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2011专题 >> 通城灾后重建专题 >> 正文

来自通城灾后重建一线的报告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1-07-25 07:07:00

  盛夏七月,通城到处是火热的灾后重建场面:倒房户建新房,晚稻抢插抢播,水毁设施恢复……
  一个多月前,那场20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肆虐的痕迹,依然四处可见。然而,灾区干部群众重建家园的精神风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据介绍,全县1907户倒房户都已动工建新房,10多万亩水毁沙压农田已经抢播中晚稻,64户受灾的规模以上企业已有63家恢复生产,各项水毁基础设施都在恢复重建之中。
  “大灾之年要大干”,22日,县委书记熊征宇告诉记者,全县干部群众正掀起恢复生产、灾后重建热潮,立足长远,科学谋划,以灾后重建促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希望,在废墟中升腾
  “6·10”特大洪灾中,关刀镇台源是通城受灾最严重的村。“十里不见泥和绿,四处都是沙和石”,小山村几乎成为一片废墟。
  灾后,县里镇里迅速成立台源村灾后重建专班,在抢修道路桥涵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同时,集中力量帮助倒房户重建新居。经过逐户调查,确定急需建新房的倒光户48户。镇村干部为每户争取8000到1.5万元的救助款和爱心款,还帮他们办理宅基地手续。对于愿意集中建房的14户,镇村干部反复征求意见后,划出两块“风水宝地”,报经规划、国土部门审批后,于7月8日动工建房。
  在8组的一处集中重建点上,记者看到,镇村干部与村民一道帮工建房,7套连在一起的平房已快要封顶。正在帮工的村支书吴治斌告诉记者:“主体工程8月10日前竣工,倒房户9月上旬可入住。”“花三四万块钱,就能买一套85平方米的房子,大家都很高兴。”
  这次特大洪灾中,麦市镇倒房户很多,仅倒光户就达187户。该镇在集镇附近的井堂村6组征地6.6亩,建设64、84平方米两种户型的住房共50套。为方便入住的村民,每户集中建有一间猪圈和杂物间,还流转了100亩土地作为灾后移民的菜地和口粮田。“新房 9月15日前建成,已有40多倒房户、危房户报名申请。”在施工现场的镇干部告诉记者。
  这样的集中安置点,通城县共有17处。今年的特大洪灾,造成全县1907户房子倒光,2181户危房亟需维修。县里很快确定重建原则和补助标准,公开重建对象,建立集中安置点。这些安置点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通水通电通路,有的还配套建设绿化带、文化体育设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工程。
绿色,在田野里播种
  在通麦公路旁边的关刀镇新畈农业基地,记者看到,新栽的中稻长势良好,有的已经含胎抽穗,一片青绿。而在一个月前,这个3000亩的农业基地还是一片水打沙压的荒野。
  据介绍,这个基地前几年由杨田、关刀两个村1000多个农户的责任田流转而成,经湖北大润现代农业公司投资改造,成为全县第一个“薯—稻”连作的现代农业基地。今年马铃薯收获后,2200亩中稻刚移栽,便遭遇了特大洪灾。

 
  “基地旁的里港河多处决口,所有的田埂和灌溉渠道全部毁坏,中稻全部被水打沙压,一根秧苗都没保住。”镇党委书记、镇长周益斌告诉记者。
  灾后,镇党委、政府多方筹资100多万元,帮助大润公司恢复水毁农田。一方面,镇干部紧急购买1万只编织袋,组织10多台机械,修复被冲毁的河堤、沟渠和田埂,保证灌溉用水。另一方面,雇请2000多个劳力,清运田里的砂子,重新播种中稻。经过半个月的努力,到6月25日,2000多亩中稻抢插完毕。“这个基地保产保收没问题”。
  丰收在望的关刀镇新畈农业基地,是通城恢复农业生产的一个缩影。今年特大洪灾造成全县农作物受灾21万亩,其中绝收面积6.1万亩,水打沙压面积5.6万亩。一个多月来,全县3000名干部及农技人员,与群众一道排涝、清沙洗泥、扶苗增肥,补种改种,加强田间管理,同时,县里印发农技资料5万多份,调运晚稻种子3万公斤,肥料、农药5000吨,确保所有的水毁农田栽上一季中晚稻或秋冬作物,种满种足种绿,不留一块空白田。
丰碑,在河川上耸立
  挖沙,抽水,浇筑水泥,工程车辆来回奔走,技术人员挥汗如雨……一个长5米、宽3米的大桥墩在河床上渐渐竖立起来。
  这是22日,记者看到的麦市镇坳背大桥施工场面。
  坳背大桥全长70米,7墩8跨,T型桥梁结构,是西坳村麦市河两岸1200多村民的出行通道。6月10日,洪水冲垮了中间两个桥墩,桥面也坍塌了10余米,两岸群众只能涉水过河。
  麦市镇党委政府、县交通公路部门迅速制订维修方案,以一个大桥墩替代被冲垮的两个桥墩,增加桥梁跨度,以便于行洪,并筹资20多万元,于本月上旬公开招标实施维修工程。这个大桥墩建好后便可开始桥面施工, 9月份可望竣工通车。
  马港镇境内的易段港,是隽水河上游的一条小河,长约4公里。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人们改变它的流向,把两公里长的老河道改造成农田。此后,易段村“十年九涝”,水患不断。今年“6·10”特大洪灾中,易段港再遭劫难,3处600米长的河堤溃口,冲毁公路5公里,桥梁5座,造成800多亩农田水打沙压,1000多人受灾。
  痛定思痛。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马港镇整合农田、水利、公路建设资金600多万元,对易段港进行综合治理,还田与水,恢复老河道。
  22日,记者易段港看到,老河道的河床已经挖出,两边筑起来土堤。“经过雨水冲刷,冲深河床后,便可以护砌河堤,修建分水桥涵了。”镇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镇长夏禹告诉记者。
  坳背大桥维修、易段港综合治理,是通城恢复水毁基础设施的两个例证。今年特大洪灾造成全县道路桥梁大面积损毁,水库河堤渠道破坏严重,城乡基础设施损失14亿元。县委县政府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确定第一批4大类120多个重点恢复工程,分别由各乡镇、县直部门负责,采取以奖代补、群众投劳等方式开工建设,目前工程全部启动,90%以上的水毁工程将在年内竣工。
  一处处桥梁涵,一道道堤坝,宛如一座座丰碑,耸立在通城的河川上,也耸立在45万受灾群众的心中。

编辑:hongwei

上一篇: 通城马港九成因灾倒房开工
下一篇: 为了美好的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