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宁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近日,国家环保部发布2011年第73号公告,公布新一批“国家级生态村”名单,通城县宝塔村、嘉鱼县官桥村榜上有名。这标志着我市实现了“国家级生态村”创建零的突破。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农村发展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城市建设也进入高速发展期,城市供水、管道燃气等一批公用生活设施相继建成,城市红绿灯、道路刷黑、人行道改造、道路延伸等一批城市交通逐步完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保建筑产品加工等一批节能减排项目投产,咸宁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生活更加便利。
“绿色咸宁”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凸显,一串串数据令人惊叹咸宁发展变化之大:
咸宁的森林覆盖率54.3%,城市绿化率覆盖率37.6%,全年优良空气指数365天。
今年元至九月,我市主要污染物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2010年同期基础上削减率分别为0.4%、3%和0.5%,提前完成计划任务。
市环保部门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我市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水体比率达到100%。
我市各地都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基本完成了配套管网改造工程,垃圾填埋场也即将建成投产试运行,并深入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全市环境质量大大提高。
背街小巷,常被人形象地称为“城市的屁股”,往往不像临街大道那样受人重视。实际上,背街小巷恰恰承载着市民生活的许多内容,是影响市民方便感、幸福感的重要方面。
“余明巷是个老巷,以前没有路。自2000年开发后,仅有一条很狭窄的小道方便周边居民行走。巷内居住了2000多名居民,其生活垃圾随处堆积。”居民吴波说,以前每到夏天臭气熏天,雨天寸步难行。现在,这条小巷道路全部硬化,排水设施完善,再无雨天难行、垃圾堆积的现象。
为了更好保持路面整洁,市环卫部门投资了6万余元,购买了22台流动电动垃圾车,平均分配于温泉和永安两个城区。每天这些车都由一名保洁员驾驶,穿行在城市大街小巷,目的是减少垃圾落地的时间。
三年来,我市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对100多条背街小巷进行全面改造,没有硬化的硬化,没有排水设施的安装排水管道,需要安装路灯的安装路灯。硬化率达100%、排水率达96%。截至11月底,城区已完成43条背街小巷的改造工程,总投资800万元;大力加强立面整治,对中心城区进行了全面刷新,共计面积约6万平方米,投入金额约500万元;大力改造断头路,对城区37条断头路进行改造,总造价约142.5万元。
如今,改造完毕的43条背街小巷,道宽了、路平了,配套设施齐全了,大大方便了市民的日常出行,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压力。(记者 程昌宗)
编辑:lijie
上一篇:
[百姓寄语党代会③]业主:让环境更优越
下一篇:
[聚焦“5个咸宁”③]宜居咸宁
相关新闻
-
咸宁市供电公司连夜施工为水库泄洪提供电力保障
咸宁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秉政)7月11日晚,市供电公司配电抢修人员连夜施工,22时成功接通电源,给温泉肖桥村11组塘尾钱水库...
-
"旅游一卡通"再掀惠民潮 600市民办卡游景区
-
二论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
-
各部门迎战旅游节扫描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