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宁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走笔①
二元互动 双翼齐飞
中心镇、中心村建设试点启动;
社区建设管理成为全省亮点;
鄂南特色商业街、温泉乡村旅游大世界建设全面推进;
全域咸宁、规划覆盖步入全省先进行列……
从长远和全局看,一个地方的发展潜力,就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潜力。一个地方发展质量的优劣,究其底就是统筹发展水平的高低。
金秋咸宁,城乡统筹发展这篇大文章,又有了新的创意和着笔。
“一把手”工程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市委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第三次座谈会和市委三届九次全会提出的重大课题。
取人所长,借石攻玉。去年8月,市委书记黄楚平、市长任振鹤率领市直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赴重庆、成都、江西等地学习考察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法和经验。回来后亲自披挂上阵,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城乡一体化工作有序、强力、高效地推进。
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委员会下设“一部九组”,即:综合协调部、中心镇综合配套建设、国土整治与流转、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中心村建设、社区建设管理与规范服务、城中村和旧城改造、温泉乡村旅游大世界建设、鄂南特色商业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一部九组”分别由1名市委常委牵头,2至3名市级领导配合,明确一个市直单位主抓。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每半年专题听取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市推进城乡委员会今年已召开两次会议,研究部署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分解任务、逐级落实。
“一把手”抓“一号工程”,上下才能动起来,城乡才能真正“统”起来。
“一盘棋”理念
“一盘棋”是统筹发展的本质要求。
全省市州一流的城市规划展览馆的落成,标志着我市“规划覆盖、全域咸宁”时代的到来。这正是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牛鼻子”。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坚持全域谋规划,把城乡作为统筹发展的有机整体。
我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规划的执行力、严肃性、有效性也空前强化,规划的引导和调控功能正在凸显,基本做到“以规划指导招商,以规划统揽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我市积极构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城为骨干、以各类小城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城镇空间结构,逐步形成中心突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协调发展、富有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
到2015年我市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0%以上,城镇人口达到200万,实现近百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截至今年6月底,城市规划控制区内已报批的控规有5项,控规编制面积57.85平方公里。已编制完成未批的控规有3项,控规编制面积共计6.2平方公里。正在编制的控规有6项,规划编制面积达21.36平方公里。
“一盘棋”理念,使咸宁走出了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窠臼。
“一体化”机制
保障一体化发展,需要建立“一体化”工作机制。
我市在试点中注重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一体化推进机制,吸引社会要素、民间资金参与投入一体化建设。
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石玉华说,在“一体化”指导下,必须打破过去的传统模式和工作惯性,跳出“三农”抓“一体化”,做到心往“一体”想、劲往“一体”使。
“一体化”发展涵盖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对传统行政体制和投入机制也是一种全新挑战。
城乡一体、干群一体、部门一体,“一体化”才有保障。
统筹发展,重在投入。钱从哪里来?市统筹办负责人认为,首先要抢抓国家加大对“三农”和水利建设投入机遇,加大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全市累计落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各项资金3.5亿元,其中投入中心镇试点综合配套建设资金1383万元,国土整治与流转试点专项资金1229万元,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专项资金9391.76万元。
但统筹发展是一个持久战,这一长期艰巨的工程,仅仅“两眼向上”是不行的,必须创新思维,大胆探索,借鉴外地经验,我市正在探索根据本地的资源和市场潜力,充分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建立多元化的市场投融资机制,搭建好投融资平台,盘活土地、生态、旅游、文化等资源要素,有效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带动社会投资。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全新的课题。土地瓶颈、资金短缺、机制束缚等等,都需要在一线上求解,在实践中破题。
开弓没有回头箭。统筹发展,任重道远,秀美咸宁,有理由交出一张完美答卷。(咸宁日报记者 刘文景 朱哲 通讯员 王贤柱)
编辑:lijie
上一篇:
咸宁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走笔②
下一篇:
相关新闻
-
咸宁市供电公司连夜施工为水库泄洪提供电力保障
咸宁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秉政)7月11日晚,市供电公司配电抢修人员连夜施工,22时成功接通电源,给温泉肖桥村11组塘尾钱水库...
-
"旅游一卡通"再掀惠民潮 600市民办卡游景区
-
二论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
-
各部门迎战旅游节扫描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