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宁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解读
定位新征程上的幸福美好新坐标
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换届之年。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12月16日,黄楚平同志代表咸宁市三届市委在市第四次党代会上作了题为《全面推进科学跨越和谐发展,为建成鄂南经济强市,共创幸福美好新咸宁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不仅在会议期间得到代表们的高度肯定并一致通过,而且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报告》是新一届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为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全面建设幸福美好新咸宁而努力奋斗的纲领性文件。
三届市委对《报告》的起草工作极为重视,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报告》起草工作。市委书记黄楚平同志明确提出了起草报告的指导思想、今后五年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并提出要充分考虑党代会报告的特点,体现方向性、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强调要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市广大党员智慧,使报告的形成过程成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过程,成为发扬民主、凝聚人心的过程,成为检验、锻炼和提高党委领导水平、领导能力的过程。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报告》历经近半年的酝酿、起草、修改完善,在三届市委常委会的直接领导下,市领导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党代会前夕,市委书记黄楚平主持会议,征求党外人士、离退休老干部的意见,赴咸安、嘉鱼、通山、通城、崇阳等地调研。党代会期间,黄楚平参加分组讨论,认真听取大家对《报告》(讨论稿)的建议与意见,指示要吸收采纳合理化建议,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报告内容,力求以创新的思维,实事求是地评价总结过去五年的成绩与经验,科学规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内咸宁的发展蓝图。
经过一年多的酝酿,近半年的起草、修改、完善,召开各类座谈会20余次,采纳书面意见达210多条,12易其稿,最终形成了1.8万字的《报告》定稿。
《报告》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总结过去5年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第二部分明确了早日建成鄂南经济强市、共创幸福美好新咸宁的奋斗目标与主攻重点,第三部分对加强党的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报告》贯穿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主线;突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主旨;体现了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承载了全市300万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切期盼,是指导未来咸宁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纵观整个《报告》,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求真务实、亮点纷呈。总结过去实事求是、令人信服,规划未来全面系统、科学严谨,工作举措重点突出、切实可行。深入学习、准确领会、全面把握《报告》的精神实质与丰富内涵,对于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共同开启咸宁走向未来的新征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来自实践面向未来的全面总结——五年巨变浓缩五条经验
马克思曾经说过,历史就是一幕由人担任主角、撰写剧本的活剧。当人们自觉地探寻过往历史的成败得失,就开始了更加理性地规划未来的全新实践。回眸过去的五年,方圆9861平方公里的咸宁大地上,无疑演绎了令人惊叹的历史活剧。
《报告》中用五个“这五年”来总结过去——是发展思路完善提升、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五年,是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面貌变化巨大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的五年,是党的建设全面推进、执政能力不断增强的五年。这些概括源自有目共睹的客观事实,来自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
对过去五年的总结,来自于干部群众的亲身体验。这五年,作为一个市民都会真切地感受到咸宁城变大了,变美了;都真切地感受到城市环境越来越好,城市知名度越来越高,作为咸宁人的幸福感、自豪感明显提升了……这背后是有数据支撑的客观事实:仅“十一五”期间,全市就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48亿元,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人口由2005年的29.2平方公里、23万人分别提高到2010年的62.6平方公里、40余万人,10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框架已拉开成型。曾经默默无闻的咸宁先后荣膺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称号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跻身全国最适宜人居城市行列。
对过去五年的总结,来自于敢想敢干的咸宁实践。咸宁人五年来最大的变化是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信了,越来越敢想敢干了。这在旅游产业的突飞猛进上体现得最充分。金融危机爆发后,三届市委率先提出办温泉旅游节应对挑战。克服诸多困难的首届旅游节,创造了“咸宁速度”,并一炮打响,咸宁旅游由此声名鹊起。经过三届旅游节的持续推动,今年,咸宁旅游人数有望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5.3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4.5倍、7.8倍。咸宁旅游一跃成为全省旅游行业的前三强。去年全国首批5个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公布,咸宁与青岛、苏州、丽江、上海徐汇区等知名旅游城市携手入围。短短几年,咸宁旅游产业实现了井喷式的爆发与质的飞跃。诸如此类的重大事件不胜枚举:投资106亿的武汉城市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武汉至咸宁城际铁路原计划2033年动工,为促使这个事关咸宁经济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早动工、早建成、早受益,市委一班人克服种种困难,努力争取省委领导、铁道部的支持,最终使该铁路于2009年正式动工,比原计划提前了整整23年。作为全省最年轻的中等城市,短短几年间,咸宁城市规划建管工作进入了全省第一方阵,全省十七个市州、直管市的城市管理综合考评中,我市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全省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现场会在咸宁召开,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咸宁的经验令人惊叹、赞叹、感叹。
对过去五年的总结,来自于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2007年12月,时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李鸿忠同志首次来到咸宁指导工作,一连说了六个好:咸宁的自然条件好,人文积淀条件好,后天所具备的建设条件好,发展的软环境好,发展的机遇很好,发展势头好。这“六好”是由衷的感叹——咸宁有如此好的自然条件、发展态势难能可贵、应当珍惜。这“六好”是殷切的希望——咸宁该奋发图强、有所作为。今年8月,省委书记李鸿忠来到咸宁参加市委常委民主生活会,对咸宁近年来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用“五有”来概括——即“有思路、有谋划、有激情、有显绩、有质量”。“五有”的褒奖,是对近年来咸宁工作思路、工作举措、工作作风、工作业绩的全面肯定。
事非经过不知难,勇于实践觅真知。咸宁巨变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解放思想。《报告》中这一段话是最好的注解:“实践证明,越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越是在困难和问题较多的时期,越需要解放思想,敢想常人之未想,敢攀未有之新高,敢走探索之路径,敢担创新之风险。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停步,善于用新的思维思路破解难题,用新的理念观念谋划发展,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2008年开始,市委先后组团到上海、天津、重庆、厦门、深圳、东莞等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和湖南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考察取经,每年组织召开一次解放思想座谈会,结合咸宁实际找差距、寻对策。正是抓住了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咸宁才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变化,咸宁才收获了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民生为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领导的“五个只有始终坚持”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是承载了咸宁过去五年艰苦奋斗的智慧结晶,更是指引咸宁夺取新胜利的精神财富。
横看成岭侧成峰。五年壮阔的进程,无论是成绩的总结概括、经验的提炼提升,还是问题差距的分析把握,每一位经历者,每一个咸宁人都可以从不同视角找寻答案,是一个有话可说、有感可发的话题。起草专班的10多位同志当初在收集整理资料时,同样陷入“难舍难分”的境地。是市委领导“抓纲举要、凸现根本”的要求,使得专班同志找到登顶之感。“五年成就”、“五条经验”、“五条差距”的出炉,正如代表所言:成就是五年巨变的浓缩,经验是五年心血的凝结,而差距则是清醒者带着强烈危机感的自白。
二、以人为本追求幸福美好的战略决策——“五个咸宁”瞄准一个坐标
在开启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市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一个振奋人心的奋斗目标:“把广袤的鄂南大地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态优良、环境秀美、生活殷实、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家园”。“幸福美好新咸宁”是继“鄂南经济强市”战略目标后又一个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战略决策。“幸福美好”成为《报告》最引人关注的关键词,它的提出是审时度势的战略考量,是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战略的继承、深化与发展。
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既是三届市委市政府对咸宁发展的科学定位,也是咸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几年来,随着“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战略框架的不断完善、充实和发展,这一战略的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内涵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逐步形成了以“五个一”为目标,以“五大战略”为核心,以“五个咸宁”为重要载体的战略体系。这一战略体系既明确了未来咸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又包含了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系,其核心目标与价值取向就是为了让咸宁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几年来,随着鄂南经济强市战略的不断推进,咸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核心竟争力明显增强,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好日子,增强幸福感,不仅有了较好的物质基础,更获得了普遍认同的思想基础,把共创幸福美好生活作为引领发展方向的目标,衡量发展质量的标准,既顺应了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更顺应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强烈期盼,可谓众望所归、水到渠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报告起草者在市委领导多次集中阐述“幸福美好”内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不仅不再将其视为时髦“新词”,而是强烈感受到“科学发展”与“全体市民”在决策者心中巨大的分量,两者纵横交叉清晰地指向“幸福美好”这一核心目标,并成为开启发展新征程的“坐标”。
幸福美好是决策规划的价值取向。从全国范围来看,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区域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财富增加不一定能有效地增加幸福感。一些地方,看似发展速度很快,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却没有同步提升,被人形象地概括为干部在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牛市”中陶醉,群众却在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熊市”中埋怨的怪现象。咸宁谋划明天的发展不能走这样的弯路,陷入这样的误区。尤其是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取得明显进展的今天,群众的幸福、生活的美好更应成为科学决策、规划未来的核心要素与重要依据。
幸福美好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三届市委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两型社会”的具体实践中,把增进群众的福祉融于符合咸宁实际的绿色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中,取得了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经济社会发展质效与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同步提升的可喜成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咸宁已成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又是中央和湖北省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试点市。站在新历史起点,咸宁必须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必须更自觉地摆脱对于传统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避免传统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逆变,实现发展质效与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幸福美好是凝神聚力的时代坐标。人民群众期待向往幸福,执政为民需要创造幸福。面对新的形势,要妥善应对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等矛盾问题,顺应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只有把共创幸福咸宁写在发展的旗帜上,才能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才能团结与带领全市人民保持现有的良好态势,趁势而上、奋发进取。只有把共创幸福咸宁作为前进的坐标,才能摆脱传统思维,在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制度创新、民生保障与改善方面,做到一步到位、后来居上。而幸福美好新咸宁的奋斗目标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符合咸宁整体的、长远的利益,是唯一正确的抉择。
幸福美好是具体科学的指标体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提升生活质量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三届市委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打造小康咸宁、生态咸宁、宜居咸宁、健康咸宁、和谐咸宁,加快推进鄂南经济强市建设。而《报告》中提出“幸福美好新咸宁”,就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五个咸宁”进行明确界定,并制订量化指标,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目标导向功能、检测诊断功能、考核评价功能,从制度上督促各级党委、政府,把建设幸福咸宁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五个咸宁”指标体系的编制过程,是将抽象的“幸福”具体化、指标化的过程,力求体现咸宁特色,既重视物质生活,又重视精神需求。这既是《报告》引人瞩目的一大亮点,更是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五个咸宁”不仅涵盖了鄂南经济强市建设中的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诸多领域,同时也是构建幸福咸宁在物质基础、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社会环境方面的具体要求与指标体系,将成为衡量发展质效的一个重要标准。“五个咸宁”的提出与具体指标的确立,使得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幸福美好新咸宁成为更加科学严谨的体系,体现了好与快的统一、强市与富民的统一、开发建设与保护生态的统一、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人的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的统一,体现了咸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探索与新追求。
三、立足实际科学发展的工作部署——“八大举措”坚持“三个发展”
市委书记黄楚平曾多次强调:“坚持科学发展不是孤立片面、不计代价、竭泽而渔,而是好与快的辩证统一。青山绿水是咸宁的财富、资本和优势,要敢闯新路又少走弯路、多留遗产少留遗憾,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早日建成鄂南经济强市,共创幸福美好新咸宁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就是要敢闯新路,少走弯路。党代会报告中从“八个方面”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其核心就是大力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既因地制宜奋力开拓,又统筹协调避免失误,努力探索具有咸宁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
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科学发展。一个节会,引爆一个新兴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转型,拉动项目投资,推动城市建设。过去的五年,咸宁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收获了成功的果实。未来五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贯穿经济建设的一条主线。报告中阐明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变,即由主要依靠工业特别是工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坚持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力争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力争发挥工业经济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拉动和支撑作用;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更为优先的位置,继续放大节会效应,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坚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发挥比较优势,坚持跨越发展。科学发展保护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发展质效,提升了城市形象,形成了咸宁独有的比较优势。如今,迅猛的发展势头让咸宁旅游成为华中旅游崛起的一颗新星,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咸宁低碳发展的一张名片,城乡面貌的改善使咸宁成为投资的一块洼地。面对诸多的机遇与有利条件,《报告》提出,要全力推进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跨越发展,大力发展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绿色低碳产业,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科技人才创新,这些举措将进一步彰显咸宁自身的比较优势,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推动改革创新,坚持和谐发展。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和有力保障。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和谐稳定的咸宁,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因此,《报告》提出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技人才创新;着力改善民生,努力提升百姓福祉;深化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权益。《报告》并就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了论述与部署。文化底蕴深厚的咸宁,要按照《报告》的要求更加坚定自觉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之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不断促进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而和谐社会建设总的要求就是不断深化改革,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不和谐因素为和谐因素,统筹和兼顾重大关系,化解突出矛盾,控制发展风险,降低发展成本,减少发展代价,保证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不负重望担当使命的庄严承诺——“五大建设”围绕一个核心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讲话中,以居安思危的强烈忧患意识,向全党发出了谆谆告诫,提出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时代课题。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共创幸福美好新咸宁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发展,承担这一神圣使命的各级党组织自身建设当然也应该是科学的。所以,《报告》明确提出,提高科学化水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核心内容。
《报告》深刻指出,建设幸福美好新咸宁,关键在党。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要经受住“四大考验”,防范“四大危险”,切实肩负起建设幸福美好新咸宁的光荣历史使命,要着力开展“五大建设”——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而这“五大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共创幸福美好新咸宁提供有力保证。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就是要继续解放思想,坚定理想信念,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供精神动力,成为推动建设幸福美好新咸宁的力量源泉;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就是要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去担当建设幸福美好新咸宁的历史重任;加强作风建设,就是要让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始终铭记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深入开展“治庸问责”、“三万活动”中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升能力素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就是要围绕“创建全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市”这一目标,大力增强党员意识,努力完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建设幸福美好新咸宁的坚强堡垒;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就是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人们有理由相信,全市上下将在新一届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报告》规划的发展蓝图,满怀激情,奋力开拓,在早日建成鄂南经济强市、共创幸福美好新咸宁的全新征程中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供稿:市委政研室)
编辑:lijie
上一篇:
咸宁市水务局:推进水利跨越发展
下一篇:
[县市区领导访谈]访嘉鱼县委书记熊征宇
相关新闻
-
咸宁市供电公司连夜施工为水库泄洪提供电力保障
咸宁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秉政)7月11日晚,市供电公司配电抢修人员连夜施工,22时成功接通电源,给温泉肖桥村11组塘尾钱水库...
-
"旅游一卡通"再掀惠民潮 600市民办卡游景区
-
二论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
-
各部门迎战旅游节扫描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