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2011专题 >> 年轻干部的榜样周新武系列报道 >> 正文

咸安同事追忆周新武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1-01-26 15:01:00

志在基层献青春

  咸安区贺胜桥镇是周新武大学毕业后工作的第一站。当年比他晚10天参加工作的唐波,如今是贺胜桥镇党委副书记。
  12年前的点点滴滴,唐波记忆犹新:那年,他们一起协调财税部门上门收税,周新武说:“纳税人是衣食父母,要变管理为服务”;那年,为支持“苗木大县”建设,他们住到滨湖村动员群众种植苗木,一干就是一个多月;那年,他们吃住在一起,谈理想、谈未来……
  当时的周新武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哪里工作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当年镇里协助一个加油站筹备开业,需要跨马路挂横幅。年轻的周新武主动请缨,不幸被一辆超高装载的货车挂倒在地,摔断了锁骨和肋骨。领导安排唐波与另外一个同事轮流在医院陪护,周新武却一再婉拒:“不能因为我一个人耽误了大家的工作。”镇领导看望时送了500元慰问金,周新武出院后硬是交回镇里,还一再说:“我只是负点轻伤。镇里经费也紧张啊!”
  现为副镇长的王生仁是听到这个故事才知道有个周新武的。1999年年底,王生仁到镇里当办公室秘书,一见面就与“爱看书,知识面广”的周新武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周新武借调到咸安区委组织部,王生仁帮忙收拾行李,装了整整5个蛇皮袋的书籍。临行前,周新武挑了一篇平时练笔的文章——《解放思想是致乱之源吗?》留给王生仁作纪念。
  老乡、好友、前同事,徐炎良与周新武有着深厚的情谊。眼睑浮肿,眼睛布满血丝。这几天他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回放着往昔的一幕幕:
  当时,同为选调生的他俩,借调到区委组织部工作,住在党员电教中心的大楼里。周新武每天一大早抱着篮球来敲门,下班了还在办公室琢磨制作电教片,最后一个回到宿舍还不忘抱着法律书籍研读一番……
  “反应非常灵敏,领导下乡调研都爱带着他。”当时同在区委组织部办公室工作的王艳,最钦佩的是周新武的工作干劲。当时,周新武既要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又要负责撰写调研材料,还是办公室的财务出纳。
  “相融性好”让周新武走到哪都能交到朋友。现在滨湖新城指挥部负责协调工作的孙志勇,跟周新武是同年。说到那段青春飞扬的日子,他感叹不已。
  2002年,27岁的周新武从咸安区委组织部调任官埠桥镇党委副书记,负责泉湖创业园项目协调。由于经费紧张,作为项目牵头人的周新武每天带着专班4名同事,提前40分钟步行到项目所在地——泉湖村。一路上,一边走一边讨论政策、体制、机制。进了农家,就一头扎进去讲规划、讲前景。最喜欢说的话是:“我也是农村出来的,我能理解您的想法”。周新武这种与老百姓“交心换心”的工作方法,孙志勇至今还在运用。 (记者 何泽平 王莉敏)

编辑:hongwei

上一篇: 二论向周新武学习
下一篇: 寻找周新武最后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