心种粮,稳步增收,余家桥乡与乡粮储购销公司联手,采取产前指导种、产后帮忙销的方式,解决农民种粮的后顾之忧。一方面,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大面积种植市场供求旺盛的优质杂交稻,并与种粮大户签订优质稻保价增值合同。另一方面,常年跟踪粮食市场行情,积极组织营销人员到武汉、上海、广州等地跑销售、解“卖难”。

  “果箱子”,“菜篮子”,“米袋子”,从山水到“三水”——余家桥年年有余。她正成为赤壁城乡统筹发展的桥梁,产业融合对接的纽带。

  作山水画,吟山水诗,余家桥可谓做到了极致。

  采访卡片:

  余家桥乡地处赤壁市西南,黄盖湖之滨,与湖南省临湘县隔湖相望,版图面积132.6平方公里,总人口1.6人。

  余家桥乡山林资源丰富,林业面积76000亩。该乡通过招商引资、拍卖“五荒”资源、启动民间资本等方式搞开发,成功引进大丰收果业、绿态果业、众发果业等13家水果开发商,种有丰水梨、枇杷、葡萄、大樱桃、杨梅、蓝莓等诸多品种,全乡现有水果基地一万余亩。

  余家桥乡水产养殖规模化,结构多元化。该乡成功开发东港湖,拍卖冷家湖外湖经营权,对长海湖开发扩规上档。目前,该项形成了从种苗供应到成鱼销售一体化经营格局,实现了集螃蟹、黄鳝、龙虾等特种水产养殖为一体的养殖模式。

  余家桥乡是赤壁的“米袋子”。该乡积极引进优良稻种,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并与种粮大户签订优质稻保价增值合同。余家桥乡每年为国家提供优质商品粮超过千万公斤。(记者 刘文景 向东宁 刘子川 通讯员 童金健)

编辑:zhusijia

上一篇: 波澜又起黄盖湖(附图)
下一篇: 花开花落花亭村(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