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2011专题 >> 咸宁遭受暴雨袭击 >> 一线报道 >> 正文

咸安区灾后重建生产自救剪影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1-06-29 07:06:00

风雨过后见彩虹

  暴雨冲刷后的咸安,天空洗丽。田野间生产自救热火朝天、湖堤上水毁工程抢修如火如荼、工厂里恢复生产机声隆隆,从城镇到乡村,到处呈现出一派灾后重建、生产自救的繁忙景象。

  抢修复堤保安全

  “全区统筹安排调度,水利局负责技术指导,确保所有水毁设施尽快修复,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咸安区区委书记胡超文、区长谭海华在全区灾后重建大会上定下硬杠杠。

  21日天刚放晴,该区高桥镇高桥河张徐段,3处被洪水冲毁的地方,大家正挥汗如雨地锹土、装袋、扛土,抢修滑波缺口。

  一周前,该镇遭遇特大暴雨袭击,高桥河、白泉河、宋银河全线漫堤,多处河堤被冲毁,全镇10个村全部受灾。

  洪水刚退,该镇不等不靠,全力抢修复堤,开展生产自救,争取让老百姓早日恢复生产。

  23日,汀泗桥镇滨湖围垸小河口段,记者站在用万条蛇皮袋、千余方土、千余根木桩、2千多米彩条布抢筑的护堤上,抢救及时的垸堤经受了二轮暴雨的冲刷,显得格外牢固。垸内,鱼塘风平浪静,莲花吐艳,让人难以想象14日晚抢险复堤的惊心动魄。

  正是因为那晚的及时抢修,西湖垸内4000亩水稻,3000亩鱼塘,800亩湘莲,还有垸内80户人家500余人口没有受到洪水的威胁。

  连日来,在咸安,像这样的抢险复堤大小险处有100余个,抢险复堤任务基本完成。

  恢复生产保增收

  17日,记者来到桂花镇鸣水泉村十组鸣水泉河堤,这是全区第一个漫溢跨堤的,20米长、3.5米高的缺口已在100根木桩的呵护下,严严实实的。

  67岁的老农吴清金一边捡拾田里鸡蛋大的石头,一边指着正在打田的机器说:“我家3斗田被水冲了,我从柏墩村请来打田机把田整出来,准备抢插一季晚,镇里提供优质水稻种,减少点损失”。

  不远处的田里,上十位农民正在犁田、洗田或追施叶面肥。几天前被大水冲跑的桂花扦插大棚,桂花苗已扶正,大棚已经重新“站”了起来。

  在双溪桥镇,一支由学生、镇、村、组干部300余人组成的义务生产护救队活跃田间地头。他们利用周六休息时间,义务到田间和葡萄园里捡残渣、石子、护秧,得到当地村民的交口称赞。

  原来,暴雨导致双溪桥镇杨堡河在杨堡村、陈祠村、三桥村3处改道,被冲毁的农田达3000亩,其中被大石头覆盖的无法恢复的农田就有1000亩,被水淹过的农作物达2.4万亩。该镇通过组织“就水洗秧护秧、补秧、打药追肥,发动老百姓生产自救。

  据统计,至今,全区1.8万公顷受灾农作物,绝收的1722公顷田地全部抢栽一季晚稻,264公顷受灾瓜果全部调整结构改种其他作物,挽回经济损失2余亿元。

  温馨安置保民生

  水灾一发生,区委区政府就拿出方案:“五有”,即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房住、有医生看病,“三保”即保生命、命生活、保生产的过硬举措,确保受灾村民安全渡过难关。

  21日上午11时半,在官埠桥镇湖场村村委会,该村6组村民安置点,临时支起的大锅大灶上,村民正在做午饭,远远就能闻到饭菜的香气。

  一楼的休息室里,3岁的小朋友柴延乐正在和爷爷一起玩着纸牌;三年级学生蒋福祥刚放学,带来学校的好听故事,休息室内欢声笑语。

  记者碰到组长欧阳新明带着巡堤的村民回来吃饭,他告诉记者:“今天又加了两台大水泵,正在加紧排内涝,过几天房子退出来,消完毒,我们就能回家了。”

  在汀泗桥镇小学安置点,120余人挤住在一起,有专人烧开水,有政府新送的棉被和食物,大家互相照顾,其乐融融。

  82岁的竹厂街患膀胱癌老人吴成香,行动不便,肚子胀大,可是她却十分乐观,说:“政府干部从水里把我背出来,居委会龚主任像我闺女一样照顾我,没有嫌我这个得病的老婆子,感谢政府呀!”

  据介绍,咸安区共设安置点43个,集中安置受灾群众7908人,目前已陆续回家。全区已先后投入资金1100多万元,购买防汛救灾物资和安置灾民。(记者 王莉敏 特约记者 谭辉龙 胡剑芳)

编辑:lijie

上一篇: 咸宁市防指强调仍在主汛期防范不松劲
下一篇: 图文:清理水毁农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