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2008专题 >> 王金怀作品集 >> 正文

山旮旯里走出的画家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8-12-18 17:12:00

山旮旯里走出的画家

——孔奇自画像

  10月初,通山县文化馆干部孔奇举行个人画展。一连几天,观者络绎不绝。人们凝神伫立,无不赞叹这位从山旮旯里走出来的画家的精湛技艺。

  记者前往参观、采访,听介绍、看作品,录下了这位自学成才者的“自画像”:

  ——新中国诞生之夕,我猛哭一声,来到了这个世界。7岁时,我才迟迟背上书包。妈妈送我到村口笑着说:“崽,好好读书,长大了也去做个官。”我也笑了,望着太阳,朝山那边走去。后来我穿上了绿军装,在金沙江畔爬滚了五年。再后来,我复员回乡,又在家乡的田土里爬滚了5个年头。我没有实现母亲的愿望,终于没有做上个“官”。

  也许是富水河畔家乡那喷香的春兰、满山的映山红、殷红的枫叶,使孔奇受到美的感染,他从小就选择了绘画的道路。他把对家乡、对自然的爱,把心中火一样的激情,全部倾注在笔墨色彩之中,终于自学成才,成为一名专业美术工作者。

   ——1980年是我而立之岁,我的国画《放》幸运地在全国美展中亮相!1982年拿到了美术家协会会员证;1983年,《中国青年报》介绍了我自学成才的事迹;1984年,在全省美术获奖名单上赫然出现了“孔奇”的名字;1986年,湖北美术院聘我为院外创作员……我感到肩头的压力越来越大,只好不停地画。

  孔奇在成才之路上不断奋进,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展出并获奖,被全国3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180余幅。近年他又被选送到湖北美院、中央美院进修。可谁知道,这成功的背后,有多少艰苦和辛酸。

  ——1985年,我在湖北美院进修,一天晚上,我正在作画,突然一阵昏眩,晕倒在地。幸亏阎王老子对我不感兴趣,20分钟后,医生说:“劳累过度”。事后,老师和同学们都对我说,你要多休息,也要加强营养。去年,我从中央美院放假回家,一进门,女儿就拖住我说:“爸爸回来了,我们有肉吃啦!”“已经一个月没吃肉了”……爱人说着哭了。我含着眼泪向她望去,心里说不出的难过。我月工资才70多元钱,买宣纸、颜料都不够,每月一分钱都不能给家里,还在外借了一屁股债。

  孔奇在艰难的境况中不停地奋进,使他终于走出了山旮旯,自由地遨翔在广阔的美术世界。他的画受到王朝闻、华君武、廖静宜等大家的高度赞赏,并被新四军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中央美院等单位收藏。去年第四期《美术思潮》杂志发表了一篇美术评论文章,其中有一段话说道:

  “孔奇、张军、汤有的国画代表了目前年青画家在中国画创新探索中的另一种方向……他们把新的水墨意象寄托在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之中,使古老的传统绘画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不失去自已的独特美学性格,这样的一种艺术探索,无疑会结出灿烂之果”。

  我们引用这段话作为本篇访问记的结束语,同时也期待着孔奇在艺术探索中,早日结出更丰硕的“灿烂之果”。

  【作者感言】:这篇访问记刊发在1987年10月的《咸宁日报》上,随同文字一起还登出了孔奇自已画的一幅漫画像,访问记的副题“孔奇自画像”由此而来。

  我是1987年2月从通山县调到咸宁报社的,当年即被派驻通山县记者站(次年我调回编辑部后,咸宁日报即撤消驻通山记者站。现在正在筹划恢复该站)。同是通山县的“文化人”,我和孔奇算得上多年的老朋友。怎样报道好这样一位熟悉的身边朋友,我当时很动了一些脑筋。我认为上乘的新闻作品,应该是文体风格与报道内容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每一篇报道甚至每一个标题都应该有与内容相统一的独到的风格和特点(如《南通不再难通》、《黄土磅上一杆旗》等作品就达到了这种效果)。所以在这篇报道中我采取了“素描”与“速写”的笔法,记叙与自述穿插进行,照应与访问记同时在报上刊发的孔奇的那幅碳笔自画像,显得文笔跳跃活泼,详略得当,既粗线条勾勒出孔奇的个人经历,又生动展现了他刻苦追求艺术最高境界的细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是庐山,为何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原因是看山的角度不同。角度对新闻写作是十分重要的,同一个题材,不同的作者会选择不同的角度,关键要看内容与体裁是否贴切,表现手法是否最有利于表达主题。

编辑:陈凯

上一篇: 红旗手情系机枪手
下一篇: 悠悠溪水公仆心