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机遇可以重来
当前,我市正在全力推进旅游强市战略。作为资源相对富集的新兴旅游城市,咸宁发展红色旅游究竟有多少机遇可以重来?又面临多少问题?连日来,记者走访业内权威人士、专家学者,进行深入分析。
机不可失 时不我待
“三色资源相得益彰,节会效应叠加助力,红色机遇正逢其时。”这是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对咸宁发展红色旅游所面临的机遇给出的评语。
机遇一:“三色”资源相得益彰
8日,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咸宁,是“温泉之乡”、“楠竹之乡”、“桂花之乡”、“千桥之乡”。山青、水秀、桂香、竹翠、泉温、洞奇,这就是咸宁的特色。咸宁,可谓是古色、绿色、红色三色资源丰富的城市。
这里,有以铜鼓为代表的商周青铜文化,以赤壁之战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北伐战争汀泗桥战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温泉、九宫山、陆水湖为代表的绿色生态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机遇二:节会效应叠加助力
9日,家住财政局小区的陈女士自豪地告诉记者,过年那几天,家里接待了几拨来自武汉、广东等地来泡温泉的朋友。忙着订房订温泉票不说,还忙着陪同、讲解本地的小吃和名胜古迹,“如今的咸宁温泉,已是不同凡响了。”
导游于鲁梅介绍,节会效应对我市旅游发展叠加助力。连续两届的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不但成就了咸宁“中国温泉之都”品牌,更带动了周边汀泗桥历史文化名镇、星星竹海生态旅游风景区、澄水洞及百余家农家乐旅游庄园,客源人气指数大幅增长。同时,赤壁古战场、通山隐水洞等景点旅游依然红火。
据统计,仅今年春节期间,我市共接待游客59万余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05.75%,旅游总收入近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4.30%。
机遇三:红色机遇正逢其时
“今年适逢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央、省委相继出台相关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文件,各地开发红色文化旅游风头正劲,发展红色旅游,正逢其时。”市党史研究室副调研员刘彩云如是说。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记者了解到,为了发展红色旅游,相关部门在行动。市政协文史委就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进行了专题研究,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及人员前往黄冈等地,学习考察开发红色旅游经验及作法,并形成了专门调查报告;市发改委和旅游部门抢抓国家支持红色旅游发展的大好契机,联手申报我市相关红色旅游项目。
正视问题 不容乐观
机遇与挑战往往是一对孪生兄弟,我市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
——红色资源保护堪忧。在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咸宁市革命遗址普查报告》上,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经过全面普查,我市共确认革命遗址123处,其他遗址4处。从保存状况来看,保护较差、被损毁的遗址占65%。
据了解,我市革命遗址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分布广泛,数量较多;二是大多分布在山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给维护修缮和参观游览带来困难。许多革命旧址或被村民拆掉重建成住房,或因建设开发、兴修公路、水利等而受损或完全拆除。我市红色资源保护开发现状令人担忧。
——认识缺乏正确引导。“长期以来,我市对红色旅游资源重视程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大,开发相对滞后,与红色旅游发展快的地区相比,差距很大。群众对革命遗址历史由来不了解,对历史价值、不可再生性认识不够,导致保护意识较差。”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王亲贤说,“这种状况,与我市富集的红色旅游资源很不相称,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目标极不相符。”
——开发缺少有力保障。“由于我市革命遗址年代久远,且数量虽较多,但分布广,较零散,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存在缺乏统筹机制、开发经费严重不足、 开发利用滞后等问题。”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认为。
记者从市委党史研究室了解到,目前,对革命遗址大量存在“代而不管”的现象,开发起来难上加难。为何会这样?刘彩云告诉记者,究其原因是没有将其与发展地方经济统筹考虑,缺乏长期建设性规划,投资融资渠道单一,导致开发利用工作始终处于依靠政府单一投入、个别部门独立支撑的局面,相关部门缺乏协调配合,社会各界没有响应。这一困境如不及时破解,很多有价值的革命遗址将得不到挖掘、开发和投入使用,并随岁月流逝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宣传教育作用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无从发挥。
——资源亟待有机整合。“咸宁红色旅游虽然比较丰富,但却存在多而无名,有而不精的问题。在这种现状之下,把红色旅游资源与绿色、古色文化旅游资源科学整合,走人文旅游综合路线,应该是开发利用好旅游资源的最佳方式。”4日,咸宁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授何德廷建议,“早日把各种旅游资源有机整合,形成一体,成就一条人文之旅特色路线,有力激发红色旅游市场潜质,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赢。”
编辑:hong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