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2011专题 >> 科学发展 奋力跨越 >> 正文

崇阳县转变方式谋发展系列报道 ②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1-05-18 08:05:00

一个关爱百姓的崇阳  

  “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就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第一信号。”采访中,崇阳县委书记程群林对记者反复说到这句话。
  事实确实如此。口说无凭,数据为证。近5年,崇阳投入资金31.4亿元,实施民生项目296个。
  那么,崇阳到底是如何满足群众最迫切需求的呢?
让农村伢进城读书不再难
  事情还得从3年前说起。当时,时任县长程群林在专题调研中发现,农村伢进城读书很难。
  难在哪里?县城学校的每间教室,学生爆满,老师只好拿麦克风讲课。尽管如此,农村学生的家长还是削尖脑袋,挤破脑壳,硬是要把孩子送进县城读书。

  这样一来,县城学校人满为患,而农村学校却是门庭冷落。就拿高枧乡来说,全乡2000多名学生,在本地就读的不足400人。结果是,大量教育资源闲置。
  程群林认为,这种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
  问题不解决不行。经过反复调查论证后,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县城建设一座教育新城,让农村孩子进城读书不再难。
  2008年4月6日,教育新城建设工程指挥部成立,拉开建设帷幕。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更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
  经过3年多的艰苦奋战,一座投资5亿多元、占地面积1500亩的教育新城迅速崛起。
  为了减轻农村学生的家庭负担,县里实行交通补贴、伙食补贴,对特困生则全补。
  为了保证农村学生的吃住安全,县里相关部门又是设立卫生室,又是派专人检查食物卫生,又是组织专车接送。
  如今,来自农村的3000多名初中生正在教育新城住读。
  通过教育新城这个龙头的带动,全县70%的农村小学生在集镇上学,70%的初中生在县城上学,70%的教师在城镇任教,缓解了城区班额爆满和乡下生源萎缩的矛盾,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让老百姓看病不再怨
  一个时期,崇阳老百姓总是抱怨“看病难,看病贵”。当时,农村流行一句顺口溜:脱贫致富三五年,一病返回到从前。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机遇来了。2006年,国家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在我省开始试点。县里领导认为,这是一个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绝佳时机。
  崇阳迅速将农民参合的申请递交到省里。有关负责人却直摇头:一个欠发达的山区县,地方配套资金拿得出来吗?
  “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者态度坚决。他们在上级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从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中,挤出配套资金152万元。
  于是,崇阳成为全市第一批新农合试点县。此后的4年,县里又从地方财政腾出配套资金650万元。 

  心诚则灵。崇阳赢得了上级的理解和支持。随后,上级相关部门向崇阳拨付专项资金4400万元。5年来,全县共补偿医疗费1.4亿元。到去年底,全县参合农民36.3万人,参合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此后,县里又发放了8.9万张家庭农户卡,让农民与干部一样,可以凭“一卡通”看病报销。
  在崇阳农村,现在“小病拖,大病撑,重病扛”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但问题又来了,崇阳的医院病房简陋,设备老化,就医条件跟不上。很多群众一生病就往武汉跑。的确,走了不少冤枉路,花了不少冤枉钱。
  为了改善老百姓的看病条件,2009年,该县再挥大手笔,在教育新城附近,兴建一座卫生城。
  这个投资3.5亿元、占地200亩的政府“交钥匙”工程,包括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卫生行政综合大楼、肿瘤综合治疗中心等,目标直指湘鄂赣一流的现代化卫生城。
  今年底,卫生城将竣工。届时,一个集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项目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网络遍布城乡,造福全县人民。
  让困难户住房不再愁
  初夏的阳光,洒进胡传明家的廉租房。老伴望着熟睡的外孙,脸上透出笑意。看着亮堂的住房,簇新的厨卫,胡传明一家老小感到心满意足。
  胡传明是古市林场的退休职工,今年67岁。他告诉记者,把4个儿女养大成人后,自己却居无定所。搬进政府的廉租房之前,俩老挤住在已经成家的女儿家,一住就是十几年,总觉得被人瞧不起。“沾了共产党的光,我现在可以挺直腰杆做人了!”他对政府的感激之情发自肺腑。
  从2008年起,崇阳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核心民生工程,按“就近就业、就近就医、就近入学”理念进行规划,先后投入1亿元,建成10万多平方米的廉租房和经适房,帮1564户城镇弱势群体圆了安居梦。
  今年,崇阳又在紧锣密鼓地建设10万平米的保障性住房小区。项目完成后,将基本实现低收入家庭及打工户住房保障的全覆盖。
  让众乡亲过河不再苦
  崇阳境内有条隽水河,一直以来,2.2万库区群众吃尽了无桥过河的苦头。
  地处隽水河北岸的崇阳县鹿门、大白地区与县城仅一河之隔,直线距离很近。但是,当地群众到县城办事,要先坐车到白霓镇,然后转车到县城,过河探亲访友、生产作业则依靠摆渡。
  还有,一根同样的竹子,却比外面要少卖1到2元钱。其他农产品要是卖到外地,就会豆腐盘成肉价。
  一提起这些事,库区群众就愁眉苦脸,叫苦不迭。
  过河带来的不便,严重影响了库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再也等不得、拖不起了。去年10月,崇阳多方筹资3700多万元,动工兴建架设在隽水河上的浪口大桥。
  据了解,这座大桥全长330多米,桥面宽20多米,双向四车道,今年6月将投入运行。
  大桥一旦通车,地处大白地区的浪口村村民,过去进城要花费近两个小时,现在不到10分钟。
  不难想像,库区人的日子,将会过得越来越滋润。
  记者跟程群林交谈时,提出一个问题:“民生工程几乎都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可你们为什么要坚持这样干呢?”
  “我们这样干,有两个出发点,一是崇阳经济的长远发展,二是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因为这而暂时影响了GDP的增长速度,这个账我们认了。不过,从大处和长远看,这样做是应该的,也是值得的。”程群林的这番话,像他本人一样朴实。

                           (记者 杜先龙 饶敏 黄柱 特约记者 蔡亚君 高阳成)

编辑:liuhuafang

上一篇: 崇阳县转变方式谋发展系列报道 ③
下一篇: 咸宁市首季经济发展呈现“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